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二中学梅陇党支部开展“观看电影党课主题党日”学习交流
撰稿:蒋俊帆
摄影:赵晔
责编:马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上海市第二中学党委组织学校全体党员开展了观看电影党课的主题党日活动,旨在使党员同志重温历史,坚定信念,锤炼党性,在思想洗礼中坚守初心,继续砥砺向前。
本次活动借助电影党课APP开展,校党委向每位党员赠送了“电影党课书签”,党员们可以在电影党课APP中查看上映的红色电影并兑换影票。活动期间,有多部优秀红色电影可供大家观看学习,包括《1921》、《革命者》、《悬崖之上》、《我的父亲焦裕禄》、《中国医生》、《峰爆》等等。每部影片从不同角度回顾了党的峥嵘岁月,带大家认识一位位革命党人的拼搏血性,传递了不同时期的党的伟大精神。
市二中学梅陇支部的党员们各自利用节假日时间前往影院进行了观影学习,在影片中再次用心感受党的宗旨、党的理想信念和党员在历史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观影后,大家感触颇多,深受震撼,纷纷写下观影感言,并进行了交流。
电影《革命者》观后
电影《革命者》的故事展开在距离李大钊被执行绞刑的38小时内,用倒叙的手法,展开李大钊先生一生的革命回忆。在不同人物的回忆视角中,守常先生是老师、是丈夫、是友人,更是精神领袖,是有着坚定信念的共产党人。守常先生说:“帮我看一看,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是什么样子。”如今,我们生于和平时代,享受和平安定的果实,但我们不应该忘记,革命先烈们曾经走过的黑暗,曾经在黑暗中苦苦求索追寻的光明,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谋取的胜利,我们理应珍惜,不应忘记。我们真诚告慰先烈们“如今的中国,如您所愿!”(曹海珍)
《革命者》为我们聚焦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的最后38小时。电影以小见大,剧中我们能感受到一批又一批革命战士救国救民的赤诚之心。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岁月里,为了祖国的安危,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拯救人民于危难之中。他们的大义诠释着一个简单而朴素的信念“国家昌盛,匹夫有责”,他们用行动传递着信念——“我们今天流的血,都是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作为一名生于祖国和平昌盛时代的党员,我更应珍惜当下革命烈士换来的幸福生活,直面目前的挑战,做历史发展的接续者,竭尽所能,为未来子孙后代的光明而不懈奋斗。(刘连智)
以前学习历史,只知道一句话: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不容易。现在这个“不容易”被搬上大荧幕才让人感同身受。电影以李大钊行刑的前38小时为时间线,将铁路工人罢工、报童之死、五四青年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李大钊辞职找出路、下乡亲近群众、南陈北李创建共产党、毛主席青年时期的觉醒串联在一起,剧情紧凑,让人移不开眼。最后李大钊先生从容不迫地上绞刑台让人忍不住落泪,不得不感叹演员选得好,剧情写得好,李大钊先生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在电影里确立“中国共产党”这个名字时、大家在党旗下宣誓时,一种民族自豪感从心中油然升起,这就是我国民族前进的必然进程,正因为他们恐惧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威胁到他们了,历史的车轮让他们害怕,才这么急迫地处没有钱财、没有枪杆子的李大钊先生以绞刑!这部电影拍得太好了,越来越觉得国家发展的不容易。居安思危,国家进步,我们也不能落后,在自己的岗位上,保持清醒的头脑,为国做贡献。(赵鸿婕)
电影《悬崖之上》观后感
《悬崖之上》影片真实还原了革命的现实和残酷,将镜头聚焦于4名中国共产党员“往前一步是生,往后一步就是死”的复杂斗争形势,这种命悬一线的感觉恰如身立悬崖,如临深渊,正如电影的英语名字“cliff walker”。主人公们在面临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抉择时,坚持同样的信仰,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看完电影,我对那个年代的斗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越发觉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批批烈士的前赴后继,为今天人民幸福打下江山并誓死守护。感谢这些心向黎明,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为了心中的信仰,抛下自己的孩子和家人,浴血奋战。正因为有了向死而生的共产党的先驱们的奉献,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向所有的革命志士致敬!(李黎)
《悬崖之上》是张艺谋执导的最新一部谍战片,片中人物刻画到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形象,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看完后电影后,内心也是感叹不已。电影中,有那么一句话是印象特别深刻,特别触动人心的,就是张译饰演的张宪臣与秦海璐饰演的王郁是一对特工夫妻,在面临执行任务和寻找孩子之间,刚降落的时候,两人说的一句话“活着的去找孩子”。在这简单的一句话里面,却让人感慨万分。这句话中,可以了解到他们执行任务期间,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时刻准备好了牺牲的准备。同时这句话又给了相互激励了彼此,努力的要活下去,因为在执行任务中谁也不知道谁能活下来,只有活下来了,才能去找孩子。所以“活着的去找孩子”就成了两个人最后的约定,也成为要争取活下来的信仰。通过《悬崖之上》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那些特工人员的艰辛与觉悟。为了完成任务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牺牲小家才能谋利大众的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是背后多少不为人知的战士用献血与生命为我们争取而来的。我们应该要为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而感到幸福,同时努力为国家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李拥军)
电影《悬崖之上》改编自全勇先的原创故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严峻考验下与敌人斗智斗勇,执行秘密行动的故事。内容让人很震撼,全剧每个角色台词好像不是很多,但是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角色发挥的淋漓尽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让人感触很深。背负黑暗,心向黎明,极为精彩的谍战片,整片逻辑合理,扣人心弦,剧情紧凑,细节到位。剧中悲喜交加,先烈视死如归,信仰坚贞,不屈不挠,为了理想信念奉献所有,值得一看,更值得学习革命精神!
