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立杆测影图:古人立杆为表,用土圭做尺,测量夏至时日影的长度。图片出自《钦定书经图说卷一》。
现在我们中国人过新年应该有两个,一个是元旦,公历的1月1日,还有一个是春节,农历的大年初一,称为年首。
实际上应该还有一个,就是立春,干支纪年的岁首。也就是用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的一部阳历,每一年都有一个生肖,12年转一圈。就像2018年是戊戌年, 这一年出生的人都属狗。
算命用的八字,就是这部历法中年、月、日、时上的天干与地支。所以我们在12生肖中的属相,是从立春开始的,干支纪年也是从此开始新的一年的。
但是现在我们大多数人对这部历法都已经很生疏了,在中医里作为理论框架的运气学说确是采用的这部历法,在《黄帝内经》多有论述。
这部历法采用的周期是阳历的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作为岁首,年月日时都用天干地支标注,60年一轮回,俗称六十甲子。
其中用金木水火土标注每一年,5年一运,五行巡行一周;同时又以风热湿火燥寒六气标注每一年,6年一气,六年巡行一周,合称为五运六气。
六气又与三阴三阳相对应,在中医学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以三阴三阳的框架来论述人体疾病的。
从《黄帝内经》中可以认识到古人是从天文与气候的周期变化来研究人体的内在变化的,所以五运六气理论是天人相应理论在中医中的具体应用,但是这套理论的天学背景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淡出了,也许是专业的划分,也许是其他的原因。
笔者是在研究了秦汉的晷仪之后,重新翻阅《黄帝内经》时发现,三阴三阳的定义来自天文的立杆测影,文中言:“移光定位”。
原来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是源自天文的,古人的天人合一的学说是有着科学的实测基础的,不只是想象及简单的经验。
六十甲子与木星和土星
图2 苏州石刻星图上可以看到的中国古代星象,中间的内圆为恒显圈,中间为赤道和黄道,外圈是恒隐圈,其上可以看到十二次的排序。马骁昆根据原图装饰设计。
从汉代天文历法的演变中,可以了解到干支纪年源于岁星纪年。岁星纪年是用木星的恒星周期来纪年,汉代帛书《五星占》在对木星的观测中发现,木星在恒星背景上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正好是12年,所以古人就把木星巡行的恒星背景划分为十二次,一年走一次,以此来纪年,故称木星为岁星。
于是就假想了一颗与木星运行方向相反的太岁,12年巡行一周。这就为不与天象直接相关的干支纪年埋下了伏笔,当岁星纪年因超次而不用的时候,太岁纪年也就失去了实际的天象对应,成为从岁星纪年到干支纪年的一种过度,最终在汉代的《历术甲子篇》中开始了干支纪年。
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六十甲子的60年周期是与木星近12年的恒星周期有关的,但为什么要乘5呢?这还与土星的恒星周期有关,帛书《五星占》在对土星的观测中发现,土星在恒星背景上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是30年,5年填2次,30年填十二次一圈,所以土星又被称为填星。
俗语“不要在太岁头上动土”也许就是这部历法的一句反话,其构建用的就是土星在十二次上的运行,土星填次,星象上看不就是在太岁上动土嘛。
冬至和夏至时太阳的升落方位
与晷仪刻划线
图3 用晷仪测量冬至和夏至时太阳的出没方位:通过位于中心的立表望向1线是冬至时太阳的落入方位,望向69线是冬至时太阳的升出方位;通过位于中心的立表望向19线是夏至时太阳的落入方位,望向51线是夏至时太阳的升出方位。图中晷仪为现存于北京古观象台的复制品。
2009年我对西汉晷仪作了一点研究,后以《对晷仪的再认识》发表在《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第4期。
晷仪看上去非常简单,但对它的功能作用却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人以为它是赤道式日晷,也有认为它是测定方向的仪器。
晷仪上的大圆按百刻平均划分,但却只刻划了69条线,空出了一个扇面,没有刻线。
因为赤道式日晷的刻划线是等分的,所以大部分人以为晷仪就是最早的赤道式日晷。
但又为什么不刻划一个整圆呢?有人就去研究了刻线与漏刻的对应关系,也就是从测量时间的角度来研究它。对于晷仪的研究,北京天文馆的李鉴澄先生写过一篇总结性的论文《晷仪——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仪器》,对晷仪的出土、命名及其用途,做了深入和综合性的探讨。论文还根据古代文献,否定了晷仪是赤道式日晷的观点,认为:“晷仪是秦汉时期人们用以测定方向的仪器。”为了区别于日晷,改称之为“晷仪”。
