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每年都办世界杯或世锦赛!上海市发文鼓励举办八类赛事

11月11日,上海市体育局印发《上海市体育赛事体系建设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这是继《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之后又一重磅文件,有助于吸引全球各类体育赛事积极落户上海。

《方案》再次明确了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目标,为此,上海要确保今后五年举办的国际性赛事数量逐年递增,力争每年都有世锦赛、世界杯等国际重大赛事在沪举办,申办1至2项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相匹配的顶级赛事,创办3至5项与城市特质相符的自主品牌赛事,重大体育赛事经济影响超过1000亿元。

《方案》鼓励上海举办八类赛事,财政层面对赛事以奖代补

在赛事类别方面,《方案》将上海今后五年计划举办的赛事分为八个类别,分别是:国际重大赛事、高品质国际赛事、高水平专业赛事、自主品牌赛事、群众性体育赛事、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长三角联动赛事、数字化体育赛事。

具体而言,国际重大赛事不仅是指已经确定落户上海的亚足联中国亚洲杯、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世界赛艇锦标赛等重大赛事,而且上海有意每年都举办各类运动的世锦赛、世界杯等国际重大赛事。

《方案》明确表示,在八类赛事中,上海这个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将形成以国际重大赛事、顶级商业性赛事和职业联赛为引领的赛事格局。

对于在上海落地的优质体育赛事,《方案》提出将进一步完善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上海市体育局将大力支持职业体育俱乐部在国内外联赛中创造佳绩。同时,还会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体育赛事项目申报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其他财政专项资金。

《方案》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各类体育赛事企业发展壮大,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赛事企业;激发民营赛事企业市场活力,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赛事企业发展。

上海对赛事推进科学评估和分级认证,倡导长三角联合办赛

众所周知,近年来,上海正式提出要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国际体育赛事之都,而体育赛事无疑是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核心要素。

体育大生意此前曾多次强调,举办体育赛事有助于提升城市综合影响力、拉动城市经济发展、打造城市特色名片、增强城市凝聚力、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所以,长期以来,全球发达国家的顶级城市无不重视体育赛事对城市转型升级和社会阶层融合的拉动作用。

对于上海而言,举办赛事不仅能够增强上海的全球知名度,提升城市软实力,更重要的是,在上海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可以发挥赛事的辐射效应,充分践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所以,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大背景下,上海今后将更加积极地和长三角其它城市一起联合申办和举办那些能够体现长三角一体化成果的重大赛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海近年来不仅持续举办各类高规格赛事,而且开始对体育赛事进行评估和分级,放眼全球这一工作都属于行业创新。自2019年开始,上海市体育局每年都会出台《上海市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以评估当年度在上海举办的所有赛事的综合影响力和对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助力程度。

2021年11月初,上海市体育局又决定开展“上海赛事”品牌认证工作,将上海举办的体育赛事分为全球影响力体育赛事(“P”赛事)、标志性体育赛事(“H”赛事)、培育型体育赛事(“D”赛事)3个等级。

整体而言,《上海市体育赛事体系建设方案(2021—2025年)》从赛事类别、赛事举办空间、赛事举办时间、赛事举办经费、赛事人才队伍、赛事审批机制等多个层面为体育赛事在上海的落地举办提供保障举措。《方案》的出台有助于更多世界顶级赛事在上海成功举办,更多专业特色精品赛事在上海脱颖而出,不断提升上海体育赛事影响力和体育产业竞争力,进而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建设。

附:《上海市体育赛事体系建设方案(2021—2025年)》

为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以及上海市《关于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依据《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办法》,建立与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相匹配的体育赛事体系,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略。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放眼全球,争创一流。树立全球视野,对标顶级全球城市,把握国际体育赛事发展新趋势,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申(举)办全球顶级体育赛事,努力提升赛事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按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着力丰富赛事供给,提升办赛质量和服务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推进体育赛事“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办赛环境,完善制度规范,搭建高水平开放平台,促进国内外体育赛事资源要素在本市集聚和高效合理配置,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体育赛事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赛事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中介市场,提升投入产出效益。强化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监管服务等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坚持聚焦特色,塑造品牌。立足赛事基础和资源禀赋,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办赛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鼓励和发展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市场活跃度高、溢出效应显著的自主品牌赛事,培育体育赛事品牌。

