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那个轮椅上的执旗手和他的篮球梦

每一次站在奥林匹克运动的舞台上,都像一场梦。

开幕式后,很少人记得“那个坐轮椅的执旗手是谁”,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曾代表中国轮椅男篮征战赛场,退役后又带领中国轮椅女篮打进世界前四。而荣光和奖牌背后,“残障”曾给他的人生带来挥之不去的宿命感。

开幕式直播中,可以看到陈琦(第一排,右一)执旗。(受访者提供的直播视频截图)

他曾以为一生都不会有“飞奔”的感觉,有幸遇上了轮椅篮球;当上运动员,又因“残障”的标签一次次惨败给同样使用轮椅的对手。后来,运动生涯留下的遗憾,他好不容易才在教练生涯填补回来。但陈琦在意的不仅仅是这些。

现在,他一直在想的是怎样把“自强不息”“突破自我”和“残健融合”这三个词从奥林匹克运动的舞台上带出去,他想让更多人活得更好,如一句许多人说过的话那样——“我活得好,但不是身残志坚的那种好”。

开幕式直播中的陈琦。(受访者提供的直播视频截图)

在篮球场上找到“飞奔”的感觉

在旁人眼里,出现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正中央的陈琦是励志的、令人感动的;但对陈琦来说,公众对残障人士的这些情感,正是他一直想要改变的。这和他过去46年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我从来没体验过走路的感觉,我自小残障,但又偏偏是体育迷, 广州太阳神足球队还在的那时已经在看球赛了。”陈琦回忆道,23年前,广州市残疾人已经有自己的运动会,但可选的参赛项目不多,不仅爱看、而且想要参与运动的他报了仅有的乒乓球比赛,却在另一个赛场上看到了轮椅篮球的训练场景。

快速移动、突破、传球、投篮……那天,陈琦看得整个人亢奋了起来,“从来没想过可以坐在轮椅上打球,还能打得这么有激情。”看着场上不断对抗的人们,陈琦感觉到冥冥中有来自球场的呼唤。他四处找人、自荐,一心想要加入轮椅篮球队,直到好不容易凭着年纪轻、身体素质达标,争取到了一个试训机会。从此,他拿着每月150元的补贴,每天花一个多小时,开着残疾人摩托到广州市越秀区市二宫参加集训,平时还自己在白云山制药厂旁的一片水泥地上加练。

东京残奥会上的一幕。

陈琦一直觉得,轮椅篮球有着独特的魅力。“就像着了魔一样!”现在回过头看,陈琦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轮椅的启动、加速、刹车至今都是靠双手和轮子的摩擦驱动,“皮肉之苦”固然少不了,而那时的篮球轮椅还很简陋,一动起来,随时可能人仰椅翻。陈琦还记得,自己白天练、晚上练,不断摔倒,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腿上摔个包,手上起个泡,都是常有的事。但二十几岁的他感觉不到苦,感觉不到累,能感觉到的,只有难以抑制的兴奋。那时的陈琦,终于亲身体会到了第一次看见轮椅篮球时,心里所向往的那份自由和释放。

在篮球场上飞奔、对抗,撕下所有的标签。障碍,再也不是人生的全部。过往越压抑,这份情绪便越激昂。

2001年,国内举办轮椅篮球赛事,陈琦第一次走进赛场,再不是以一个“残障人士”的身份,而是作为一名运动员。他感觉到一身荣光,感觉到竞技体育的独特魅力,感觉到这是自己可以一生奉献其中的事业。但那时的陈琦还没意识到,自己即将迎来的,会是运动生涯里永远的遗憾。

运动员从来不是为了走过场

“竞技体育里,‘菜’是原罪。”这是许多运动迷挂在嘴边的话。但对陈琦而言,竞技体育也是一个公平、无障碍的舞台,甚至是一个“乌托邦”,因为参与者不仅在和对手对抗,也在审视自身:“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能否找到真实的自我,在运动场上能看得一清二楚。”

“轮椅篮球在中国的发展分为好几个阶段,在我们那时候还是摸索期。”陈琦回忆道,2004年,自己入选为国家男子轮椅篮球运动员,参加了雅典残奥会外围赛。当时,对手都是国外的传统强队,大家预想肯定是一场硬战,但万万没想到,一上赛场,对手行云流水地得分,对陈琦等人的防守摧枯拉朽,一场比赛的差距能达到一百多分。一出场,陈琦的眼泪已经止不住——他被彻底打垮了。