文中提出“以前大家都在问为什么晷仪面上要刻画69条线呢?结果未能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现在转换一个问题:第1线为什么从58度处开始刻画起呢?如果根据西方汉学家马伯乐(Henri Maspero,1883~1945)的看法:'晷仪在汉代主要用以测量日出、日没时的地平经度,也就是太阳出没的方位。’
那么我们可以根据晷仪的出土地点的地理纬度,以公元前100年的黄赤交角23°42′42″计算一下当地冬至和夏至时太阳的出没方位角。”
结果发现第1线与第69线几乎正与内蒙古托克托城公元前100年冬至和夏至时太阳的出没方位相对应。
由此断定晷仪应该是秦汉时期古人用来测量太阳升落位置变化,同时也能测定方位的天文仪器。如《考工记·匠人》篇中所言:“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由此我发现在做古代天文研究时,有时现代人往往容易把古人想得太复杂了,原本简单的事情给搞复杂了。
何为“天之道六六节”
图4 七衡六间图:上面七个黄色的同心圆表示太阳的运行 轨道,下面蓝色的圆表示位于地中的可视范围,古人用此图 解释一年中不同节气时太阳升落方位的变化。马骁昆绘制。
古人道法自然,取法于自然。五:金木水火土,六:风热湿火燥寒。从方位上看,五是东西南北中,那么六呢?
《黄帝内经》中对于天地人的周期认为,地是五,天是六,女是七,男是八。最不容易解的就是六,所谓“天之道六六节。”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言: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其中以“天道六六之节”来表述此为“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而何谓“六六之节”呢?注释多 以“素问·六节藏象论”中的“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来解释,六个六十日为一年。但严格说来尚余五又四分之一天。
笔者以为若以“七衡六间”中的十二个中气来解释更为直接,从冬至起,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为第一个六;然后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为第二个六。此六六往返正为“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所以盖天说的“七衡六间”是一幅有关时间的图像,不同于西方的空间几何模型,七衡是12个中气时的日道,也就是在地面上的中点看到的,太阳周年视运行的轨迹,也就是易经复卦中“七日来复”的现象依据。
文中“移光定位”讲的是立杆测影,没想到三阴三阳也是从“立杆测影”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用晷仪来看,“南面而待之”不是面南,而是站在晷仪的南面,少阳,阳明,太阳标定了太阳升起的三个点;厥阴,少阴,太阴标定了太阳落下的三个点。
也就是外、中、内三衡所标定的冬至、春秋分和夏至太阳升落的方位,故言“移光定位”。
在这里找到了三阴三阳概念的原始含义,以此而观“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中的三阴三阳的上下、左右分位都是相合的。
天人系统的建立
图5 三阴三阳与春秋分、冬夏至太阳升落方位的对应关系:少阳、阳明和太阳对应冬至、春秋分和夏至太阳的升出方位;太阴、少阴和厥阴对应冬至、春秋分和夏至太阳的落入方位。
故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通过立杆测影建立了七衡六间的日道模型,同时也发现了太阳三阴三阳的变化规律,此即所谓“天道六六之节”。
所以古人在立杆测影的过程中,发现了太阳的运行变化规律,并依此规律建立了盖天说的天地模型。
然后进一步将天之六六之节与地之五行推演到人的五脏六腑之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
从此可见,中医之三阴三阳的理论是来自于天的,天之三阴三阳为太阳的变化规律;
从上可以看出五运六气理论的天学基础,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在地面上的观测,可定出二分二至时升落方位,古人以此构建了三阴三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每年有一司天,有一在泉,六年一循环。