——坚持协同联动,融合发展。加强部门联动、市区联动、区域联动,充分发挥上海在长三角体育一体化中的龙头作用。促进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商贸、教育、娱乐、互联网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需求、新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三)发展目标

围绕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目标,推动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体育赛事体系,以国际重大赛事、顶级商业性赛事和职业联赛为引领的赛事格局更加合理,以重大体育场馆设施和赛事集聚区为载体的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以全年赛事、假日和夜间赛事为主体的时间安排更加科学,以事中事后监管和保障服务为重点的支撑体系更加完善。

体育赛事供给更加丰富,赛事品牌和质量不断提升,赛事综合效应持续凸显;国际性赛事数量逐年递增,申办1至2项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相匹配的顶级赛事,创办3至5项与城市特质相符的自主品牌赛事,重大体育赛事经济影响超过1000亿元,体育赛事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达到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相适应的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丰富体育赛事供给

加快体育赛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布局,以国际赛事和职业联赛为引领,全面提升体育赛事发展能级。

1.引进和筹办国际重大赛事。积极做好亚足联中国亚洲杯、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世界赛艇锦标赛等重大赛事筹办工作。综合评估国际重大赛事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加强对引进和申办国际重大赛事的研究,力争每年都有世锦赛、世界杯等国际重大赛事在沪举办。充分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发挥本市在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联合申办和举办体现长三角一体化成果的重大赛事。

2.支持举办高品质国际赛事。全力办好本市认证品牌赛事。着力提升马拉松、自行车、击剑、体育舞蹈、斯诺克、极限运动、铁人三项等国际赛事能级。支持举办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水上运动、橄榄球、赛车、马术、拳击、电子竞技、科技体育等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结合北冰南展战略,打造富有特色的冰雪赛事。

3.打造高水平专业赛事。优化职业体育发展环境,完善职业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引进顶级职业体育赛事。支持举办“三大球”、棋牌、电子竞技等职业联赛。加快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球、马术、帆船、赛车等项目职业化发展。打造集职业球队、青训学校、球迷消费、运动项目文化于一体的职业联赛生态圈。积极承办各类专业性赛事,提升本土运动员竞技状态。支持举办高水平棒垒球、空手道、攀岩、滑板、霹雳舞等赛事,推广普及新增奥运项目。

4.合理布局各类自主品牌赛事。按照本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布局,借助筹办国际顶级赛事的契机,在办好上海马拉松、国际滑联“上海超级杯”、上海赛艇公开赛等自主品牌赛事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彰显城市内涵特质的自主品牌赛事。以路跑、自行车、水上运动、汽车运动等项目为重点,支持打造具有长三角地域特点、融合新技术的自主品牌赛事。参照国际体育组织办赛标准,以打造国际级赛事IP为目标,经过常年办赛积累,逐步探索赛事IP“走出去”模式,提升本土自主品牌赛事的国际影响力。

5.积极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建立社区联赛—城市联赛的业余竞赛体系,促进群众性赛事与城市联赛、杯赛体系相衔接。支持举办自行车、网球、帆船、智力运动、垂直登高、极限运动、旱地冰球、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和具有前沿、时尚、消费引领特征的体育赛事。鼓励举办武术、龙舟、舞龙舞狮,以及木兰拳、九子、练功十八法、门球、太极拳、海派秧歌等传统运动项目赛事。办好市民运动会、城市业余联赛等群众性赛事。

6.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建立面向所有适龄青少年、分学段、多梯度、多级别的青少年赛事体系。创新体教融合参赛机制,统一注册资格、拓宽报名渠道、规范资格审查,注重U系列赛事、校园赛事的有机衔接,逐步优化竞赛结构。遵循青少年运动员成长规律,完善体育技能等级标准,量身打造各级各类赛事。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周末时间和寒暑两假,组织校内、校际、跨区域及全国性比赛。

