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习大单元 探索教学新样态
——汉阳区四年级数学智慧课堂“学与教”教学团队教学展示活动
(汉阳区郭茨口小学崔琦、段博文报道)
此次活动负责人教研员何晶老师在会前对本次活动大力支持的墨水湖小学四年级数学团队和郭茨口小学四年级数学团队的倾情参与表示了感谢。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现场教学展示,聚焦核心素养
本次四年级“学与教”教学团队教学展示活动的两节研究课由墨水湖小学和郭茨口小学两个数学团队分别承担。
第一节课是由墨水湖小学刘雅吉老师执教《线段、直线、射线》,该课从“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任务驱动,明晰概念;练习巩固,内化提高”三大环节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该课先通过微课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线,再从实物图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揭示学习内容。
刘雅吉老师执教《线段、直线、射线》
在“任务驱动”环节,刘老师设置了三个任务,任务一:将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通过分一分,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直线、射线。任务二:观看微课学习线段、直线、射线的画法和表示方法。学生经历了画一画的过程,掌握了三种线的画法,并学会了线的表示方法。任务三:比较线段、直线、射线的异同,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知道了直线、线段、射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会用列表格的方式表示出来。
刘雅吉老师执教《线段、直线、射线》
练习巩固环节,通过自主探究“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数一数”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提炼能力,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量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
刘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充分利用到了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进行认知。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实例抽象出“线”,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从学生画出来的直线经过无限延长一直延长到了宇宙这一动画,帮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无限”,初步建立“无限”的数学思想。刘雅吉老师也从射线出发,通过绕端点旋转形成一个角,引出本单元学习的是角的度量,将知识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体现了大单元结构化教学。
第二节课是郭茨口小学陈希老师执教的《平行与垂直》。整节课围绕“平行与垂直”是什么?还有什么?有什么用?三个问题展开教学。开课时,通过微课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图形的知识点和研究方法。然后再呈现平面图形,通过从这些平面图形的边中抽象出直线,来引导学生研究直线的位置关系。再选择其中8组有代表性的直线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分类。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将这八组直线分为两大类:不相交和相交。再聚焦“相交”这一类中的两种情况:“垂直”和“一般相交”。这一活动让学生在直观中感知,在分类活动中抽象出“不相交”、“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和“一般相交”的概念。
陈希老师执教《平行与垂直》例1
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进行概念的渗透,知道了“平行与垂直”还藏着什么秘密。通过学生汇报,进一步补充概念。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垂足”、数学符号表征等知识点,并在生生质疑辨析中深化概念。
随后,在“数学帮帮忙”环节中,陈老师设计了“我们能说a是平行线或者b是垂线吗?同一平面内,直线要么平行要么垂直吗?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会形成四个直角吗?”这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概念。
在小游戏环节,陈老师让学生在开课时出现的平面图形中找出它们边与边的位置关系,聚焦:哪两条线段互相平行?哪两条线段互相垂直?并让学生在记录后观察结果,引导他们发现一些规律: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与边的位置关系是一样的;平行四边形都是两组对边平行的;梯形都是一组对边平行的,让学生通过图形中边与边的位置关系来观察图形。既助于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学习与理解,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紧接着出现的立体图形,让同学们在长方体中探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知道了在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要先看看它们是不是在同一平面,有些平面可以直接观察出来,有些平面却是藏在图形里面的。整节课中的素材从图形上来,最后又回到图形中去。并将“点、线、面、体”的知识点巧妙串联起来。
最后,通过播放微课《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和小调查活动,将“平行与垂直”的作用从数学学习延展到了生活。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教材上的知识点,还拓展了学生思维,落实了数学核心素养。
这两节课能够在今天进行成功的展示,离不开两所学校背后教研团队的精心打磨,更离不开何晶老师的指点迷津。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思维的碰撞,往往才能擦出激励前行的火花,汉阳区学校教研团队的老师们十分有幸,在不断探寻,不断求索的教研之路上,有何老师的鼎力相助。在最艰难的环节里,何老师是给他们引路的指南针,所有参与教师在此由衷表示对何老师的感谢。
两校团队集体研讨,何老师莅临指导
二.微专题细分享,关注教学设计
吴迎霞老师微专题分享 在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后,吴迎霞老师进行了微专题分享。