“天亮了就好了”这是剧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可是很多人都死在了黎明到来之前。不刻意煽情,但当你看到有这样一些人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而毫无怨言,当你细细体会这些人一边忍受着痛苦一边为了黎明而拼搏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被感动。感谢有这些革命先辈的付出,他们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同胞,向他们致敬!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致敬!有先辈们的精神指引,吾辈定当自强!(施嘉华)
这部电影演绎的是在上世纪30年代,4位经过严格训练的共产党员小分队,在执行“乌特拉”秘密行动时,因为叛徒的出卖,最后深陷险境,最后在敌网中与敌人周旋,种种经历都宛如置身于悬崖边上,充满各种惊心动魄的战斗与博弈,最后取得胜利的一部电影。剧情跌宕起伏,既有人情关怀,也有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更有让我们感动落泪的悲壮场景,整个观影过程中,我的心情都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不管是为贪生怕死最后出卖战友的叛徒的愤怒,还是对张译饰演的张宪臣面对酷刑时的不屈而感动,都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看这部影片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祖国发展真的很不容易,如果没有无数先烈前辈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们如今这个和平美好的新生活。正是因为有无数爱国之士,将自己的生命立足于悬崖之上,与敌人展开殊死拼搏,才有了如今新中国发展壮大的一天。我们更要珍惜如今,好好发展自己的祖国。加油,中国!(魏旭东)
电影《中国医生》观后感
电影《中国医生》,真实再现了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场景和历史: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武汉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们为之流汗、流血、流泪,为之拼命,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他们以新时代的历史感、使命感、责任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终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阶段性胜利,成就伟大“抗疫精神”。观影涕零,感慨良多。
疫情能在较短的时间取得阶段性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坚强而科学的领导。疫情爆发后,党中央统一指挥,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支援武汉。短短几天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写下请战书,换上白大褂,迅速集结。全国人民,以最大的勇气和决心共同保卫武汉,一场生死殊途的武汉保卫战在山川河流的见证下拉开了帷幕。武汉“封城”,从省到村形成五级书记抓防控的领导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党委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带领勇敢的“战士”在疫情各条战线,冲锋陷阵,用生命力挽狂澜,最大限度减少国家和人民的损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们为你而骄傲。(艾凤华)
观看了反映重大现实题材、诠释“中国精神”的电影《中国医生》,很受教育。疫情防控战役中,无数医护人员选择了“逆风飞扬”——这一最美的模样,把“英雄”二字诠释得更加具体而亲切——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英雄们一直在奋力托举。钟南山院士的不倦身影一直让我感佩、动容。无数医务工作者,筑成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汇集成伟大的抗疫精神,中国力量定将长久传承。电影《中国医生》给我感动,给我力量,更给我方向,促我回答如何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岗位上适应新时代、作出新贡献!定当努力不负时光,用汗水和坚持,努力浇灌出不平凡的成绩,不忘初心,坚守承诺。(李连久)
电影党课《中国医生》以武汉新冠疫情突发为主线,真实写照了医院、医生、病人、患者与家属和全体市民抗击疫情,最终获得胜利的全过程。当(由张涵予饰演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竞予(故事原型张定宇院长)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病毒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当文主任(袁泉饰演)放弃与家人过年团聚,携手来自广州的陶主任(朱亚文饰演)和上海的吴医生(李晨饰演)连夜赶往武汉(疫情最前线),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桩桩感人的事件,一幅幅催人落泪的画面……无不彰显“中国医生”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员的觉悟与使命!