一年中六气也巡行一周。中医用此可以预测每年的气候和疾病的变化。
五运六气所用的干支纪年历法源自岁星纪年,与木星、土星有关,而现在我们知道太阳的活动周期约11.1年,接近12年,其活动周期的形成,有些天文学家认为是受到大行星的影响。
肖 军 北京天文馆研究馆员
北京古观象台常务副台长。1986 年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从事天文学史研究和天文科普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北京天文学会理事。参编《中国天文学史大系》,合著《宇宙史话》等,发表《对晷仪的再认识》《五运六气的天学基础》《解析<黄帝内经>历法》等。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内经置闰方法的研究,发现内经中“气”的概念与太阳的周年视运行有关,从太阳的运行进一步衍生出日道、中气和三阴三阳等概念,从而构建了内经五运六气的系统理论。并从三阴三阳构建了日道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相互关联,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模型基础。从中可以看到内经“气”的概念,不是一个单一、独立的物质现象,而是一个和天文及人体都有所关联的复合概念。人体的呼吸之气与太阳在冬夏至之间来回的中气,都有橐龠的往复特征,说明古人对气有动态及量化的认识,从天地到人体。
一、 内经历法中的置闰方法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言:“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一岁365日。接下来又说: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一上来就出现了两种岁的安排,一种是按照天度,365日;一种是遵照气数360日法。“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度是接近自然的日行周期,气数是把余数去掉后的整数,人为去零。从中引出了内经历法置闰的方法。
在经文中言:“积气余而盈闰”。这是指阴阳合历中的十九年七闰吗?现在出版的《黄帝内经》的注释中一般都是用十九年七闰来解释“积气余而盈闰”的。其实这样解释是有问题的,内经在后文中对这种闰法有更加具体的说明。《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言:“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是将一年划分为六步,一步相当于四个节气太阳在黄道上走了60度多一点,这说明古人在当时已经知道一岁应该是365日有余1/4,因为24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也就是4年气余盈满一天,故闰一日。而所谓“气余”指的就是在24节气中,一节的平气是15.21875日,比三候15日要多一点。那么这里从内经“积气余而盈闰”的置闰法则,可以了解到《黄帝内经》中的历法应是一部阳历,而且是一部以中气为主的历法。而所谓气余,是一个节气的日数多出来的部分。
二、盖天说中的中气与日道
《内经》历法涉及的宇宙观是汉代之前的盖天说,盖天说是用七衡六间图来描述天地结构与太阳的周年视运行的。而且这幅图与《内经》的“天之道六六节”及《易经》复卦中的“七日来复”有关。
盖天说的七衡六间图,七衡是不同时节太阳的运行轨道,实际上是十二个中气时的太阳视运动轨道-日道。最里面的是夏至日道,内衡;中间是春秋分的日道,中衡;最外面是冬至日道,外衡。古人以为地面上四季温度的变化是因为距离太阳的远近造成的。这幅图看起来像是几何模型式的宇宙观,但实际上,是十二个中气的日道图,是一幅和时间相关的图像。
而且七衡六间图与周易复卦中“七日来复”和《黄帝内经》“天之道六六节”直接相关,是经文所言的现象依据,也都是在描述和时节相关的事情。复卦的六爻,直观的看像是在说离家的路越走越远,走的天数越多走的越远,所以寻找回家的路越来越困难。但复卦讲的是冬至阴极一阳生,是一年的事情,所以是太阳在七个日道上来回往返的现象。《黄帝内经》中的“天之道六六节”就更加形象,从最远的冬至外衡向里面走,外衡为零起点,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第六步走到夏至;然后从最里面的内衡夏至往外走,内衡为零起点,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第六步走回冬至,所以天之道六六节,就是在讲时间,时节的变换。所以盖天说是与时间相关的宇宙观,描述的是太阳在十二个中气时的视运行轨道。
图1、七衡六间图
