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事业官方宣传媒体,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发布残疾人事业权威信息,推广残疾人工作经验做法,讲述残疾人自强和社会助残生动故事。
我国肢体残疾人基数庞大,且人数仍在递增。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数,我国肢体残疾人2472万,占总残疾人数量的29.07%,在所有残疾类别中所占比重最大。
每年的8月11日,为全国肢残人活动日,这其中的“8”代表轮椅的两个轮子;“11”代表残疾人使用的拐杖。“811”这组数字貌似简单,却形象地勾勒出了残疾人日常行动的艰辛与不便。
肢体残疾的诱因主要有如下五点:
一是全身系统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类风湿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肿瘤等;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脊柱结核;其他罕见疾病。
二是意外伤害,如交通事故、工伤事故、运动损伤、自杀事件等造成颅脑损伤、脊髓损伤等。
三是物理、化学因素,如烧伤、药物中毒、酒精中毒。
四是遗传因素诱发的畸形、精神运动发育迟缓。
五是先天残疾。
在了解和认识致残诱因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才能有效地防范、控制或延迟残疾的发生。以下是三级预防办法:
一级预防:
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
1、免疫接种,预防某些致残性疾病的发生,如急性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乙型脑炎等。
2、预防性咨询及指导,如婚前医学咨询、优生优育咨询、营养运动咨询、预防非感染性慢性病指导等。
3、预防性保健,预防先天性残疾。
4、避免引发伤病的危险因素或危险源,预防多种非感染性伤害和疾病。
5、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
6、安全防护照顾,预防意外伤害。
二级预防:
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
1、残疾早期筛查,如早期发现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定期健康检查,以早期发现某些疾病并及时治疗。
3、控制危险因素,如烟酒、肥胖等,以控制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的发展。
4、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控制脑血管疾病的发展等。
5、早期医疗干预,促进伤病痊愈或好转,预防合并症。
6、早期康复治疗,促进身心功能恢复,防止功能受限,预防残疾。
三级预防:
残疾出现后采取的措施
2、使用假肢、矫形器及辅助功能用品用具,以预防畸形,改善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
3、康复咨询,提高自我康复能力,避免进一步恶化。
4、支持性医疗、护理,改善机体情况,减轻残疾。
5、开展必要的矫形、替代性和补偿性手术,如髋和膝关节全置换术,改善下肢功能。
肢体残疾人最需要的是平等、是机会。整个社会需要对肢体残疾人理解和尊重,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使他们享有参与社会的平等机会。
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应当给予方便和照顾,如扶上车、让座等。
如果一些公共休闲场所能完善无障碍设施,让电梯的按钮再低些,坡道再缓一些,与残疾人的心就会再拉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