7.促进长三角赛事联动发展。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区域的龙头带动作用,在赛事联办机制、国际赛事选择与区域空间布局等方面主动作为,鼓励举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长三角特色体育赛事,服务全国体育赛事发展大局,提升长三角体育赛事全球竞争力、创造力与辐射力。推动长三角区域体育赛事协调发展,建立体育资源共享、赛事联办、信息互通、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培养机制。发挥上海运作大型体育赛事的突出优势与成功经验,联动周边城市,申办、承办重大国际性体育赛事,带动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

8.促进体育赛事数字化转型。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聚焦智能技术典型场景应用,围绕办赛、参赛、观赛等重点环节,加强智能技术体验布局。结合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5G技术、新型转播技术、安全监控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体育赛事领域的应用。建立健全“互联网+赛事+服务”模式,实时汇集和发布各类体育赛事信息,开展赛事报名、赛事转播、媒体报道、赛事分析、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咨询等综合服务,形成及时、高效的需求反馈机制,做精、做深参赛与观赛体验。

(二)优化体育赛事空间

结合城市发展规划、重大场馆设施分布,促进体育赛事集聚发展,推动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构建匹配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赛事发展空间布局。

1.引导各区赛事科学布局。结合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的功能定位,集聚体育赛事优质资源,优化体育赛事功能布局,着力打造上海未来体育赛事发展战略空间。支持各区发挥自身优势,促进赛事举办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因势利导打造各具特色的赛事增长极。鼓励有条件的中心城区充分发挥场馆、人才、企业和消费集聚的优势,举办各类符合区域特质的国际体育赛事。引导自然资源禀赋较好的郊区,因地制宜地举办各类户外运动赛事,形成差异化、品牌化赛事发展格局。

2.促进体育赛事集聚发展。依托徐家汇体育公园、东方体育中心、市民体育公园等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加快形成赛事集聚效应,吸引国内外体育企业总部、国际体育组织等机构落地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核心区。依托浦东足球场、上海国际赛车场、虹口足球场、国际体操中心、旗忠网球中心、久事国际马术中心、上海自行车馆等专业场馆设施,举办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形成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赛事集聚区。结合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强体育赛事与旅游、文化、商业融合发展。

3.合理开发水上赛事空间。结合“一江一河”建设规划,依托苏州河水文特点,深挖水上运动文脉资源,策划特色水上运动赛事,打造移步易景、活力四射的水上运动长廊。合理利用黄浦江水域及沿江道路、船坞码头、工业遗址等沿岸资源,结合地标建筑、天际线景观,培育与引进符合城市特质的景观体育赛事。发挥淀山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探索水上运动赛事联办、共办机制,打造长三角体育赛事样板。进一步释放滴水湖休闲游憩功能,合理布局帆船、赛艇、皮划艇等精品水上运动赛事,开展赛事旅游、水上运动嘉年华等主题节庆活动。探索长江黄金水道、近海海域等适合水上运动的集结水域,布局水上运动赛事。

科学合理布局全年赛事,积极举办假日赛事,大力发展夜间赛事,不断扩大本市举办体育赛事的综合效益。

1.科学安排办赛时间。充分考虑本市气候特点和公共资源约束条件,根据办赛时间规律,注重室内项目与室外项目相结合、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相结合,营造“月月有亮点、周周有精彩”的办赛氛围。充分利用好4月、5月、9月、10月、11月等气候适宜的月份,举办马拉松、自行车、赛车、网球等各类参与性强、观赏度高的体育赛事。依托本市丰富的江河湖海资源,集中7月至9月举办各类水上运动赛事,打造水上赛事休闲季。

2.积极举办假日赛事。结合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习俗,支持举办舞龙舞狮、龙舟、武术、登高等影响力大的群众性体育赛事。结合劳动节、国庆节、元旦“小长假”旅游旺季,大力发展观赏性强、参与度高的品牌体育赛事。结合寒暑假,鼓励举办多梯度、多级别、多层次的青少年体育赛事。

3.大力发展夜间赛事。依托体育场馆(地)设施,丰富夜间体育赛事,优化观赛配套服务,打造“国际范”“时尚潮”的夜间体育赛事消费空间。结合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节点,支持举办球迷嘉年华等夜间赛事相关活动。鼓励有条件的球迷组织在确保安全、避免扰民的情况下开展夜间观赛服务。