三、《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的定义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言:“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文中最后说:“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不就是立杆测影吗!所谓“因天之序,盛衰之时,”就是在一年里的四时变化,这里古人用立杆测影定义了《黄帝内经》中非常重要的三阴三阳的概念,用晷仪来模拟一下这段文字的描述:站在晷仪的南面“南面而待之”,从冬至开始,少阳、阳明、太阳对应了冬至、春分、夏至太阳的升起方位;厥阴、少阴、太阴对应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的落下方位。古人用二分二至的太阳升落方位定义了三阴三阳。结果是在《素问·六微旨大论》前后篇中的三阴三阳的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都可以从此获得很好的对应。
图2、三阴三阳的定义图
四、解读三阴三阳的标、本、中气
《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学说,运为木火土金水,五运;气为风热湿火燥寒,此是六气的本,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是六气的标,标本相合成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五行也与三阴三阳合在了一起。标指的是二分二至时立表的影子,本风热湿火燥寒六气,中气就是二分二至。冬至太阳升起时的日影指向厥阴风木,冬至太阳落下时的日影指向太阳寒水;夏至太阳升起时的日影指向太阴湿土,夏至太阳落下时的日影指向少阳相火;春分太阳升起时的日影指向少阴君火,秋分太阳落下时的日影指向阳明燥金。冬至时的风与寒,夏至时的湿与热,春分时的火,秋分时的燥,古人对标本中气的定义和四季的气候特点也是相互对应的。用晷仪的实测演示,为我们理解《黄帝内经》中的概念设计提供了直观的现象说明。
五、 天与人的关联
天人合一,古人是如何做到的?是不是古人的一个想法或是理想?或者是一个直观的理念,象《淮南子》中有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人的头是圆的,脚是方的,一种直观的对应。现在我们一般都是从《黄帝内经》中的“四时调神”,来理解顺应自然时节来养人的五脏、情志,这样的天人合一论像是早期的自然哲学。严格的说,为什么春、夏、秋、冬的养生是对应着肝、心、肺、肾的呢?而且五脏六腑的区别是中医独具的,西医就没有脏腑的区别,统称内脏,这是为什么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从文义上看,人之脏腑、经络与天的四时、阴阳,各有条理,尽有经纪,内外表里都有对应。这可能吗?文中也是听闻上古圣人这么说的,所以文末言:这可信吗?
我们先来画一张图,把晷仪放在中间,在最外面把一年里太阳的升落方位标示出来,然后对应画出12个中气的刻度方位,再把三阴三阳对应到二分二至上。这就是晷仪与十二中气及三阴三阳的关系图。然后我们再画一张图,把上对应南,左为东、右为西,从左上角冬至、少阳开始,画出二十四节气,左面从冬至~春分~夏至;右面从夏至~秋分~冬至。然后从三阴三阳对应出六气: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最后把手足三阴三阳的脏腑写上,一幅天人同构图就完成了!
古人是用什么把人之五脏六腑与天的四时阴阳链接起来的呢?三阴三阳。所以三阴三阳是古人构建天人系统的核心概念,而这一概念的原初是来自于时序的。古人是在时间的维度上构建了天人合一的系统理论,反过头来再看“阴阳应象大论”中的话:“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其中的阴阳表里,一目了然。
图3、天人同构图
小结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五运六气中的六气,历法中的中气,三阴三阳的概念源头都与太阳的周年视运行相关,简单的说就是与太阳相关。气可能直接与呼吸和太阳的往复有关,一呼一吸是一个往复的过程,跟太阳从冬至到夏至,夏至到冬至到往复相同,故老子曰橐龠,用它比喻气在“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所以气带有一种动态的往复过程,太阳的往复与人体的呼吸都像橐龠一样。所以古人对气的理解,是有动态的量化描述的。通过对内经中“气”的概念的理解,应该看到古人“气”的思想的深刻、与丰富,源于天文观测,然后构建系统的理论模型,用三阴三阳打通了天与人的关系,构建了天之日道与人的脏腑经络之间的对应关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模型基础,是中医理论的天学之源。
