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姓纂》记载,施姓是周代诸侯鲁惠公的后商。鲁惠公的儿子叫施父,是鲁国的大夫。施父生施伯,施伯之孙倾叔生孝叔,是鲁惠公的五代之孙,这时,孝叔以祖名为姓,从此就有了施姓。
秦汉以后,头一个在历史上崭露头角的施姓人物是施雠,他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专治群经的学者,曾经与诸儒杂论五经的同异于石渠阁,雄辩滔滔,一时名气大噪。
溯其苦水施姓渊源,护施氏十世孙施宏贤于清乾隆年间修纂的《施氏家谱》记载: 苦水始祖施人悦,系北直隶天津卫码头镇石桥儿人氏,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 年) 三月初八日落籍甘肃庄浪卫苦水堡城居住,五世而后,施姓由苦水堡渐迁徙外地者有六世施恬喻,迁至庄浪卫所属大同郭家墩,施彤喻徙居肃州,潜喻、邃喻兄弟二人徙居庄浪卫苦水所属东山施家崖头。
至七世施惠和时,于清康熙年间由苦水堡移居本邑上新沟居住。“惠和公慧眼天生,智识过人堡北川上新沟众姓忧聚道艰险,请公代为料理。公阅山川淳朴,永建乃 家焉”。“厥后世齐其美,修崎岖难行之路,造万人往业之桥,更能捐学田、立古刹,实有成绩昭于耳目间,是培其本根者愈固,濬其泉源者愈深矣”。
因此,居于苦水上新沟之施姓后裔实为始祖施人悦之六传七世孙施惠和嫡系。
施姓自落籍苦水堡后,耕读传家,人文蔚起,累世不绝。其五世施济昌,为明朝天启年间举人,任陕西富平县教谕。十三世施武,字亦文,清光绪年间授武德骑尉尽先拔补千总。
十五世施锦标,字裕九,民国元年选举为甘肃省第一届参议会议员,在任三年“任事而不好事,图功而不喜功,于利则提议以兴之,于害则建言以除之”。
民国8 年(1919年)任平番县劝学所所长,在任内创设讲演所2 处,初级小学40余所“改良者大加奖励,不振者多方劝惩”。民国9年(1920年),委办苦水禁烟事宜,乃因势利导,以推广种树,改良土地,奔走乡间,恳告乡民种烟之害,乡人感悟,“大有舍旧图新之意”。
晋奖一等金色奖章。全国优秀教师施助善,在苦水南峰小学任校长30年,忠诚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似蜡烛般奉献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