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存真,是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的一名老师,她与奥运有着不解之缘,负责过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的设计及管理,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及景观系统设计,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标志设计。
申奥与冬奥会徽和而不同
其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申办会徽也出自林存真之手,那时她就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
林存真说,中国汉字书法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境界,在世界上有极高的识别度。尽管挑战大,但在做设计时,她坚持了这个方案。“申办和举办都是为了同一件事,就是要以运动员为中心。所以设计时把重心放在对运动的体现上。申冬奥会徽更写实,冬奥会徽则更有运动感,更有力度,更加抽象。”
残奥会会徽经历颠覆性修改
在会徽初评和复评之后,林存真提交的801号作品在4506件应征方案中脱颖而出。2017年1月,北京冬奥组委集中研究了10件入围方案作品,有4件被确定为继续修改完善的方向,中央美术学院负责帮助801号作品进行深化修改。修改小组阵容强大,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敏,2008年北京残奥会会徽设计者刘波,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奖牌设计者杭海等。
林存真说:“当时给的修改时间特别紧张。1月23日通知修改,2月6日就要交第一次修改方案。这期间正好是春节,但所有人都克服了困难。”会徽修改过程不停反复,从1月到11月,除了送去查重的两个月,林存真团队在中央美院7号楼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里持续奋战。在保密电脑上,一个个200多KB大小的会徽图形文件累积成15GB的总量,记录着会徽的每一次改动。
801号作品包含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两个设计方案。其中冬奥会会徽以书法体的“冬”字为主要结构,这一思路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认可,修改主要集中在色彩等细节。央美设计学院教授杭海一针见血地对修改指出了一个明确方向:“林老师作为一名女性,颜色的选择往往比较柔和,但冬奥会是一个运动会,颜色应当更加有力度,更显示力量。”
相比之下,冬残奥会的会徽修改则经过了更多次的“颠覆”。12月5日,在会徽修改的机密室,林存真翻出厚厚一沓修改稿对记者说:“之前用过梦字、心字,但都推翻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还是飞字最好。”
“林一刀”的走火入魔
机密室墙上贴出来的修改稿中,有些是用纸张碎片拼凑出来的。对于这一细节,林存真和修改小组里1989年出生的年轻设计师陈翊筠都笑了。陈翊筠告诉记者,他们私下里叫林老师为“林一刀”。原因是在改稿的过程中,林存真更习惯于在纸上动手:“看哪儿不顺眼,咔咔就直接上刀子了,然后再把觉得更合适的方案贴上去对比。”在“冬”字的修改上也是一样,厚厚一沓几十米长的卷纸,林存真一写就是一卷,从桌上拖到地上再延伸到门外。
一度,林存真的修改甚至有了“入魔”的状态。在陈翊筠的印象里,工作时候听到林存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行,这个不行,这个也不行”。设计师最怕的“改麻木”在林存真这里却变成了另一种体会:“一个图形改一百遍后,发现还能改好,今天的比昨天的好,这就很开心了。”因此,杭海评价林存真时说,她不像一个设计师,而更像一个参加冬奥会的运动员。
8个月修改超过5万稿
林存真告诉记者,最初修改作品的工作室并不在“机密室”,而是暂时借用了学院的一间会议室。“当时以为一个月就可以完工,正好开学,不耽误会议室的正常使用,”林存真说,“结果一个月到了,稿件的修改还遥遥无期,最后就腾出了这么一间小屋子,搬进来继续修改。”由于会徽的修改全程涉密,大家干脆就叫这间屋子为“机密室”。
电脑里记录的10月9日不是终稿日期,而是另一轮修改的开始。从这一天起,修改的地点从机密室搬到了印刷厂。由于电脑版和实际印刷版的颜色会有偏差,尤其是会徽方案中有较多的渐变色,渐变色比较难控制,打印过程中会出现颜色差距以及渐变衔接不顺的情况。为了保证效果的完美无缺,修改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需要打印出来看效果,再进一步调整颜色。
这段期间,陈翊筠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于美院、印刷厂和奥组委之间。“美院是在北四环和北五环之间,印刷厂在东六环,冬奥组委在西五环和六环之间,这三个地方相当于画一个三角,很远。尤其是从印刷厂到奥组委,基本是斜穿整个北京,是一条斜线,相当于最远的距离了,”陈翊筠回忆说:“有的时候修改比较多的话,在印刷厂一待就是一天。最长的一次从早上8点半到那儿,做到晚上将近9点,然后打印出来,再送过去。”
如今,冬奥会开幕在即,2022年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已经应用在奥运的方方面面,让世界又重新认识了中国对冬奥的热情,也获得了大家的喜爱。回望2022年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的诞生到运用,林存真非常感慨,反复研究和设计一个图形,并最终被选用,这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制作:孙瑞娟
原标题:《冬奥会会徽设计师林存真:8个月图纸修改5万张...LOGO看似简单,背后真心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