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震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消息,指尖在“70进20”几个字上顿了顿,心跳莫名快了半拍。作为厦门赛区声乐复赛的参赛选手,他一直靠扎实的专业功底稳扎稳打,可“10%线上人气”和“人气前三直接晋级”的规则,还是让他攥紧了手机。
他不是擅长社交的人,朋友圈里大多是同学、老师和家人,翻来覆去也就几百人。反观同组的选手,有的已经开始发精心剪辑的演唱片段,配文活泼又吸睛,评论区很快就热闹起来;有的甚至联动了本地的音乐博主,人气数据蹭蹭往上涨。闫震对着自己刚录好的、只配了一句“复赛加油”的清唱视频,犹豫了半天,还是按下了发送键。
消息发出去的前两个小时,点赞和助力数寥寥无几,他心里难免有些失落,索性关掉手机,一头扎进琴房练歌。他想着,就算人气拼不过,至少要把90%的专业分拿到手,不能让自己留下遗憾。钢琴声在琴房里回荡,他一遍遍调整气息,打磨每一个音符,直到喉咙发哑才停下。
傍晚回到家,刚打开手机,屏幕就弹出一连串消息提醒。原来是他的大学声乐老师看到了朋友圈,不仅自己助力,还转发到了学校的音乐系群里,配文:“闫震是我最看好的学生,嗓音条件绝佳,基本功扎实,大家多支持!”紧接着,同学们、以前一起参加比赛的伙伴,甚至还有小时候教他唱歌的启蒙老师,都陆续发来助力截图,还主动帮他转发到各个社群。
更让他意外的是,一位听过他街头演唱的阿姨,竟然也刷到了助力链接。去年夏天,闫震为了锻炼胆量,常在厦门的环岛路街头唱歌,这位阿姨总带着孙子来听,还夸他“唱得有感情,能打动人心”。这次阿姨不仅自己每天定时助力,还发动了小区里的老邻居,甚至把链接发到了广场舞群里,群里的叔叔阿姨们还特意建了个“帮闫震加油”的小群,每天互相提醒助力。
接下来的几天,闫震一边忙着打磨复赛曲目,一边偶尔看看人气数据。他的助力数从几百涨到几千,再到几万,慢慢从榜单中游爬到了前三。期间,他也收到过一些“刷票”的私信,对方说花点钱就能稳拿第一,还能拿到5000元现金奖励,但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想靠自己的实力,也想靠那些真心支持他的人的掌声,站上半决赛的舞台。
复赛专业评审那天,闫震压轴登场。聚光灯下,他深吸一口气,随着伴奏唱起了准备已久的曲目。歌声里,有他对音乐的热爱,也藏着那些屏幕背后的鼓励与期待。评委们频频点头,最后给出了全场第二的专业高分。
评审结束当晚,人气榜单正式截止。闫震怀着忐忑的心情点开链接,屏幕上的数字让他眼眶一热——他以微弱优势拿下了线上人气第一!不仅能直接晋级半决赛,还收获了5000元现金奖励。
很快,他收到了主办方的确认消息,同时也收到了那位环岛路阿姨发来的微信:“小伙子,我们都为你高兴!半决赛还要继续加油,我们还帮你投票!”闫震回复了一句“谢谢阿姨,也谢谢大家”,指尖已经开始规划半决赛的曲目。
他知道,这场比赛的成绩,不仅有自己的汗水,更有无数陌生人的善意与支持。那些屏幕里的掌声,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比任何荣誉都更让他坚定——只要心怀热爱,又有温暖相伴,就没有抵达不了的舞台。而他,已经迫不及待要在厦门赛区的半决赛上,用更好的歌声,回应所有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