【参考文献】
1. 陈美东,中国科学技术史·天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程士德,素问注释汇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3. 肖军,对晷仪的再认识[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第31卷,第4期,458-460
4. 肖军,五运六气的天学基础[J],《天文爱好者》2019年,第2期,108-110
5. 肖军,解析黄帝内经历法[J],《天文爱好者》2020年,第7期,79-83
END
盖天说是中国早期的一种独特的量化宇宙观,用勾股法测量并计算出了太阳高度,由此构建了量化的天地结构,绘画出了12个中气时的日道图,即七衡六间图。本文利用《周髀算经》中的数据,构建了盖天说的三维模型。发现在模型的“地中”观测太阳的升落方位,基本上与实际相合,冬至线的角度与晷仪的冬至线相差1度。发现《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概念的定义源于二分二至太阳的升落方位。内经在“三部九候”中把天之五运六气与人的五脏六腑,通过手足三阴三阳的十二经络链接起来,实现了天与人的相合,在时间的维度上构建了天人合一的系统理论。说明内经中的基本概念是以实测天文作为其现象依据的。
盖天说发源于浑天说之前,用七个日道来描述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变化。天与地相对分开,日月五星在天盖上运行,古人用立杆测影的方法构建了这一宇宙学说。在盖天说中古人还不知道太阳是在黄道上运行的,也没有天球的概念。天与地在计算时做平面处理,因为发现千里影长差一寸的现象,用勾股法测量并计算出了太阳高度,因此得出了天地之间的距离为8万里。然后进一步计算了内衡与外衡的半径,也就是北极距离夏至日道和冬至日道的距离,再分划出七个日道,在《周髀算经》中一一标出直径与周长。所以盖天说是定量化的宇宙观,是古人通过实测、计算得出的一幅宇宙图像,是古人研究天地结构的发端。为什么是七个日道呢?它对应的是12个中气时的太阳视运动轨道,是太阳从冬至到夏至,又回到冬至的往复过程,对应于《易经》复卦中的“七日来复”。
#1
千里影差一寸,
推算出天高8万里
盖天说是中国实测天文学的开始,采用立杆测影的方法,构建了以天地结构为主的宇宙观。在测量八尺圭表影长的过程中,古人发现在南北子午方向上相隔千里,测量的影长会差一寸。这一规律性现象的发现,古人以为是由于天地之间的固定距离所造成的。于是古人利用勾股方法,推算出了天地之间的距离。我们现在用相似三角形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千里之间立表测影,利用影长之间的差值一寸,选取在地中夏至日影一尺五寸进行计算,可以求出太阳的高度为8万里,地中到内衡为1.5万里。(见图1)
#2
在地中以北千里,通过测定八尺表冬至与夏至的影长,推算出内衡与外衡的半径
《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中言:“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从文中可见古人是通过立表测影的方法来求地中,在夏至日影一尺五寸的地方,就是地中,现在登封还立有一唐朝建的周公测影台,与文中的描述相对应。《周髀算经》中,在地中以北一千里的地方,立八尺周髀测日影,夏至日影一尺六寸:“夏至南万六千里,冬至南十三万五千里,日中立竿无影。此一者天道之数。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勾也。正南千里,勾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勾一尺七寸。”通过测量发现距离千里影长差一寸。《周髀算经》中又言:“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長,夏至日晷短。日晷損益,寸差千里。故冬至、夏至之日,南北遊十一萬九千里,四極徑八十一萬里。”又言:“今立表高八尺以望極,其勾一丈三寸。由此觀之,則從周北十萬三千里而至極下。”
图2 《周髀算经》中对内衡、外衡半径长度的推算。(绘制:肖军)
用此数值我们可以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推算出内衡、外衡的半径长度分别是11.9万里和23.5万里(见图2)。这与《周髀算经》中的数量描述是一样的,说明《周髀算经》中的盖天说的七衡六间图是根据实测数据绘画出的。
