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晚17时57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2022年第24届冬季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新华社发
“北京”,当巴赫轻声读出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的一刻,整个会场瞬间沸腾……
▲7月31日,北京市民欢庆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
如今,经典一幕再度上演,中国与奥林匹克盛事第三次“握手”。
激烈角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名单一公布,立刻引来人们的猜测。许多奥运专家和媒体提出“大洲轮换”的规则,认为北京和阿拉木图申办成功的可能性最小。理由是2018年冬奥会已经落户韩国平昌,2020年奥运会已确定日本东京。这两个都是东亚城市,让连续两届冬奥会和奥运会都集中在亚洲举办,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是时隔不久,欧洲的斯德哥尔摩、克拉科夫和利沃夫三个城市相继退出申办,群雄逐鹿变成三足鼎立。
即使这三个城市退出,只要奥斯陆能够坚持到最后,人们普遍认为,北京和阿拉木图也将机会无多。根据当时国际奥委会《2022冬奥会工作报告》评估,奥斯陆名列榜首,几乎所有人都笃定地认为,2022年冬奥会主办城市非奥斯陆莫属。
双城对决,竞争极其激烈
一夕之间,三足鼎立变成双城对决。北京冬奥申委抓住战机,调整策略,从重在参与、争取入围,改为以争取最终主办权为目标。
北京与阿拉木图进入短兵相接的战局。
实际上,阿拉木图的优势不容小觑。阿拉木图是前苏联的冬季运动中心,具有深厚的冰雪运动传统,曾举办过亚洲冬季运动会和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这里场馆布局紧凑,群山峰峦起伏,自然降雪充沛,在自然条件上占有绝对优势。况且这是阿拉木图继申办2014年冬奥会失利后第三次申办冬奥会。
而一流的场馆设施、丰富的办赛经验、坚实的资金保障、高效的政府运作,北京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北京冬奥申委曾委托第三方机构,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在覆盖32个城市的调查中,民众对于申冬奥的综合支持率是94.8%。其中,北京为91.8%,张家口为99.5%。
一个城市能不能举办冬奥会,与举办夏奥会的评判标准并不相同。相对而言,冬奥会对产业化程度、市场化运作要求更高。
福布斯公布的体育赛事价值榜单上,冬奥会排在第六位。它的项目仅为夏奥会的1/4,获得的市场份额却占到夏奥会的2/3。
申办冬奥会,要以经济发展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财富积累,能为更多人跨越冰雪消费门槛提供可能。有专家估算,冰雪运动跨过山海关之后,有望与足球、篮球一起构成我国三大支柱体育产业。
中国为什么能赢
北京、张家口冬季气温适宜,最冷时仅零下20摄氏度左右。申办之初,高山速降的场地一度难寻。经过细致考察,延庆小海坨山海拔830米,各项指标也符合标准,解了燃眉之急。
▲2022年冬奥赛场小海坨山银装素裹。
不同的雪上比赛对雪质要求不同,光靠天然雪根本无法让比赛正常运转。按照往届冬奥会的惯例,北京将使用已有的造雪设施,在雪场运行高峰期,人工造雪用水量占当地供水量的比例最高不到1%,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
不时出现的雾霾天,曾令北京大伤脑筋。2013年,北京出台了5年投资1300亿美元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仅在过去两年就使全市燃煤总量减少30%,并淘汰了100多万辆高排放车辆。
赢在综合实力。论硬实力,北京、张家口的场馆条件、接待能力、配套设施等,优势非常明显;拼软实力,举办夏奥会的经验是取胜的关键。
赢在顶层设计。中国素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政府意愿与民意基础的统一,为申冬奥成功增添了筹码。
赢在市场潜力。正如《评估报告》所言,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有机会让合作伙伴获得巨大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