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的海伦·凯勒”的张海迪,一直是中国青少年心目中的励志偶像。
她5岁患病,从此再也无法离开轮椅,医生甚至断定她活不过27岁。
但是张海迪一次又一次地与死神做斗争,她凭借顽强的意志,不仅活到了60多岁,还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终身残疾的张海迪,除了在事业上颇有成就之外,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她和丈夫王佐良,是亲友眼中的神仙眷侣,结婚后恩爱了数十年。
那么,张海迪是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的?
身残志坚,成为青少年的榜样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济南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中。
小时候的张海迪聪明活泼,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也是邻居街坊眼中的开心果。
5岁那年,一场不幸降临到了她的身上——她患上了脊髓血管瘤。
在那个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年代,小海迪迎来了自己的命运判决——医生断定她活不过27岁。
张海迪的父母在噩耗中苦苦支撑,带着她四处求医问药。
很快,原本还算宽裕的家庭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张母不得不变卖衣裳首饰来给张海迪治病。
在这样的环境下,张海迪的父母将所有的苦自己咽下,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苦命的女儿。
因为身体上的病痛,张海迪不能像普通小孩一样在学校接受教育。
但是,她的父母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在张海迪接受治疗的同时,自己给她上课。
如此一来,张海迪不仅没有落下进度,反而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在不能走路的日子里,张海迪有书作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痛苦的夜晚。
父母为了满足张海迪看书的愿望,常常不辞辛苦到外地为张海迪购书。
张海迪有一个比她小一岁多的妹妹,在妹妹长大后,照顾张海迪的责任也大半落在了她的身上。
在父母和妹妹的关爱下,张海迪渐渐长大了,虽然她的下半身不能动,但她的精神状态跟正常人无异。
1970年,张海迪的父母要到农村。
当时,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个身体残疾的女儿。
因为张海迪不能劳作,在别人眼中就是一个“废人”,她的父母费心为她找来中医书籍和针灸用具,培养她学习中医。
张海迪苦心学习了三年,后来竟能帮人看病了,熬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后来,张海迪又自学了大学和研究生的课程。
虽然她一辈子没有进过学校,但是她博学多识,丝毫不逊色于常人。
张海迪参加工作后,曾获得单位的先进工作者,她的事迹也逐渐被很多人知道。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对张海迪进行了专访,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这个坚强的女孩。
张海迪一下子成了大名人。
读者们深受感动,纷纷写信给张海迪,希望能跟她进一步交流。
这其中有一封长信,就是来自张海迪的丈夫王佐良。
当时,王佐良是上海的一名高校教师。
他从报纸上阅读了张海迪的事迹后,被她的坚强和乐观深深地吸引了。
张海迪收到王佐良的信后,也写了回信。
渐渐地,两人成了笔友,几乎无话不谈。
让张海迪没有想到的是,这位知心的好友,竟然真的会从上海来到济南,来到了她的身边!
王佐良:我永远都不会厌倦
从世俗意义上来说,张海迪和王佐良并不相配。
虽然张海迪也被王佐良所吸引,但是她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又怎么能耽误良人呢?
可是,王佐良也同样不愿意放弃好不容易遇到的灵魂知己。
在他的攻势下,张海迪很快就放下了心防。
一开始,王佐良的父母对他们的恋情颇有微词,但是王佐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王父王母最终接受了他们的爱情。
在双方父母亲友的祝福下,张海迪和王佐良结为夫妇。
婚后,王佐良放弃了大上海的繁华,选择陪张海迪在济南生活。
当时,张海迪已经是个名人了,大家对他们的结合并不看好。
很多人都认为,长相清俊、前途光明的王佐良不会永远守着一个残疾人妻子,他一定很快就受不了要逃跑。
但是,张海迪和王佐良用实际行动告诉这些人,他们的揣测是多么的无知且浅薄。
王佐良真的陪了张海迪一辈子,他们结婚后,除了工作之外,几乎是形影不离。
1991年,张海迪不幸确诊了基底细胞癌,这让本就病痛加深的她陷入了更深的绝境。
张海迪不由得想,难道她的生命真的如此脆弱吗?
