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报道奥运年,见证北京成为首个“双奥之城”—新京报

汪涌说,自己是被奥运会改变命运的人。

从2001年北京申办夏季奥运成功,到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即将举办,新华社北京分社高级记者汪涌,在20年的时间里,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传播手段让全世界更全面地了解北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

汪涌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参与和见证了北京成为奥林匹克历史上首座既举办过夏奥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汪涌说,自己是被奥运会改变命运的人。

2017年,汪涌在天津全国运动会上体验火炬传递。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记者因奥运会改变命运

新京报:你是怎样开启“奥运人”这个身份的?

汪涌:我以前是新华社贵州分社的记者,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新华社北京分社策划了大量报道,其中需要一个记者长期驻会,需要一个骨干记者专门负责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的报道。我在之前参与报道了很多全国重大赛事活动,比如全运会、世界杯,这些经历让我积累了更多的专业知识,有比较充分的报道经验。当时我才30出头,年龄也合适,能够适应比较大的工作强度。由此,便也开启了我对奥运会相关内容的报道工作。

新京报:20年的记者经历,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汪涌:作为新华社的一名体育记者,我有幸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全程参与了2008北京奥运会举办、2022北京冬奥会筹办的报道。20年的记者经历,我先后采访过萨兰马奇、罗格、巴赫三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发表了超过五千篇稿件,每篇报道背后都有着精彩的故事。用笔记录下北京这座千年古都与奥林匹克拥抱,见证了双奥筹办给北京和中国注入的时代活力,给亿万中国人民带来的自强、自信和深远影响。

新京报:在北京夏季奥运会报道的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

北京奥运会开幕的那一周,我一共采写了超过九万字的稿件。这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辛苦、最骄傲、最难忘的一周。

更让我骄傲的是,经历过北京奥运会的辉煌之后,我又参与和见证了北京成为 “双奥之城”。

新京报:在参与北京冬奥会申办过程中,最难忘的是什么?

7月的吉隆坡,平均气温高达35℃,下午室外地表温度甚至超过了40℃。而他们从下午两点到傍晚,始终在酷热中坚守。这是中国的力量,也是奥运的力量。

张家口市崇礼区是冬奥会的三大赛区之一,我对这座小城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太子城村。2013年,这里只有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几乎家家主业都是种圆白菜,过去他们最担心遭遇大雪和冰雹,大雪出行困难,而一场冰雹,就会断送他们几乎一年的收入。而现在,许多村民告诉我,冬天最盼下雪,雪来得越早、下得越大,意味着雪场可以启动得越早。

现在的太子城村,建起了功能齐全的冬奥服务保障设施,高铁每天往返许多班次,相继建成的“雪如意”和云顶雪场等冬奥场馆,已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中的不少人,经过学习和培训,从种圆白菜的农民,变成了奥运场馆的服务人员。

北京冬奥宣讲团成员汪涌。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供图

成立首都媒体跑团推广全民健身

新京报:是什么契机让你带头成立了首都媒体跑团?

汪涌: 2001年我调到北京以后,因为北京奥运会筹办及相关报道的工作强度一直特别高,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后来我的身体就不行了。2015年,我被抽调成为申办冬奥会代表团的成员之一,结果在吉隆坡申冬奥前三个月得了急症,当时医生跟我说是免疫系统受到了破坏,然后就住了10天的院,之后出院,医生说必须加强锻炼,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回来以后,我就开始加强锻炼,跑步是非常合适的一种方式。

当我开始跑步以后,就想着可以成立一个首都媒体跑团,大家可以一起锻炼,又可以传播健康、科学的跑步知识,推广全民健身,同时,跑团正好符合中国全民健身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换的一个过程。

回望二十年征程,我深刻感受到奥运改变了我们的国家,改变了我们的城市,也深深影响着无数中国人,包括我自己。我成立了首都媒体跑团,动员大家跑起来,通过专访、专题节目、论坛等方式,把科学健身的理念、方法,传播给更多的人。

新京报:首都媒体跑团,现在发展得怎么样?

汪涌:首都媒体跑团只有五十余位媒体跑者,用知行合一的方式,为健康中国加油,在全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几年来,我从最初徒步三公里都很艰难,逐步能够跑十公里、半程马拉松和全程马拉松,跑步健身已成了我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工作的状态也得到了极大提升。2017年,在全国运动会上,首都媒体跑团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我个人也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2018年度中国马拉松人物。

如今,我已完成了二十多个全程马拉松,近百个半程马拉松。我跑遍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崇礼云顶雪场、小海陀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奥运赛场,还到举办过奥运会的伦敦、东京、柏林、里约等城市参加马拉松等比赛,用奔跑的方式致敬奥林匹克。

新京报:你最近在做哪些工作迎接冬奥会的到来?

汪涌:目前,我作为冬奥宣讲团的一员,将我这20年来亲历的事件,一桩桩、一件件地分享给大家。比如申奥给中国、给北京带来的影响,以及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我现在已经参加了四、五场宣讲,大多是在媒体同行内,我们媒体人一块分享,里面有我的很多同事、战友、同行,大家沟通交流起来,也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共同感受。马上快到冬奥会了,大家能够积极沟通交流,一起为冬奥会报道做好准备。

北京冬奥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会一直坚持做好北京冬奥会2022年开幕、闭幕整个过程的报道,我已做好了准备,再一次投入到奥运报道中。

THE END
0.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2022不仅是7年之约体育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北京这座城市发生了太多体育大事,其中一件事不仅带给人们片刻的兴奋与欢娱,更深远的影响在未来7年,甚至是7年之后的漫长时间。说到这儿,想必您已经猜到了,没错儿,就是北京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 2015年7月31日,第128届国际奥委会全会,44票比40票,北京有惊无险地击败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获 jvzq<84urqxuu7ugqrrf0lto0et0p:4423;03;831e833>:/49?::>92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