摘录书目:《黔湘桂边区剿匪记》
出 版: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 者:琼仁
───────────
“够佬”出深山
一心称霸王
作者:琼仁
人们在中国地图上也许找不到贵州省黎平县双江区铜关乡铜关村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侗家山寨,然而,就是在这个山旮旯里,竟出了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身高一米八五,力大过人,满脸横肉,铜鼓眼,鹰钩鼻子,酷似一只巨大的猫头鹰,人人见他都提惧三分。他名叫杨国谋,又名杨全、杨锦标、杨标,绰号“猫头鹰”,侗家人叫他“够佬”。
杨标生于1909年,幼时家境颇为贫寒。1924年他才15岁,就投入国民党第十军二十九师曹国标营部当勤务兵,后又在杨再朝部任军需,1930年离队返乡,同年11月受四县(锦屏、天柱,剑河、黎平)国民党联防指挥官青云派任中队长,驻扎锦屏。1935年改任黎平县保安大队第一中队长,1936年拨归中央独立三十四旅罗启疆部任第一游击大队长,后又调任特务营长,驻扎镇远。1938年离开该部队返回黎平,时任县长张止爱见杨标身材魁梧、膀大腰圆,一副武官模样,有一定办事能力,即将其委任为双江区联防办事处主任。
1944年,国民党黎平县县长谢钟良为谋求烟税图发烟财,即串通杨标在双江、四寨、铜关等地大种罂粟,致使种烟之风漫延全县。此举后被省府察觉,同年4月初,即派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张策安前来“查办”。张策安率警卫30余名来到黎亚县城,示意谢钟良,趁机索取贿赂,谢即命杨标向群众摊派,且事已商妥。不料4月中旬,驻扎榕江待命的保安二团第一队长宋奎初率部从栽麻直插双江进剿,纵火焚烧黄岗、四寨、平成等村寨,将群众财物洗劫一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无比愤怒。于是,杨标于4月16日趁机率领数百人打进县城,活捉督查专员张策安,缴了其所率士兵的全部武器。谢钟良情知事情闹大于已不利,即煞费苦心,从中周旋,杨标无奈,不得不退还武器,谢钟良礼送张策安出境,这次“民变”事件,震动了国民党中央当局,下令查办当事者。后贵州省府以“破坏禁政、劫持长官”之罪通缉杨标,并重派保安二团到黎平“进剿”。从此,双江、中潮、水口、龙额等地,终无宁日,广大侗、苗等各族人民无不遭受蹂躏,不少无辜群众惨遭杀害。时经1年之后,杨标逃投桂军参加抗日,事件始平。
1945年6月杨标在广西任第四战区直属第一联队队长,曾在三江县的板汇、罗城县的寺门、龙岸等地参与阻击过日军。日军宣布投降后,杨标被委以广西上校参议,但此时不带兵,空挂其名有职无权。杨标觉得没多大意思,即在柳州开办木行经商,直到1949年返乡,成了兵痞。同年10月,解放大军路过黎平,当时驻黎平县城的国民党保安团一个连逃跑到铜关,杨标看到机会来了,即乘机招其旧部将这连兵全部缴了械,获得步枪61支、轻机枪6挺,以此占山为王。
后来,因与流氓地痞为伍,受国民党招安,接受了国民党白崇禧所谓“辰微电令”,统管黔湘桂边区18个县,被封为“黔湘桂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1950年5月他在黎平县城宣布就职。当时,众匪徒得意忘形,在县城鸣放鞭炮半日,开放花会,大开押宝,抢劫公行,骄横跋扈,肆无忌惮,无恶不作。接着,杨标欲拉拢从江的进步人士陈佩琼,给以封官许愿,然而陈并不买杨标的账,杨标恼羞成怒,即派遣土匪武装偷袭在从江准备起义的陈佩琼部,残酷杀害了陈佩琼夫妇,走上了公开与人民为敌的道路。
无独有偶,黎平城关镇周氏名门世族家中有位周某人,因排行第二,取名周仲良,又名周培梓,字雍能,汉族,生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此人肥头大耳,学识不浅,官运享通。周少年入私塾,后入黎平南门书院读书,在科举考试的童子试中补第子员;1900年与乡友同赴省参加乡试,考人贵州省师范学堂;1902年转人公南高等学堂:1905年自费留学日本,在宏文学院就读,是年秋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并参加同盟会,毕业后被派往香港参与发动反清运动,因被清延发觉而再次流亡日本,继入著名学府早稻田大学专攻政治经济学;辛亥革命胜利后,国民革命大权被北洋军伐袁世凯篡夺并企图恢复帝制,孙中山遂发动“二次革命”。周仲良于1912年(即民国元年)回国参加讨袁活动,失败后即避居杭州海潮寺为僧三年,皈依基督教并崇信佛教。护法战争爆发后,周复出,1917年任广州大元帅府秘书:1919年至1920年先后任《岭南日报》《广州日报》记者,1921年任国民政府总统府秘书;是年冬,随孙中山参加第一次北伐战争,任大元帅府行营机要秘书:1923年孙中山成立广州军政府,周任大本营秘书:1925年继任国民党中央政府秘书;1927年北伐战争期间,兼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党代表;1928至1948年,任国民政府文官处印铸局局长达20年,解放战争时期,周曾当选为南京市第六区第三届监察委员、黎平县国大代表、全国戡乱建国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党史资料编纂委员会名誉编纂等职。