作为一名党员,也曾经担当过防疫志愿者,在火车南站值守入沪要道。影片的情节与画面令我回想起当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连续工作的那段日子,不由自主,感同身受!我想:这种危难时刻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兑现入党誓词的时候,说的再好抵不过用实际行动来印证!(赵晔)
电影《1921》观后感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篇章。今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100周年,我们伟大的党迎来了她一百岁的生日。很幸运,我出生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战火纷飞,没有尸横遍野;没有颠沛流离,也没有心惊胆战。按照父母的话说,我们这一辈人,是在蜜罐里泡大的。“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全都来自于书本,离我们那么近,又那么远。历史书上详细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革命,失败,重头再来。革命的代价是巨大的,惨痛的,血淋淋的。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有无数的同胞倒下,然而坚定的信念让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为此奋斗,为成立新中国而奋斗,最终,共产党人用鲜血换来了我们国家如今的太平盛世。
电影《1921》中有一个片段让我无比动容:李达匆匆忙忙地跑到印刷厂,让工人们停止印刷,因为报刊上有一处需要修改的地方。是哪里需要修改呢?将文中的“百姓”二字换成“人民”二字。“百姓”两个字,是站在一个高的视觉上,去低头俯视下面的事物。就像有人经常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什么意思?有那么些许自嘲的意思,觉得自己人微言轻,无足轻重。而“人民”两个字就彻底不一样了。在百度百科里记载,“人民”是对一个经济体认同并有归属感的人群集合。在人民主权的理念里,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换而言之,人民是相互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而为人,谁又愿意比谁低人一等呢?所以说,我们是幸运的,生活在这样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国家,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相对自由,并绝对安全。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用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热血,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的生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我们更加安全、更加有序地生活在地球村,不禁感叹:生活真的很美好。(蔡蕾)
影片《1921》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让当代人对那个充满激情的时代和先辈们怀有崇高的敬意。自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坚韧的毅力,带领着中国人民冲破艰难险阻,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政党,100年的风雨洗礼,留下的是不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而作为组成这个集体的每一名党员,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他们不断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让党旗永远飘扬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像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挣脱了三座大山的重重枷锁,展勤劳和智慧之翼,乘改革与开放之风,在和谐的阳光下尽情展现着自己生命的光辉。
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自豪,因为教师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我们传播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的是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感到责任重大,因为和我具有同样称号的同志中有太多优秀的个体,他们激励着我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这将是我一生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历史已然过去,但那些发生的事,革命的精神,应该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中,时刻的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洪伟)
影片《1921》带领我们走入那个年代,感受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力量。影片全景式地重现了一百年前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青年们,怀着满腔热血,聚集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大会,见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观影中,嘉兴红船上的会议与逐渐唱起的国际歌,是动人心弦的,是令人为之振奋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达对负责印刷的人强调“百姓”与“人民”虽然意思相近,但境界完全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是为人民服务,从未改变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今时今日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国家从艰难岁月中一路走来,历经炮火与鲜血的洗礼,21世纪的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艰难历程,永远铭记历史。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新时代的我们,从革命先辈们的手中接过火把,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延续下去!(沈沉)
电影《1921》带领我重温了百年前建党的故事。影片对准我党“一大”的亲历者进行描述,首次从国际视野出发,拍出了我党成立这团“星星之火”对于整个世界局势产生的激荡。“团结”、“无畏”——这两个词是影片给我最深的感受。为了寻求真理,先驱们冒着当时被监视、追捕乃至暗杀的威险机智地同当时的政府周旋;而留学海外的学子们如周恩来、邓小平等时刻关注国内形势,为我党“一大”即将召开的信息在法国国庆日上街发放传单;共产国际代表为帮助中共建党抵沪后与法租界巡捕的斗智斗勇……一直到从嘉兴南湖的红船里传出“一大”代表的歌声时,我的眼眶湿润了。看完影片后,我想说:一百年长吗?不。“一百年,正青春”。当年的先辈们用奔跑的力量带领大家跑进一个新世界。今天的我们,尤其是职业赋予我们的使命,去为党为人民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少年、青年。因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责无旁贷。(朱恺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