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提前进闭环,冬奥的到来就是这么出人意料;2月20日闭幕,还设备隔离,冬奥的结束也匆匆忙忙。
习惯了看冬奥通查班车时刻,习惯了提前一天打开myinfo了解赛事中的重要选手,习惯了借柜子换袖标进FOP,习惯了交完稿从茶歇区拿泡面和仙贝回酒店12点晚餐……
在冬奥,有见证历史的激动,有分身乏术的遗憾,有怒其不争的失望,更有发自内心的感激。
冬奥闭环到底哪天进,一直没有确定,大家的准备都是春节后的某一天,然而刚做完丰台区全员核酸检测,就接到通知需要有一个摄影提前进闭环……于是1月26日,我的冬奥之行就这么出人意料地开始了。
冬奥开幕式,大概是整个冬奥会最需要抢位置的项目,在高人助力下,京呈小伙伴拿到了四张门票,其中一张是中间位置A,我领了一张侧面位置E,和一个小伙伴在同一区域。
听另一个大伙伴说冬奥会还有去奥组委排队求票的传统,于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我们拿着侧面的票去求换票,本想也许能换一个低处拍烟花,万万没想到竟然换到一张A。
更没想到的是下午3点才去鸟巢的我竟然发现了一个高处正中间的位置,虽然前方有个转播机位略有遮挡,但由于开幕式大屏设计更适合高处观看,反而是一个好位置。就这样,继亚洲文明嘉年华之后,我又在鸟巢拍到了最正的演出画面。
在冬奥开始前,京呈小伙伴大致做了分工,我主要关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和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冰壶以前拍过两次大赛,速度滑冰是第一次接触,国家速滑馆也是第一次来。经过一次次的考察和试拍,基本有了数,和小伙伴紧密合作,到最后14块金牌一场不缺,见证多次刷新纪录,也算是圆满。
看惯了你推我撞的短道速滑的人会觉得两人一组的速度滑冰有点无聊,至于冰壶,更是磨时间,从开幕前打到最后一天,几乎每天都是从早到晚,没有拼抢没有激动,特别适合养老。不过磨人也有磨人的好处,不怕错过比赛,也有的是时间找角度找画面。
在主项场馆之外,为了能更多积累经验,在小伙伴鼓动下,我也匆匆赶场了一场短道速滑、两场花样滑冰、一场高山滑雪比赛。脚步匆匆但也见证了一个个精彩瞬间。
2月20日,闭幕式的烟花后,匆匆忙忙坐上摆渡车回到主媒体中心,交稿、还设备、还储物柜钥匙,告别媒体中心,冬奥之行就在一晚的匆忙中结束了。冬奥的回忆里有各种滋味,但最后想说的只有感谢,感谢各位大朋友、小伙伴,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一路走来承蒙关照,隔离之后有缘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