“那个冬天是我们练得最辛苦的一个冬天,可练得这么辛苦,换来的却是耻辱性的惨败。”陈琦说,那时他们已经察觉到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因为长期请健全人士当教练,套用的是健全人士篮球的技战术和训练方法,无法针对轮椅篮球的特点去突破,难以做到身体操控轮椅和篮球技术的融合统一。但技战术和训练方式的不足,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如今,陈琦指导的女子轮椅篮球队合影。

“大家都觉得能参与比赛,已经很了不起了,不用强求,这个才是问题所在。”在他看来,“过去提倡‘重在参与’是必要的,因为很多残障朋友因为参加了体育运动,才有机会走出家门。但随着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残障人士也需要在体育运动中去除偏见和标签,他们也可以‘强求’,也可以有胜负欲,而不再是‘重在参与’。”令陈琦印象深刻的是,残障朋友参与竞争的理念实际上已经在一些地方盛行,“他们把轮椅篮球称作‘器械运动’,鼓励所有人参加,此外还推出了很多健全人士和残障人士在同一赛场上竞技的广告——但那不仅仅是公益倡导,那真的是生活的常态。”

在他看来,运动赛场和人生赛场一样,没有人注定是社会的包袱,没有人注定要度过毫无意义的一生,或只需安安全全“走走过场”,相反,每个人其实都有权利去争取赢,有了这份心,就可以创造无障碍的环境。“但我们的心态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没改变过来,走了很多的歪路。”陈琦不太甘心,当初无数次摔倒和受伤,拼尽一切上到赛场就是为了撕下标签,痛快地寻找自我的价值,但如果大家还是以怜悯的心态看待残疾人运动员,他们一上赛场自然“不够打”。

从那一刻起,陈琦已经知道,自己的对手不仅仅是篮球场上的另一支队伍。也是那时候起,陈琦已经埋下了当教练的念头:“希望我能尽己所能地推动一些事情。”

真正改变他们的,是技战术之外的生命故事

“我们那几代的运动员都特别爱轮椅篮球这个项目,因此也留下了很多遗憾。”陈琦说,轮椅篮球一直延续至今是很多人付出努力的结果,他很感恩,但同时也期盼着改变。

退役后,2008年2月,他进入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参加工作。2011年,当广州轮椅篮球发展进入瓶颈,亟需人才引进却难寻伯乐时,他找到负责人,立下口头的军令状,先后担任广州市、广东省及国家女子轮椅篮球队教练。至今,陈琦还记得自己夸下的海口——“2015年,我一定让轮椅篮球实现进一步的突破”。

说这话时,陈琦想到的是过去几代轮椅篮球运动员的遗憾终于有填补的机会。也因为这句诺言,他成了国内第一批轮椅篮球的残障教练员中的一员。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执教广东省队和国家队以来,陈琦创新了很多训练项目,在训练纪律上非常严格,从心理抗压到技术训练,从“有氧”的跑圈到“无氧”的器械,训练结果显著——很多体重50公斤左右的女队员经过训练能卧推60公斤。在战术层面,则尤为注重团队的养成,如要求队员一起完成卡停、折返,要求团队打法要灵活配合,有时要勇于投篮,有时要去成就同伴......但一系列创新背后,他最关注的核心还是“人”本身。

陈琦说,来到自己麾下,就不能再因“残障”而卑微,而是要学会赢、学会输、学会在挫折中成长,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一方面,他刻意营造一种仪式感,自己掏钱给队员买运动服、鞋子,设计队徽;另一方面,他抓得最细的不仅是动作战术,还有吃喝拉撒,有的孩子刚来,不吃饭,捣蛋,或不讲规矩,他就又罚又教,给他讲世界观、价值观,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有时还特意教他们学字、练字,甚至还教他们怎么学会自嘲。“我要求他们走出赛场后,也要和在赛场上一样要强。”陈琦说。

这个过程很煎熬,也充满了矛盾和摩擦,他时常面对不理解和拒绝。当被问到这样做有没有用时,他却很自信说道:“只有心态好,够自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有可能把球打好。如果没办法从残障的心态中走出来,不要说球,连跟人打交道都不行,因为永远只能从别人那里收获怜悯。”

他还记得,2013年,自己带队参加比赛,有的替补队员被外人挑衅“你怎么上不了场”,那位替补运动员却淡然回复“因为我的技术还有欠缺”。队员在整个过程不卑不亢,自信自然,再不带“残障”和“包袱”的情绪。陈琦心中欣慰万分,“那时候我觉得,‘收获’的季节快要到了。”那一年,距离陈琦诺言中的2015年,只剩下两年。

