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最近大家都在抢冰墩墩,但抢不到,但还是在抢冰墩墩。
不仅是摩纳哥亲王要再捏一个带回给双胞胎,否则回家“不好交代”。
日本记者追着合影:
还生出故事系列,目前第七集已经更新完毕~
央视新闻编辑部也是为求墩花式署名:
甚至听说冰墩墩设计师也买不到冰墩墩了……
于是为解决人民对冰墩墩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供应之间的矛盾,奥运代工厂也已提前复工:
可以说是和谷爱凌同为北京冬奥两大顶流。
从最基本的设计角度来看,冰墩墩选择的熊猫和冰晶外壳代表的运动员头盔的元素,让整体形象看着像个圆滚滚的雪球,憨态可掬。
彩色光环还代表着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融合了未来感和速度感。
可以说灵动可爱,相当讨喜。
1968年第十届格勒诺布尔冬奥会
雪士(Schuss)
虽然1924年就有了第一届冬奥会,但直到1968年第十届格勒诺布尔冬奥会才有了历史上第一个吉祥物。
是一个脚踩滑雪板的小人,头(像个雪球)上印有奥运五环标识,身体呈闪电状,像是运动的身形,也代表速度。
据说是1967年1月,在法国巴黎十七区莱维斯路48号的工作室里,设计师阿琳·拉法戈接了个急活,一个晚上给设计出来的。
可能是因为吉祥物还没有被普遍使用,1972年的第十一届札幌冬奥会没有吉祥物。
当年奥运顶流
1976年第十二届因斯布鲁克冬奥会
施尼曼德尔(Schneemandl)
吉祥物是一只来自奥地利雪山圆圆滚滚的雪人,它的名字在英语里是“雪人”的意思。
戴着一顶具有因斯布鲁克典型地域特色的红色蒂罗尔帽子,加上红红的鼻子造型非常讨喜。
据说也是当时的奥运顶流,拿着曲棍球棒、穿着滑雪板、靴子的不同图案出现在不同物品上。
从此以后,穿戴不同装备,摆出不同姿势的呈现风格,成为历届冬奥吉祥物的常规操作。
真浣熊做宣传
1980年第十三届普莱西德冬奥会
罗尼(Roni)
这个名字是由普莱西德湖的学生们投票选择的,源自易洛魁语中“浣熊”一词。
浣熊是一种来自普莱西德湖阿第伦达克山脉的动物,家喻户晓。
面部特征和眼睛周围的黑色设计是致敬戴太阳镜和帽子参加冬季运动的选手们,还有部分造型使用了奥运五环的五种颜色。
有趣的是,组委会还曾使用真正的浣熊来宣传奥运会。
尤蒂卡动物园的两名工作人员带着真浣熊到纽约参加国家电视台的节目。
比赛选出的吉祥物
1984年第十四届萨拉热窝冬奥会
武科(Vučko)
Vucko是一只勇敢无畏的狼:
狼在南斯拉夫寓言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象:他象征着勇气、力量以及冬天。
设计通过或微笑、或惊恐、或严肃的丰富面部表情赋予狼更加友善的一面,甚至改变了人们对这种动物凶猛的固有印象。
这只狼到世界各地宣传奥运,传递过程中还登上过高山,甚至骑过骆驼,穿过沙漠。
他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狼的看法,表达出了人与动物互为朋友的意思。
首次成对出现的吉祥物
1988年第十五届卡尔加里冬奥会
豪迪和海迪(Hidy and Howdy)
第十五届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是两只拟人化的北极熊,是奥运会首次成对出现的吉祥物。
豪迪和海迪是对北极熊,象征着位于美洲大陆北部的北极地区。
名字代表了卡尔加里地区的热情好客——
“Hidy”是“hi”的扩展,而“Howdy”是典型的西式问候语“How do you do”的缩写。
由市民评审团在卡尔加里动物园组织的一场比赛中评选而出的。