吴老师首先对《角的度量》这个单元的主题进行了分析。《角的度量》是属于数学课程里面,图形与几何分支下,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内容。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而新课标对于该学段的学生六个重要要求是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能说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共性和区别,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吴老师建议老师们要注重从概念的本质层面上进行理解。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发现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学生对角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对线的认识也有了初步的体验,具有了一定的想象能力。所以,目前的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理解角的含义。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自主总结,在头脑中建立直线和射线无限长的模型,并且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及要领,正确理解内外刻度的读法。
在备课教研时,要理清本单元知识结构图,确认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核心活动、评价任务、评价标准,用好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重视直观,强调表象,将提炼归纳的机会留给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将学习从直观静态层面延伸到动态层面。
吴老师强调,重点课时教学设计方面,首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创立教学情境,导入环节要生动有趣。设计教学任务时,需调动学生积极性,明晰核心概念。比如在《线段、直线、射线》这一课里,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将图中的线分类,通过分类来初步感知其特点。还可以通过观看微课的形式,学习线段、直线、射线的画法和表示方法,然后将这三种线的异同点汇集在表格中,对比交流讨论,深化概念理解。最后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来加强知识点的巩固。在课本之外,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用数学的语言和思想来解释其中的道理,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三.潜心听评有感,现场互动交流
吴迎霞老师进行微专题分享后,现场老师对核心素养导向下大单元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老师仍对大单元教学心存疑惑,接着进入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就今天的活动开始了热烈的交流。
其中,西大英才陈婵娟老师提出疑问:大单元教学到底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整合一个单元的内容还是把相关联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微专题分享的吴老师即刻为陈老师解开了疑虑:大单元教学并不是指要将整个单元整合在一起,而是选取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整合,进而使知识间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就比如刘老师执教的《线段、直线、射线》,在学习这节课前,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对线的认识也有了初步的体验,因此结合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与本节课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整合,进而体现大单元教学。听完解答,陈老师解开了心中疑惑,现场老师也豁然开朗。
随后,五里墩小学的殷丹老师对陈希老师执教的《平行与垂直》的微课视频很感兴趣,询问是如何制作的。陈老师分享道:微课视频是用PPT制作动画,然后录制下来,再用剪映APP添加配音。紧接着,殷老师对练习提出疑问:在长方体中出示的其中一组线段是不是属于异面垂直呢?陈老师解答道:这两条线段确实是异面垂直,但是今天我们研究的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所以给出的答案是无法判断。其实这样的题目也是为初中学习异面直线做铺垫,同时也将“点”、“线”、“面”、“体”的知识巧妙串联。殷老师满意的坐了下来,相信这也解开了不少老师心中的疑虑。
紧接着,墨水湖小学的余健薇老师也提出了问题:作为年轻教师,缺乏深度解读教材和把控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怎么在基于完成现有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大单元教学?吴迎霞老师及时给予了建议:年轻教师确实存在缺乏深度解读教材的问题,但大单元教学并不是一定要将12本数学书的内容都融合起来,而是掌握相关联的知识,因此建议年轻教师还是尽量做到通读教材,研读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找到小学期间知识点间的联系,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在教学时才能够实现大单元教学。在场的年轻老师们听了吴老师的建议频频点头,收获颇多。
现场老师提出疑问
吴迎霞老师、陈希老师解答疑问
随后,郭茨口小学的崔琦老师和段博文老师就大单元教学谈了谈自己的看法。崔琦老师认为大单元教学就是将学生学习的碎片化知识整合起来,让学生意识到知识之间具有连贯性,使知识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进而体现大单元教学。段博文老师认为大单元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打通各知识点间的通道,形成关联,注重学科间的关联性和总体性。
崔琦老师、段博文老师交流看法
四.升华教研主题,专家总结点评
最后何晶老师点评两位老师的课,并分享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结构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从“为什么要单元整体教学?”“什么是单元整体教学?”“怎样开展大单元教学?”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何晶老师指出,大单元教学就是将零散的、碎片的数学知识建立起整体化、系统化、逻辑化的知识结构,根据共同拥有的数学本质,确定核心素养,找准“ 发力点”,促进思维进阶发展,落实核心素养。
汉阳区教研员 何晶老师点评
稻盛和夫说过:“几乎任何事情都是越做越简单,越想越困难,越拖着越想放弃”,思辨笃行,切磋琢磨,行而不辍,践行致远。本次教研活动是对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探索,不仅展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还为老师们如何进行单元整体集备指明了方向。相信今后老师们一定会站在“大单元”的角度把握教材,进一步实现结构化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四年级的数学同仁们,让我们携手在困惑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大胆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