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正在进行,每天都有运动员获奖的消息,金奖牌榜的更新速度也让很多人始料未及,中国队大有连续第五届霸占奖牌榜第一的趋势。
有多少人知道,中国队连续四届位于奖牌榜首位?知道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中国队获得107金81银51铜,共239枚奖牌?
对于残奥会,我们的目光停留实在太短太少。
人人都知道,在田径赛场上,苏炳添以9.83秒闯进百米飞人决赛,成为顶流“苏神”。
但最近,苏炳添却出其不意地表示:在我心中,还有另一位“苏神”。
苏桦伟,另一位“苏神”,残奥会上的飞人。
他是中国香港的“阿甘”。
“苏神”,不止是苏炳添
马上要上映的这部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主角原型便是前残奥冠军苏桦伟。
苏桦伟天生肌肉痉挛,后来还患上弱听,说话不清楚,行走也有障碍,直到8岁,他还不会走路说话,医生诊断,他这辈子可能都无法独立行走。
但后来,他不仅能走能跑,还成为了残奥会冠军。
从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到2008年北京残奥会,从15岁到27岁,苏桦伟的职业生涯一共拿下了6金3银3铜。
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男子4x100米接力(T35-38级)金牌;
2000年悉尼残奥会,男子T36级100米、200米、400米跑3枚金牌 男子4x100米接力(T35-38级)铜牌;
2004年雅典残奥会,男子100米(T36级)金牌;
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100米(T36级)铜牌,男子200米-T36的决赛中,苏桦伟以24秒65的速度夺得金牌,同时也打破了该项目残奥会的世界纪录。
冷知识:残奥会的规则较为复杂,残奥组委会根据运动员的残疾程度、身体功能、运动能力进行分级,T35和T36属于径赛项目的等级。
一个被医生诊断为可能终生无法独立行走的人,拿下残奥会的多枚金牌,本身就是人类的一个奇迹。
而这个奇迹诞生的地方,在一个香港底层家庭。苏桦伟的爸爸是油漆工,妈妈是家庭主妇,还有一个弟弟。
天生疾病这种小概率事件就这么降临在了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一家人身上,妈妈不得不外出打工,一边照顾苏桦伟,一边补贴家用。
8岁还无法正常说话、走路,苏桦伟和他的妈妈,收到过来自邻居、朋友、同事的嘲笑、霸凌、歧视。
苏妈妈因为不小心丢失了苏桦伟的助听器疯狂寻找而耽误工作,被工友一句无心的话给刺痛了:“到底是你儿子低能还是你低能”。
当然,也有小卖部的老板出于同情,会给他免费送可乐,自尊心要强的苏妈冷脸拒绝,指着旁边的正常孩子说:“你怎么不免费请他们喝?”
有歧视,有同情,却从来没有过同等的尊重。
妈妈心里藏着一口气,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像个正常人一样独立行走,想让他被人看得起。为了训练他,苏妈把他放上流水线的传送带,逼他站起来:“站起来,不然我们就一起死”。
在苏桦伟成为冠军的路上,妈妈是其中最重要的角色。
他第一次夺得残奥会冠军的画面,妈妈一生都无法忘记。
一个想要让儿子被人看得起的妈妈,和一个喜爱跑步并且克服了极大的身体障碍的运动员,共同完成了一次人类的奇迹,身体和灵魂上的双重奇迹。
他们拿了冠军,却无人问津
2000年悉尼残奥会,苏桦伟拿到三金两铜,但最后所有的奖金加起来,只有不到20万元。
苏桦伟在退役之后,因为伤了腰骨,连沙发都无法坐,只能站着,吴君如问苏妈有没有看医生,她回到:“哪里有钱看医生啊?”
苏桦伟一共参加了4届残奥会,每次下决心跑下一届,都需要克服很大的阻力。
继续跑步,香港政府一个月的津贴三千块,他去送快递,一个月都能有7千。
绝大部分的残障运动员,经过刹那的光辉之后,迅速熄灭,带着一身的伤病,做一个能自食其力的普通人都难。
在奥运会的赛场上,颜值、人设、性格、爆发力全都是可以出圈的话题点。
全红婵夺冠、苏炳添闯进百米飞人决赛之后,身世、家庭等全都扒了个底朝天,乒乓球“龙蟒胖”三人组至今是热搜顶流。
那些拿下金牌的奥运选手,百万奖金、房产、媒体采访、代言蜂拥而至。
但是残奥会,你几乎没有听过各家企业争相给金牌获得者送钱送房的新闻。
单论奖金,残奥金牌也比不上奥运金牌的价值。
洛杉矶奥运会,我国金牌的奖金6000元,而残奥会金牌的奖金是600元。
当然这个差距目前已经在缩小,从悉尼残奥会开始,一枚金牌是10万元人民币,而健全人的奥运会一枚金牌则是15万元奖金。
但相比起许多默默无闻的运动员,苏桦伟已经是幸运者。
刘德华1996年认识苏桦伟,给了他很多的支持。
2008年北京残奥会,苏桦伟冲过终点,第一个拥抱安慰他的人,是刘德华。
此外,刘德华还特别安排苏桦伟到他旗下的公司工作,担任文员。要是因为训练或比赛请假,公司也从不会扣他薪水。
哪里都有华仔干的好事
再多说一句,刘德华关注残奥会已久,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刘德华没有去跟大家一起唱《北京欢迎你》,而是自己出资150万为“残奥会”制作了一首歌曲《EVERYONE IS NO.1》。
在MV里,他左脚缠着绷带,在血液不流通的状态下扮演了一个伤残运动员。
MV里还采用了很多残奥会的影像资料,希望能支持那些身体有残缺的人重拾自信,努力狂奔。
“我不敢看残奥会”
有人说,不敢看残奥会,怕自己一看就想哭。
有人质疑,让残疾人痛苦比赛,到底有什么意义?