她已经活过了医生断言的27岁的寿命,抵达了36岁的关头,却还是被病魔追上了。
这一次,张海迪几乎要撑不住了。
但是,王佐良时刻陪伴鼓励着她,用耐心和爱心劝服张海迪做手术。
在手术前,她对王佐良说:
“如果能够幸运地活下来,我希望还能跟你一起生活下去,但是,如果我死去了,也没有遗憾了......一直以来都拖累你了。”
王佐良握着张海迪的手,泣不成声。
张海迪是高位截瘫,在手术时不能使用全身麻醉,她必须要清醒着做手术。
对于常年忍受病痛的张海迪来说,疼痛几乎是家常便饭,只是这一次尤其地危险和痛苦。
在手术过程中,张海迪甚至能清楚地感觉到皮肉被割开。
数小时后,手术宣告成功,张海迪又一次战胜了死神。
而在病房外等待的王佐良,早已面色惨白,满头大汗。
原来他很担心手术失败,一直焦灼不已,直到手术成功了,他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张海迪原本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看见他的样子忍不住笑着说:
“如果是在革命年代,我一定扛得住敌人的严刑逼供,佐良恐怕就不一定了!”
一番话说得在场亲友都哈哈大笑,张海迪的乐观与开朗,深切地感染了身边的人。
王佐良在生活中将张海迪照顾得无微不至,即使是在上班的时候,每天中午也都骑车回家,风雨无阻。
对于这样的关怀,张海迪无比感动,同时,也很为王佐良感到可惜。
有一次,她问王佐良会不会对照顾自己感到厌倦。
王佐良握着她的手,温柔地说:“我永远都不会感到厌倦。”
张海迪反问:“为什么呢?”
王佐良的回答很诚恳:“因为你每天都带给我新的活力和热情。”
主持残联工作,享誉海内外
在生活中,王佐良给予了张海迪诸多照顾,在工作中,王佐良同样是她的好帮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她家中有一间书房,这是她呆的最久的地方。
在工作时,张海迪常常一连数个小时都坐在书桌前,工作强度甚至超过了正常人。
王佐良在家时,经常跟她共用一间书房。
两人各干各的工作,有时一连几个小时都没有交流。
不过,他们都很习惯这种轻松的氛围,二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感到既放松又安全。
这种“各自为政”的相处方式,偶尔也会有变化。
1998年,张海迪决定翻译美国的一本小说《莫多克:一头大象的故事》。
这本书她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常常通宵达旦地进行翻译工作。
当翻译到其中的某些情节时,她总是忍不住感动流泪,无法继续工作。
这时,王佐良就接替她的工作,继续进行翻译。
二人合作完成了这本二十余万字的翻译著作。
在合作过程中,两人也曾因为某个词的译名发生口角。
不过,他们从不将情绪带到生活中来,常常是刚刚吵完,等吃饭的时候又和好如初。
张海迪在工作时非常用心,有时一连几天都不出门。
为了给她放松心情,王佐良就推着她的轮椅在屋内转动,二人假装到公园散步,还煞有介事地将想象中的公园景色描述出来。
这种游戏,他们夫妻俩玩得不亦乐乎。
作为一名残疾人,除了文学事业外,张海迪还活跃在为残疾人争取利益的各个领域中。
她是中国残疾人的偶像,因此,她的一举一动也代表着残疾人努力的方向。
多年来,张海迪履任中国残联、残疾人协会等社会职务,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扩大残疾人的声量,为他们谋取福利。
1998年,张海迪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走上政坛的她,更加不忘帮助残疾人。
为了残疾人的就业和出行,张海迪连续十年提出《关于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希望残疾人也能和正常人一样拥有驾驶汽车的权力。
2010年,已经在轮椅上坐了50年的张海迪,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决心考残疾人驾照。
像张海迪这样不良于行的残疾人,要考取驾照需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
虽然她因为身体原因最终没能顺利取得驾照,但是她的提案终于通过了。
伴随着身上职务的增加,张海迪越来越忙碌,而王佐良总是毫无保留地站在她的身后。
可以说,张海迪今日取得的成就,有一半王佐良的功劳。
这对神仙眷侣,真正诠释了灵魂伴侣的模样。
参考文献
《讲巾帼英雄故事》 20210624 张海迪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