(四)健全体育赛事组织

把市场主体发展作为驱动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提高体育赛事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增强体育赛事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1.支持赛事企业发展。大力推进体育赛事“管办分离”,将适合由市场主体举办的体育赛事,交由具有举办实力的赛事企业承担。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赛事发展,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作用,积极承办国际影响力大、社会价值高的体育赛事。大力支持各类体育赛事企业发展壮大,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赛事企业;激发民营赛事企业市场活力,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赛事企业发展。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引导单项体育协会制定公布体育赛事规范标准和办赛指南、参赛指引,提高体育赛事的规范化水平。鼓励各级单项体育协会向体育赛事主办方和承办方提供技术、规则、器材、人员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不断增强服务体育赛事的能力。支持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打造“一会一品”赛事。

3.壮大赛事中介力量。积极吸引国际著名体育经纪、体育金融、体育保险、体育咨询等体育中介机构入驻,提升本市体育赛事资源全球化配置水平。努力培育各类赛事中介组织,支持中介服务进入体育赛事申办、筹备、运营、评估等领域。鼓励社会力量提供赛事经纪、金融、保险、广告、票务、咨询等服务。

4.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加强规范管理,完善本市裁判员管理工作流程,提升本市裁判员队伍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组织建设,筹建上海市体育总会裁判员委员会,统筹管理本市各单项裁委会裁判员日常监督及注册、整合等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筹建本市各项目协会裁判员、裁委会数据库,实现裁判员监管、晋升、补贴、评先评优等工作信息化、系统化。

(五)强化体育赛事服务

精准对接市场主体办赛需求,创新体育赛事管理方式,全面提升政府体育赛事服务水平。

1.建立品牌认证制度。借鉴国际经验,制定体育赛事品牌认证标准,建立体育赛事品牌认证制度,为体育赛事品牌建设夯实基础。大力扶持获得品牌认证的体育赛事发展,通过优化体育赛事服务保障、整合体育赛事营销推广、优先获取体育赛事专项资金补助等方式给予相应支持。

2.加强相关部门协同。建立体育赛事综合服务机制,通报赛事举办情况,协调赛事重大事项,保障赛事有序运作。体育部门每年年初向社会公布拟在本市举办的国际性、全国性及全市性的体育赛事清单,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列入清单的赛事开展指导和提供保障。

3.推进赛事评估工作。建立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体系,从专业度、关注度、贡献度等方面构建体育赛事评估指标,全面系统评估本市举办的体育赛事品质和综合效应,并定期发布本市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科学研判体育赛事申办的宏观环境、资源条件、市场环境及综合影响,全面评估本市申办、举办体育赛事的必要性、可行性与风险性,提高相关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支持保障

(一)深化体育赛事“放管服”改革

贯彻落实《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体育赛事行业标准、运行规范,加强体育赛事安全管理,实施协同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强化对武术、拳击等体育赛事的事中事后监管。系统梳理体育赛事资源类别和范围,制定和发布体育赛事资源交易目录索引,引入招标投标、拍卖等竞争性方式,完善交易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鼓励占用道路、水域等公共资源的体育赛事和活动的承办权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承办单位。推进体育赛事契约化管理,明确和细化办赛各方在赛事申报、举办、产权交易、资金扶持等环节的权利与义务。

(二)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杠杆作用

鼓励各区进一步发挥相关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扶持高品质体育赛事发展,打造品牌赛事。完善市促进体育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政策,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举办品质优良、具有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的商业性赛事。完善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支持职业体育俱乐部在国内外联赛中创造佳绩。市、区体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体育赛事项目申报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其他财政专项资金。

(三)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和服务保障

遵循本市体育发展中长期规划,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改造或新建符合承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标准和要求的体育场馆(地)设施。加快推进徐家汇体育公园、浦东足球场、市民体育公园、久事国际马术中心、临港水上运动中心等重大体育设施项目建设,参照承接高品质体育赛事的条件,完善体育及相关配套设施服务功能。改革创新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通过委托运营管理等方式探索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场馆活力。