《周礼》记述了古人用立杆测影的方法寻“中”建国的理念,这里寻找的是地“中”。在《尚书尧典》中尧帝命四位天文官去四个地方,通过观测星象来确定春秋分、冬夏至,即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季的时间的“中”。所以盖天说的七衡六间图,实际上是在地中观测到的十二个中气时的日道图。是时间的“中”与空间的“中”,对应之后呈现出来的一种秩序或者规律。这应该是内经中所强调的时序概念的原义,也就是说,内经中所言的时序不是一种单纯的时间排序,而是一种天象与时节相对应的相,是在寻得了地中和时中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所以“中”是一种完美的呈现,通过人的努力、人的建构,天道出现了,秩序与规律被发现了,一种含有天地人的宇宙图像被画出来了,在《内经》中被称之为“天道六六之节”。
#3
通过《周髀算经》中的数据,构建盖天说的三维结构
《周髀算经》中言:“周去極十萬三千里,日去人十六萬七千里。夏至去周萬六千里,夏至日道徑二十三萬八千里,周七十一萬四千里。春秋分日道徑三十五萬七千里,周百七萬一千里。冬至日道徑四十三萬六千里,周百四十二萬八千里。日光四極八十一萬里,周二百四十三萬里,從周南三十萬二千里。”此处的夏至日道徑、春秋分日道徑和冬至日道徑是内衡、中衡和外衡的直径,用此数据进行三维建构,能够得到盖天说七衡六间图的立体结构。
#4
通过晷仪了解三阴三阳的天文定义,认识晷仪是古人测量十二个中气的天文仪器
对盖天说的重新认识与发现,与笔者对晷仪的再发现是分不开的。晷仪的刻画线因为平均刻画了69条线,而令众多学者对它产生不同的想法与认识,陈美东先生经过分析认为晷仪是赤道式日晷,李鉴澄先生认为是定方向的,孙机先生认为与夜晚的漏刻计量相关。其实69条线的刻画源于太阳的升落方位,第一条线与第69线,对应了太阳冬至时的升落方位。所以晷仪是陶寺观象台之后的一架古人观测太阳一年里升落方位变化的仪器,也是能够实测十二个中气时太阳升落方位的仪器。把它与内经六微旨大论“移光定位”联系起来,定义了中医的三阴三阳。古人用二分二至太阳的升落方位定义了三阴三阳:少阳从右手边开始,冬至日升;阳明,春分日升;太阳,夏至日升;厥阴,夏至日落;少阴,秋分日落;太阴,冬至日落,转一圈。
图5 晷仪与十二中气及三阴三阳的关系图。(绘制:肖军、肖如星)
#5
绘画天人同构图,
完成天与人的系统构建
我们先来画一张图,把晷仪放在中间,在最外面把一年里太阳的升落方位标示出来,然后对应画出12个中气的刻度方位,再把三阴三阳对应到二分二至上。这就是晷仪与十二中气及三阴三阳的关系图。然后我们再画一张图,把上对应南,左为东、右为西,从左上角冬至、少阳开始,画出二十四节气,左面为冬至~春分~夏至;右面为夏至~秋分~冬至。然后从三阴三阳对应出六气: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最后把手足三阴三阳的脏腑写上,一幅天人同构图就完成了!
古人是用什么把人之五脏六腑与天的四时阴阳链接起来的呢?三阴三阳。所以三阴三阳是古人构建天人系统的核心概念,而这一概念的原初是来自于时序的。古人是在时间的维度上构建了天人合一的系统理论,反过头来再看“阴阳应象大论”中的话:“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其中的阴阳表里,一目了然。
图7 天人同构图,内经在时序上构建了天之中气日道与人体脏腑经络之间的对应关系。(绘制:肖军、肖如星)
从此路径的发现、回溯,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天人合一理论,与盖天说宇宙观的建立紧密相连,有当时的观测仪器:晷仪,它们是一套系统的建立,看清了其间的相互关联,才可能认识到地中与时中是构建七衡六间的必要条件,所以寻“中”是方法,寻“中”的目的是构建天与人的链接,天人相合是上古天文的目的。
如果说《尚书尧典》通过寻找时中完成了天象与时间的相合,那么盖天说则是通过七衡六间完成了天与人的相合,之后的浑天说在太初历中通过无中气置闰完成了日与月的相合,这三部曲中都与中气有关,也就是与时序相关。从中可见中国传统对时间研究的独特性,有别于欧洲传统的空间架构,在宇宙中寻找空间的中点,从地心、日心到没有中心的大爆炸宇宙。所以从现代科学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天文是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与路径的,只是与欧洲古代天文的路径不同而已。于今而言,从整个人类文明来看,天与人能够构建在一个系统中,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这一理论模型的思维路径,有望在人类健康领域获得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