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半个月,2020斯诺克世界锦标赛资格赛就要开打,不到一个月,克鲁斯堡的“年终大戏”就要开幕,丁俊晖、田鹏飞、罗弘昊等少数中国球员顶着安全风险已经赶往英国,为自己的理想奋力一搏,世锦赛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1、级别不同(奖金不同)
要说区别,首当其冲是“级别”不同。世锦赛冠军毫无疑问是职业斯诺克的最高荣誉,如同足球运动中的世界杯,而之所以世锦赛成为级别最高的赛事,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第一,夺冠难度大(赛制);第二,奖金高;第三,历史更悠久。
而英锦赛创办于1977年,比世锦赛要晚50年左右,50年的差距如果要量化的话,那么就是世锦赛冠军奖金为50万英镑,英锦赛的冠军奖金为20万英镑,两者相差1.5倍,亚军、四强、八强等轮次的奖金也有不同程度的区别,这可能是两项赛事最直观的区别了。
2、赛制不同
刚才说到赛制问题,我们这边略微详细的分解一下。
英锦赛2011年之前,决赛之前的轮次都是抢9,决赛抢10,但巴里-赫恩上任世台联主席之后对斯诺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包括赛制,英锦赛也没能“幸免”,2011年开始英锦赛变成半决赛之前的轮次为抢6,半决赛抢9,决赛抢10,直到2014年,变成决赛之前的轮次全部为抢6,决赛抢10,并取消资格赛的概念,采用128名职业球员捉对厮杀的扁平化赛制,这也是当前英锦赛的赛制,已经保持了7年。
而纵然赫恩怎么改革,世锦赛这一块始终没有轻易动手,只有在资格赛阶段做出过细微调整(今年世锦赛资格赛部分轮次抢6,这是疫情的客观因素所致),也一直保持着资格赛的传统,正赛阶段一直保持着首轮抢10,第二轮、第三轮抢13,半决赛抢17,决赛抢18的规模。
因此,赛制上最大的区别,第一,英锦赛无资格赛,世锦赛有资格赛;第二,英锦赛局数少,世锦赛局数多。
3、传统不同
说完历史、奖金和赛制方面的不同,再谈谈传统。
我们已经知道英锦赛创办于1977年,而无巧不成书,这一年正好也是世锦赛移师克鲁斯堡的年份,这里面能体现出差距的是,英锦赛在这44年历史中,从首届举办地布莱克普到现在的约克,总共更换过大约4次比赛地点,而世锦赛从1977年开始进入克鲁斯堡,便再也没有异地过,斯诺克球员和球迷也把克鲁斯堡看作是“朝圣之地”。
即便是中国斯诺克市场日益磅礴的现在,也没能轻易将世锦赛挪到中国来。另外一个传统是世锦赛独一无二的,那就是在半决赛之前球员的座位是紧挨着的,这虽然是克鲁斯堡场馆面积太小所致,但也算克鲁斯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说完区别,再来看看参赛资格的问题。
对于英锦赛来讲,由于没有资格赛,128名职业球员都从第一轮打起,因此没有资格不资格的问题,参赛球员就是这128人,有时候可能会邀请极个别在洲际比赛中表现出色的(青少年)球员打一轮附加赛,或者替补放弃报名的职业球员。
世锦赛就相对要复杂一些了,除了这128名职业球员之外,WPBSA还会邀请16名洲际(相应)比赛表现出色的球员,与世界排名第81-128位的球员进行第一轮资格赛的比拼,从这64位球员中决出32位球员,与世界排名第49-80位的球员进行第二轮资格赛,这里面32位胜者再与世界排名第17-48位的球员进行第三轮资格赛,他们的胜者进行第四轮资格赛,决出最终进入克鲁斯堡的16个名额。
以今年的世锦赛为例,WSF公开赛闯入决赛的乌克兰青年球员博伊科、欧锦赛U21组别冠军希尔以及中国香港女将吴安仪等球员都受到了参加世锦赛的邀请,他们不是职业球员,但他们由于过去一年出色的表现,被邀请参加世锦赛。在过往的比赛中,女子世界冠军埃文斯也参加过世锦赛,去年以“业余身份”杀入克鲁斯堡并淘汰奥沙利文的卡希尔也是如此。
因此,在参赛资格方面,世锦赛要更加体现出“世界性”和包容性,但要想打进正赛,圆了“克鲁斯堡之梦”也绝非易事。
在参赛资格方面,英锦赛的参赛总人数是128人,世锦赛是144人,世锦赛要更具“世界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