(四)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上海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科学审视上海体育赛事人才总量和人才结构,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体育赛事人才,打造高水平体育赛事人才队伍。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等多方共同参与的体育赛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推行“订单式体育赛事人才培养”举措,培养更多内外兼修、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体育赛事人才。建立人才信息库和人才交流平台,为上海体育赛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网络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THE END
0.2018北京青少年国际户外挑战赛完美收官:用体育提升大学生素养教育(2018北京青少年国际户外挑战赛现场 牛宏超 摄) 经过三天紧张而激烈的比赛,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体育总会、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香港青年联会、天津市学生联合会、河北省学生联合会主办,北京市体育总会秘书处、北京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北京青少年营地教育协会承办,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jvzq<84yyy4hqwl{kunjdjt0eqs0j}rn1iuoi‚n|kz{o1:93784ivvq
1.华远杯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斋堂站成功举办——人民政协网为助力冬奥宣传,普及冰雪运动知识,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特别设置了特色冰雪体验互动活动,包括旱地冰球、旱雪滑道、旱地冰壶、旱地冰蹴鞠、VR模拟滑雪体验等,激发群众参与冰雪活动的热情,带领群众迈入冰雪运动项目的门槛。通过现场互动体验,让徒步爱好者们在享受徒步时光的同时,感受冰雪运动的乐趣,体验休闲快乐的美好jvzquC41yy}/tvzd0ipo7hp1e532;6/3233787;93?787xjvor
2.2026上海健身展|中国国际健身器材博览会运动用品产业新生代交流会:集合运动健身用品行业的年轻一代,分享他们的创新想法和职业规划,结识产业后起之秀,促进跨代际交流。 创业分享沙龙:邀请运动健身行业的初创企业和创业者分享创业经历与心得,现场获得创业指导和灵感。 COMPETITION 赛事 旱地冰球争霸赛:一项充满激情与速度的比赛。组委会将邀请全国各地的旱地冰球队伍jvzquC41ujgoiqfk23919<8;03758@3eqo5og€x1:766:;>0cuv
3.挑花眼!拥有300多种课外活动的新加坡国际学校到底有多香National Junior College旱地冰球项目 而入读新加坡国际学校的学生,CCA活动的选择则更加丰富多样,以SAIS斯坦福美国国际学校为例,CCA高达350余种。 二种类丰富的CCA课程 在新加坡国际学校,CCA课外活动分为多个项目与类别,最为基础的是体育类的选择。除了常见的足球、游泳还有篮球,较为小众的垒球、高尔夫和越野也在学校课jvzquC41yy}/|qnzwctti7hqo1hmqp4vkcuiwj~cp{uoi‚tw526ewxjqpmlg€fkjwueqwlfgzoolrfrqi{plr}wgzobqmfqfkpwmzqzkgoi8
4.体验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成果2020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陆家嘴滨江开幕近日,2020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在浦东陆家嘴滨江拉开帷幕。本届体育节共吸引了来自全市200余组企业、家庭报名参赛。多家市级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嘉年华活动。 2020年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由上海市体育总会、上海市企业联合会共同主办,以“闪耀浦江 一起同行”为主题,围绕“免疫力、凝聚力、企业”三大元素,号召全民参与健身运动jvzq<84uj0vfqyqg0eun0ls1p4532;5133871l6569<9/<965;>147mvon
5.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串起12公里浦江美景,企业家徒步感受城市日新月异去年的国际大众体育节,首次实现浦江两岸联动,把活动现场移师至城市水岸,将申城景观与体育赛事完美结合,发挥“体育+”的聚合效应。当时“上海企业家10公里滨江健步行”作为分会场,今年,由上海市体育总会、上海市企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2020年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将健步行的距离延伸。来自上海市企业联合会、徐汇企联、杨浦企联jvzquC41gzvpt}3ujqhtg{{gt0ipo8gcklobjjt1jvsm1<65:7?/j}rn