虽然运动员站上赛场,要比普通人要难得多的多,却无奈观赏性没有那么强,甚至还给观众增加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网友乍一看那些比赛的照片,敬佩,震撼,但又有点不适感。
今年的乒乓球台旁,48岁的埃及老将易卜拉欣·哈玛托还在,他用脚发球,用嘴含拍,每一次回击都要用尽全身力气甩头。
2016年里约比赛
残奥会上,残缺和残酷是直接摆在观众面前的。
水中举着国旗的意大利女孩,断臂清晰可见。
今年拿下男女混合4X50米自由泳接力赛S5金牌的无臂少年袁伟译。
男子50米蝶泳S5赛场,断了手臂的郑涛、王李超、袁伟译包揽金银铜,得用头和肩膀夹着花合影。
在男子SM6级200米个人混合泳比赛金牌的领奖台上,贾红光自己戴金牌的画面也令人动容,他用断臂摸索了好一会儿,才用头顶着给自己戴上。
诚然,残疾人比赛是相当不易的,就拿游泳项目来说,失去双臂的运动员,要碰到游泳池壁上的计时器,必须用头去撞,力度太小计时器没反应,力度太大会“脑震荡”,有些运动员一撞完脑子就嗡嗡响。
需要用到假肢的项目,比如乒乓球、跑步、跳远等项目,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就要不断克服假肢和断肢之间摩擦造成的痛苦,磨出水泡也要坚持,落地那一刻,观众都能感受到剧痛。
还有2015年,中国运动员李茂大跑着跑着义肢突然脱落,他重重摔倒在地,最后单腿跳到终点,精神可嘉,但观众越看越想哭。
“身残志坚”的残奥会叙事,对运动员来说,太残酷,对观众来说,太沉重。
尤其在日常的公共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残疾人并不多,当残奥会把他们身体上的缺陷展露无遗,观众再看他们带着残缺的身体奋力比赛,总会升腾起一种于心不忍的感觉。
他们需要“强者”认证
而不是“同情”分
该怎么面对残疾人运动员或者身边的残疾人,很多人都还没学会。
还记得今年脱口秀的舞台上,有一位残障人士小佳,他说话走路都不利索,乍一站上台,即便是笑着,嘉宾和观众也难免心理会出现压力:“我是该不该笑呢?”
小佳上台自嘲说:“脱口秀分为表演型和文本型,而我是感动中国型”,在一个个包袱中,观众习惯了他的表演方式,压力化解,进而送上欢乐的掌声。
小佳除了自嘲自己的身体,还可以说身体之外的段子,两场比赛,他都拿下了四盏拍灯,但这四盏灯不是因为怜悯,而是对他喜剧能力的喝彩。
敬佩他们是自己所从事领域中的强者,才是接纳的第一步。
当“身残志坚”“感动中国”这种标签成为他们身上唯一的叙事,残疾人的有色眼镜就永远在。
但对于他们来说,他们需要的“强者”认证,而不是“同情”分。
美国新纪实摄影师黛安·阿勃丝,曾经把残障人士称为贵族。
她说:
“大多数的人都在惧怕将来会有什么创伤的经验中生活过来,而畸形人与生俱来就带着创伤,他们已经通过了生命的考验,他们是贵族”。
黛安·阿勃丝曾经拍过大量以畸形人、变性人、流浪汉等为主角的摄影作品。
她说,当你第一眼看到照片时会有不适感,但接着,你会忘记摄影,记住他们作为生命本体的样子。
本届东京残奥会,蝉主被一个花肢的小哥给吸引了。
他一头酷帅的白发,背着运动装备,大阔步地走在街上,下身的义肢画满花纹,相当赛博朋克。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不会觉得惨、感动,第一反应是:帅。
还有身患白化病的盲人门球选手胡明耀,神似《咒术回战》中的五条悟,发球那一瞬间,专注、充满力量。
里约奥运会上,跳高运动员钟志强扔掉拐杖,单腿跳到杆子前,一跃1.77米,霸气十足。
击剑的赛场上,坐在轮椅上的剑客,像极了武侠小说里面的高手巅峰对决。
有人说,奥运会选出了人类巅峰的身体,而残奥会选出了人类最不屈的灵魂。
残奥会的意义,也就在于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生而为人的灵魂。
每一个熬过歧视、不甘、痛苦而走上赛场的残疾人,无疑都是高贵的人类。
也许,当更多的残疾人能走上街头,当观众能多留一点目光去适应残疾运动员带来的冲击感,接着,才能看到他们身为一个高贵的人、一个运动强者的光芒。
发现他们身为普通人闪光的一面,接纳才真正开始。
身体有残缺没什么不一样,就小佳说的:“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病,只不过我的明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