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中,热气腾腾的冰雪文化,正蓬勃展开。今天是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倒计时30天的日子,昨天,为进一步营造亚冬会浓厚的宣传氛围,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亚冬会筹办进展情况,亚冬会执委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哈尔滨亚冬会是继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重大国际综合性冰雪盛会,为中国形象、中国故事再一次打开面向世界的展示窗口。
运动员数量有望创新高
经验丰富的竞赛团队已经成立。
本届亚冬会于2月7日开幕、2月14日闭幕。其中冰球、冰壶比赛由于参赛队伍较多、赛程较长,按照国际综合性赛事惯例,分别提前到2月3日和4日比赛。因此,亚冬会比赛时间一共为12天。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第一场比赛将是2月4日的冰壶混双比赛,本届亚冬会第一枚金牌将在2月8日上午产生。
本届亚冬会有望成为参赛国家/地区和运动员数量最多的一届。截至目前,本届亚冬会共收到来自亚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75名运动员(男755名、女520名)的报名信息。
为保证比赛顺利进行,从2024年9月起,执委会策划了14项“燃动哈尔滨”系列体育赛事作为亚冬会测试赛,实现了对所有比赛场馆和项目的全覆盖。
据亚冬会主新闻中心指挥长杜文曦介绍,亚冬会竞赛工作的核心团队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冰雪专业人才。国际/亚洲单项体育组织选派了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地区的12名技术代表和1名技术代表助理,他们带来了丰富的国际赛事经验和专业视角。
为了给获奖运动员留下难忘的荣耀时刻,本届亚冬会将在亚布力赛区设立雪上项目赛事颁奖广场,集中、高效地举行颁奖仪式,让雪上项目颁奖荣耀时刻更加庄重而热烈。
开幕式以冰雪串联亚洲各国
简约、安全、精彩的开幕式,令人期待。
“冰雪同梦,亚洲同心”既是哈尔滨亚冬会的主题口号,也是开幕式演出的创意主题。以冰雪串联亚洲各国,打造冰雪经济新增长极,促进亚洲各国和“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将“同梦”“同心”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以亚冬会为纽带,推动亚洲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发展。
通过近一年的精心调研、潜心创作与反复打磨,导演组将对冰雪之梦的无限憧憬一步步转化为现实。目前,整个开幕式的排练工作已经进入了联排合成阶段。
主创团队由总导演沙晓岚领衔,曾先后承担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2023年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开闭幕式等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开闭幕式的创意制作。
据悉,开幕式将最大化运用冰雪元素,展现冰雪运动的活力、彰显冰雪文化的魅力。“开幕式将分为仪式、文艺表演、火炬点燃等主要环节,共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沙晓岚说,“在突出人文情感的同时,大规模运用了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和AR等科技手段,AR表演,AR互动帮我们极大地打开了创作空间。”
气象部门保障已就绪
气象部门,已成功保障各项测试比赛。
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气象部门精心编制气象预报、监测网络、应急处置等全方位保障方案,组建了一支由北京冬奥会、内蒙古“十四冬”等首席专家组成的气象服务保障团队。在开闭幕式、比赛场馆(场地)以及高速公路沿线等关键区域,布设了60余套先进的自动气象监测设备,全力打造“分钟级、百米级”的精准预报服务系统。
“当前温度-9.1°C,相对湿度30.2%,风速2.1米/秒……”,在亚冬会高山滑雪测试赛现场,气象工作人员正在用对讲机向亚冬会气象台报送赛场实时气象信息,与先前的预报情况进行比对,为亚冬会正式比赛积累宝贵数据经验。
从2023年冬季开始,黑龙江省气象部门抓住唯一一个冬季窗口期,组织专家分批次前往亚布力、哈尔滨市内比赛场馆以及周边交通沿线进行踏查,并按照“一馆(场)一策”的原则,成功保障了亚冬会速度滑冰、冰壶、高山滑雪等测试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