6.“让热爱更未来”第十五届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启动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13日电(记者 缪璐)10月13日,由上海市体育总会、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新闻发布会在东方体育大厦举行。上海市体育局一级巡视员、上海市体育总会常务副主席赵光圣,上海市体育总会秘书长、上海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章璐,上海市人jvzquC41yy}/uq3ejktbpn|u0eun0ls1vkv1;545/71/:8133=16?3ujvsm
7.精彩包校新闻快报在2023上海市中小学生冰上运动会旱地冰球锦标赛中,包校小学部旱地冰球队(男女混组)获得了第四名。 在2023第五届新加坡国际古典钢琴大赛中,一年级朱若瑶获得A组三等奖。 在2023年上海市击剑俱乐部联赛总决赛中,五年级何昊宸获得U12男子重剑团体第三名。 jvzquC41yy}/{tucquiiqxq0ep5dp8Sgyu3bpm2Gxgtuu8Sgy/Yuq{ngu1:35
8.我苏今日1.19据我苏网 冰雪运动对场地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为了摆脱场地条件的限制,让更多青少年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江苏积极探索“旱地冰雪”的形式让冰雪运动来到青少年的身边,“旱地冰球”“旱地冰壶”等项目成为了双减政策落地后中小学生新的好伙伴。详情>> 事关您的快递,南京疾控提醒! jvzquC41yy}/q~wlkcthu~3eqo5xcy4c14634963;1776;:6:7:59:70ujznn
9.《辽宁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全力建设冰雪强省开展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室内外滑冰等冰雪运动以及轮滑、旱地冰球、陆地冰壶等冰雪运动替代项目,推进“四季冰雪”运动进校园,发挥辽宁省残疾人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示范作用,引领带动残疾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定期选派冰雪专业人才进校园,积极举办轮滑大赛、滑冰滑雪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冰雪赛事。jvzq<84yyy4trxwvuouog‚3ep1gsvrhng1723=<30jznn
10.『第五届冰雪季』国际残疾人日暨第五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活动摘要:“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是中国残联为积极参与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使更多残疾人融入“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而创建的残疾人大众冰雪活动平台,自2016年起每年冬季举办,已成为残疾人冬季运动健身的品牌活动。 来自北京市基层社区的残疾人及亲属在体验旱地冰球。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jvzquC41yy}/eqnpcvong|3pgv4dp8ftvkimg86246;80qyon
11.精彩包校新闻快报三年级许贝拉在SSSA高尔夫国际学校联赛中荣获冠军。 三年级的何牧荑在2023-2024江苏省社区运动会青少年冰球锦标赛U8组中荣获一等奖、U10组中荣获最佳后卫奖。jvzquC41yy}/{tucquiiqxq0ep5dp8Sgyu3bpm2Gxgtuu8Sgy/Yuq{ngu1:44
12.教师节|东华大学第十七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风采巡礼副教授,教龄27年,主要教授《旱地冰球》、《棒垒球》、《羽毛球俱乐部》,主编或参与编写多部体育教学专著,主编《慢投垒球教程》获评部委级优秀教材,指导东华大学旱地冰球队多次获得全国冠军和上海市冠军。郭老师一直认为,教书先育人,他鼓励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在各方面的心得,包括遇到的困难,这样既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jvzquC41yy}/fqz0gf{/ew4yo|~0496912?198h35c797:761rghg7mvo
13.广州国际羽毛球培训中心广州国际羽毛球培训中心作为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重点基建项目于2010年建设落成,是一个完全按照世界羽联最高级别赛事标准设计的羽毛球训练、比赛场馆,亦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专门为羽毛球项目而设计的同时满足综合性多功能的体育场馆。 广州国际羽毛球培训中心除为第十六届亚运会提供高级场地外,还将承担国际羽毛球运动员的培训jvzquC41yy}/s‚|kp0io1yqceg5qnjhg:24ivvq
14.广州化龙国际赛车公园位于番禺区化龙镇的化龙国际赛车公园,总占地面积 24000平方米,场馆现代感十足,第一期 赛道总长800米,宽8米,共12个弯道,采用国际最新赛道设计理念设计的沥青赛道,最多可同时容纳15台卡丁车行驶,在赛道上,场内共有60多台卡丁车,分别为 本田200CC四冲程娱乐卡丁车和 水冷150jvzquC41s{}jp7hp1rrben4rncif5:67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