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赛场上的残疾人运动员,是“最高、最快、最强”精神的有力践行者。
8月24日晚,第16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东京开幕,时至今日,已经进行了三天赛程。三天之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以身残志坚的精神征战赛场,在数十个比赛项目的角逐中全力相拼,产生了一百余枚奖牌。
截至8月27日下午17时,中国代表队以13金、6银、12铜的成绩力压群雄,稳居奖牌榜首。为中国队夺得“首金”的击剑运动员李豪、打破残奥会亚洲记录的铁饼运动员董飞霞……一个又一个坐着轮椅、戴着假肢的矫健身影,代表中国在赛场上诠释着竞技体育的力与美。与此同时,以失去双臂,只能用脚发球、用嘴持拍的埃及乒乓球运动员易卜拉欣·哈麦德为代表,不少外国运动员也用行动赢得了中国网民的敬意。
然而,尽管残奥会同样有着“奥林匹克”之名,同样不乏激动人心的精彩时刻,社会对这场赛事的关注,却很难与刚刚落幕不久的奥运会比肩。在网上,残奥会登上热搜的次数明显不如奥运会多,一般人能叫出名字的残奥选手,也很难数出多少。残奥会开幕后,有关心赛程的网友发现:想在网上找到一份残奥会的奖牌榜都很困难。这样的情况,既难以与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绝佳表现相称,也让人感到十分可惜。
从大众传播的逻辑出发,很难去指责观众和网民的选择。一般来说,由残疾人参加的体育赛事都不可能像主流赛事一样吸睛。身体条件上的差异,使得绝大多数残疾人运动员都无法达到健全运动员的一流水平。因此,竞技体育爱好者自然倾向于观看竞争激烈度更高的比赛。但是,现状如此,并不意味着现状无法被改变,不该被改变。那些力克千难万险,以残缺之躯追逐梦想,最终站上奥林匹克赛场的残疾人运动员,有资格也有理由得到更多关注和敬意。
更高、更快、更强——百余年来,这几个字一直写在奥林匹克格言之中。仔细品读这句格言,不难发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不只是争夺冠军,而是自我超越。在赛场上,或许只有“最高、最快、最强”的人才能夺得奖牌,但是,每个奋力拼搏,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人,都是在超越过去的自己。奥林匹克的荣誉,属于每一个致力于自我超越的人。残奥会赛场上的残疾人运动员,正是这种精神的有力践行者。
中国乒乓球“国手”马龙和丁宁,曾经分别与本届残奥会上大放异彩的易卜拉欣·哈麦德和娜塔莉亚·帕蒂卡交手。尽管哈麦德只能用嘴持拍,帕蒂卡也比旁人少一只手,但他们在代表世界顶尖水平的对手面前毫不胆怯,打出了不少好球,让马龙和丁宁大为赞叹。如果只看比分,这些比赛的结果几乎毫无悬念。但是,在精神层面上,又有谁能说这些走上赛场的残疾人是“输家”呢?
8月27日,在热心网友的呼吁下,多个网络平台纷纷上线了残奥会的奖牌榜单。各路媒体的积极报道,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残奥赛场上的感人瞬间。在舆论场上,媒体和平台承担着“议程设置”和“把关人”的使命,要让残疾人运动员收获更多关注,媒体和平台的行动当然不可或缺。此外,我们欣慰地看到,不少人在自己关注残奥会的同时,也在积极分享众多残奥健儿的优秀表现。期待中国残奥代表队在之后的赛程中继续创造辉煌,他们的努力与成就,理当被更多人看见。
撰文/杨鑫宇
编辑/任冠青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