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节火出圈的北京冬奥会,展现了一个关于复兴征程的中国故事,一个中国人由内而外走向“文化自信”的当代出场式。
奥运会作为当代世界传播规模最大的全球盛典,它不仅是一场体育的盛会,更是一场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欢聚一堂的世界文化“嘉年华”。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全球华人和喜欢中国文化的各国人士欢乐喜庆的中华文化“嘉年华”。2000多年来,从地中海到太平洋西岸,两个“嘉年华”首次因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相遇,融合成一个人类文明快乐的节庆盛典,这是人类千年难遇的文明缘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完美融合,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更团结”精神的最佳体现,必将迸发出无比灿烂的文明之光。
中国人关于奥运的梦想始于1908年南开学子在《天津青年》中提出奥运三问:中国人何时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何时能获得一块奥运奖牌?中国何时能举办一届奥运会?历史走过百年,中国人终于在2008年以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圆梦北京。2022年,我们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第24届冬奥会盛大开幕,“双奥之城”的北京无疑将再次创造历史,续写辉煌。
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北京冬奥会克服疫情影响如期开幕,向全世界展现了人类面对困境、战胜挑战的决心和信心。北京冬奥会为奥林匹克运动续写新的传奇,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北京冬奥会人文遗产:开幕式
历史总是眷顾那些人类首次的开拓者。2005年,科考队员在新疆阿勒泰汗德尕特乡的山涧洞穴中,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古阿勒泰人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狩猎的岩画。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中国冰雪运动的起源地。
翻开史书,查点冰雪行迹,我们发现中国有关滑雪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的时候四处奔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橇,据《史记正义》解释,“形状如船而短小,两头略微翘起,人曲一脚,在泥上行进”,后来被改造成在冰雪上行走的工具,这就是雪橇。中国古代北方,渔猎民族称冬季使用的滑雪工具为“木马”。它分为两种,一种可以在雪地上滑行,叫“踏板”,后来发展为滑雪板;另一种可以在冰上滑行,又叫“乌拉划子”,即初型的滑冰鞋。
我国的滑冰运动出现较早。《宋史》上就有皇帝“幸后苑,观冰嬉”的记载。冰嬉,即各种冰上活动项目的统称。这项活动在清代甚为流行。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瀚所绘的《冰嬉图》和金昆、程志道和福隆安绘制的《冰嬉图》,都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宫廷冰上表演的盛况。当时皇家每年冬天都要从各地挑选上千名“善走冰”的能手入宫训练,于冬至到“三九”在太液池上表演。从《冰嬉图》中,可以看到每人表演时还要做各种动作:有花样滑冰动作,杂技动作,还有军训性质的溜冰射箭等动作。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余年,是世界上唯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人类文化瑰宝。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结合,以中国文化精华来丰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凸显了北京冬奥会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也是北京冬奥会对当代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新贡献。
作者: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金元浦:北京冬奥会的人文遗产与世界意义》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