1948年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转入大规模反攻,并节节取得重大胜利。此时金陵城内国民党总统府哀声一片,一些军政要员知道蒋介石已无回天乏力,南京城终将难保,因此纷纷寻找退路:或避居香港台湾;或激流勇退,从此隐姓埋名销声匿迹;或衣锦“荣归”,削官为民。在多项选择中,周仲良选择了最后这一项。其主要原因是:本人属元老派,非黄埔出身,也不是将介石器重之人。因此在总统府中不甚得意,担任印铸局局长闲职多年不变,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再追随摇摇欲坠的蒋家王朝不会有好结果;再则,自已是大西南之人,退回原籍也符合国民党“建立西南反共建国基地”的精神;第三,本人信奉佛教,返乡后可以信教为掩护,继续进行反共活动,以策应国民党反攻大陆,说不定有朝一日可成气候。因此,经过反复斟酌,周仲良于1948年末率其眷属乘飞机至柳州,后转乘船至三江县高安,然后打道回老家黎平。1949年元月初,周仲良一行与前往高安保驾的黎平县政府保警队抵达黎平。当日,黎平县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欢迎晚宴。
80余名黎平头面人物交杯把盏,称兄道弟,互相吹捧,好不热闹。周仲良此时见机而动,大放厥词,堂而皇之、南腔北调地鼓吹:“党国的实力依然雄厚,何况还有美国做后盾。虽有辽沈之失,亦不至于动摇全局。目前局势于我有利,困难是暂时的,大家要坚信: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共产党不会成功。只要我等树立信心,精诚团结,坚持奋斗,胜利之时指日可待。”
由于周仲良官高、“德厚”,很受崇拜,不久即被聘为“黎平县县训所”讲师,专门讲授“总统言行”。1949年秋,黎平县成立“反共救国委员会”,周仲良被举为政治顾问,为国民党黎平县政府献计献策。解放军部队过境前夕,周仲良知道自已罪恶深重,不能久留县城,因此赶忙收拾金银细软,携带老婆孩子,如同缩头乌龟,躲进岩洞、铜关的深山老林里去了。
在铜关隐藏的日子里,周仲良有幸结识了“猫头鹰”杨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二人自思相见恨晚。由于年龄的差异,杨标毕恭毕敬地称周仲良为“周叔”,周仲良亦恭维地称杨标为“贤侄”。
杨标说:“周叔远涉重洋留学,且在国民政府任职多年,一定有诸多见解,为侄一切愿听周叔教诲,今后我有甚子不对,请多指教。”
周仲良说:“贤侄过奖,我只不过多喝点墨水而已,此生并未出人头地。我早闻贤侄大名,如雷贯耳。贤侄若胸怀大志,今后有用得着的地方,为叔可鼎力相助。”
是年10月,杨标在铜关缴获一连国民党军武器,正在酝酿组织民众自卫队重霸黎平,周仲良大喜过望,急忙对杨标面授机密:“要组织游击队,必须要有像样的组织和名誉,才能有号召、领导力。“停了片刻,他又附着杨标的耳朵说:“我看这样,你先派人进城维护治安,占领县城。然后,……”
杨标暗喜,即派亲信赖之信、周大文等人连夜摸进县城,暗杀“黎平县临时治安委员会”主任赵仲二及王明远等人,又放出“血洗黎平城”的风声,闹得黎平城人心惶惶、鸡犬不宁。次日,“猫头鹰”杨标即以“镇慑”之名窜入县城,当上了“黎平县人民自卫总队”总队长,不久又改组了“黎平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初步达到了周仲良的“占领县城”的目的。
周仲良躲在铜关,听到杨标旗开得胜的消息,高兴得手舞足蹈:“好,好!有如此言必信、行必果的猛将,来日取胜大有希望!”
紧接着,周仲良即亲自与“黔桂游击司今”陈与参接上关系,要陈打电话报告白崇禧给杨标封官许愿,以便杨标名正言顺地发动反革命武装叛乱推翻共产党,把过去的损失全部夺回来,恢复失去的“天堂”。
这陈与参本是贵州省荔波县茂兰乡人,在广西宜山地区任专员,兼任“黔桂游击司令”、“反共救国军湘桂黔边区军政司令部总司令,直接受蒋介石派驻广西的白崇禧领导。周仲良想通过陈与参的关系,由白崇禧直接下委任状委任杨标的职务,自有他的一番苦心和用意。
黎平还有一个著名人物,姓彭名克负,德凤镇人,出身破落地主家庭,本人行伍出身,历任国民党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东北“剿总”参谋长等职,少将军衔。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东北讨了个日本洋老婆。辽沈战役国民党吃了败仗,彭克负漏网,携带老婆孩子潜回贵州。不久出任谢世饮为首的土匪“黔东南绥靖区”副司令职,策划、参与黔东南地区土匪武装叛乱,指望着“柳暗花明又一村”。
1950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八六师奉命入黔助剿。“雷公山合围”一役,匪司令谢世钦、大特务柏家华被活捉,“黔东南绥靖区”匪部全部溃散。副司令彭克负又一次侥幸漏网,逃到老家黎平投靠了“猫头鹰”,因其身世非凡,被周仲良、杨标委以“黔湘桂边区游击总指挥部”顾问之要职。杨标得到此人,更是如虎添翼。杨标大打出手,耀武扬威,周仲良、彭克负、肖守约,赵志澄等一伙喽罗参与出谋献策,沆瀣一气,妄图依仗深山老林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