第一个非动物形象的吉祥物
1992年第十六届阿尔贝维尔冬奥会
Magique(Magic/魔法)
第十六届冬奥会吉祥物是第一个与动物无关的吉祥物。
由一只代表冰块的立方体和一颗代表梦想和创造力的星星组成的小魔鬼造型,颜色是法国国旗的颜色。
据说,阿尔贝维尔冬奥组委曾出资为吉祥物的命名,但最终没有任何提议入选。
吉祥物设计师重新阅读关于它的简介后,发现“ magique”一词多次出现,决定就用这个名字。
第一次采用人物形象
1994年第十七届利勒哈默尔冬奥会
哈康和克里斯汀(Haakon and Kristin)
第十七届冬奥会吉祥物Hakon和Christin的名字源自13世纪的两位历史人物。
虽然他们穿的是中世纪服装,但他们是现代儿童,表达了年轻人的兴趣和愿景。
年限象征
1998年第十八届长野冬奥会
寸喜、能城、家喜和都木
第十八届长野冬奥会的吉祥物是由四只形态怪异的猫头鹰组成:
寸喜、能城、家喜和都木是四只雪地猫头鹰——
它们分别代表火(Sukki/寸喜)/空气(Nokki/能城)/土(Lekki/家喜)和水(Tsukki/都木)。
四个吉祥物是向四年举办一次的冬奥会致敬。 它们的名字首字母相加,正好是Snowlets。
雪、自然资源和陆地
2002年第十九届盐湖城冬奥会
雪靴兔(Powder)、美洲黑熊(Coal)和北美草原小狼(Copper)
第十九届冬奥会吉祥物分别是雪兔、草原小狼和美洲黑熊:
吉祥物Powder、Coal、Copper这三个名字象征着犹他州的雪、自然资源和陆地。
冰与雪
2006年第二十届都灵冬奥会
内韦和格利兹(Neve and Gliz)
第二十届冬奥会吉祥物Neve和Guz是穿着红蓝衣服的小孩:
在意大利语中“neve”是雪的意思,“gliz”代表“ghiaccio”一词,译为冰。
内韦是一个雪球造型,格利兹则是冰块造型。
红色的内韦具有流线型、圆润的轮廓,让人们联想到动作的和谐和优雅。
蓝色的格利兹棱角分明的头部和平滑的身体相结合让人们联想到运动员的力量。
民族传说
2010年第二十一届温哥华冬奥会
魁特奇和米加(Quatchi and Miga)
设计灵感源自加拿大西部原住民民族的传说:
魁特奇是当地传说中非常受欢迎的角色——生长在森林中的大脚野人,浑身覆盖厚皮毛,脚踩雪地靴,头戴耳罩。
米加的形象是神兽海熊,是逆戟鲸和白灵熊合体。白灵熊只生活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向全世界开放的设计大赛
2014年第二十二届索契冬奥会
野兔、白熊和雪豹
吉祥物的选择源自一场设计大赛,起初该比赛面向全俄罗斯,后来则是像全世界开放。
最终,组委会共收到24048幅设计。
2012年,还被印在了俄罗斯推出了全新的25卢布硬币上。
守护神
2018年第二十三届平昌冬奥会
白虎(Soohorang)
第二十三届冬奥会吉祥物是一只白老虎:
白虎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韩国的守护神兽。
“Sooho”在韩语中意为“保护”,象征着对运动员、观众以及其它2018年平昌冬奥会参与者的保护。
“Rang”源自韩语“老虎”(Ho-rang-i)的中间音节,同时也是韩国江原道传统民谣《Jeong-seon A-ri-rang》的最后一个音。
江原道是平昌的所在地。
怎么样?这一路看下来还真是五花八门。
作为一个吉祥物,是一场赛事的重要宣传物料,也是一次文化输出的大好机会。
外表可爱可以拉近距离,元素选择能够体现文化意义。在设计上不仅要有赛事特色,还要有文化地域特色和精神特色,才能算一个好的吉祥物。
从1968年至今,创意思路这么一届届捋下来,圈佬觉得也算是各有亮点,都蛮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