走出赛场,才能实现真正的残健共融

“结果我做到了。”说这话时,陈琦带着自信,也带着欣慰。

从2015年开始,陈琦麾下的轮椅篮球队已陆续斩获国内比赛金牌。2017~2018年,他率领广东女队两度获得全国锦标赛冠军。随后,这支队伍也构建起国家队的班底阵容,并在2018年世锦赛上首次杀进4强,同时获得了2021年东京残奥会的入场券。此后,在残奥会上,这支女队六战六捷,不但小组赛4战全胜,而且双杀上届冠军美国队,挺进决赛,创造了中国轮椅篮球的历史,最终夺得一枚银牌。

“残障”不应该沦为感动或励志的工具。在陈琦看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舞台无疑是绚烂的,但再大的舞台,终究只是每个人生命中的一朵涟漪,走出赛场,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残健共融。“自强不息、突破自我、残健融合”这三个词不仅仅是宏大的概念、命题和主义,不仅仅献给运动员,而是贯穿他和全球12亿残障人士一生的心声,它会具体落到每一位残障人士的教育、康复、生活、托管、体育文娱、就业乃至养老上,关系到不同的群体能否平等地获得教育和成长的机会,能否在无障碍环境下追逐梦想,而运动员退役后又能否获得生活的保障,以及是否能和社会上每一位健全人士一样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这一系列超出篮球梦的梦想,需要每个人再多做一点点。

说到这里,他总能想起2011年,广州即将举办亚残运会的那个夏天,自己获邀任无障碍设施督察员,每天摇着轮椅穿行于运动员村,不是为了打球,而是“找茬”。“从厕所无障碍扶手,到亲水平台的无障碍,再到服务台的高度,只要看到哪些不尽如人意,就直接提,不怕得罪任何人。”他说,无障碍并不是为了“残障”专设,而是服务于每一个有需要的人,当时自己每天与其他部门的人协商,要求施工方面尽快改进,而大家不仅理解,也愿意配合,一点点地推进广州无障碍环境建设。执着地推动改变,并得到了回应,这和在篮球场上实现绝杀一样“大快人心”。

如今回想起来,兴许,那是除了登上奥林匹克运动的舞台外,另一个令他一生难忘的经历。至今,陈琦也在传授队员轮椅篮球技术的同时,鼓励大家和他一样多“找茬”。除此之外,他希望更多社会人士也能真心热诚地关注这一领域,推动改变,“如今的广州无障碍和包容越来越好,但还有很多事情是我们可以期待的,比如举办轮椅篮球联赛,让‘无障碍’地飞奔成为现实,比如如何更多人得到更多支持。”在他看来,这个社会给到残障朋友的支持,还可以更多。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林琳、贾政 通讯员:穗残宣图/受访者提供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一钒

THE END
0.激励!咸丰新场小学学习袁伟译身残志坚勇夺残奥会金牌事迹9月6日,咸丰县坪坝营镇新场小学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多种活动形式,学习咸丰运动员袁伟译身残志坚勇夺残奥会金牌事迹。 在东京残奥会赛场,童年因意外事故失去双臂的咸丰籍土家族选手袁伟译顽强拼搏,夺得一金一银一铜。 各班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观看袁伟译的日常生活记录和比赛视频,鼓励学生们要不畏艰难,努力jvzquC41pg}t0qgvx0ipo7hp1r532=52394ivvq
1.周票房:《失控玩家》3天破亿《怒火》28天连冠华语电影网吴君如监制、主演的《妈妈的神奇小子》将在东京残奥会闭幕前夕9月4日上映,该片根据残奥会冠军苏桦伟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残障儿苏桦伟如何在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下克服身体障碍,最终成为残奥冠军的励志故事。 《1950他们正年轻》和《妈妈的神奇小子》都是温情题材,想必会击中许多观众的泪点。定档9月3日的《不期而遇的夏jvzquC41yy}/3B570eun1wjyu1814:5:52527<<;794tj}rnAk|la|f?32843B
2.运动员励志故事20210417001804.docx运动员励志故事 胡佳,有人叫他“拼命三郎”,还有人叫他“战神”。可怎么想,这几个字也不该和一个21岁的男孩沾上边。然而,为了久等4年的奥运冠军梦,胡佳说,他只有拼,没有退路! 2000年悉尼奥运会跳水队选拔赛,队内的排名是田亮第一,黄强第二,胡佳第三。当时参加奥运会男子跳台项目的名额只有两名,胡佳是jvzquC41okv/dxtm33>/exr1jvsm1;5431653@4926723:5272643:;0ujzn
3.校园文化“一院一品”|这场宣讲会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励志感人为了增强残障大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自身潜能,让更多的人真正感受到他们身残志坚、勇敢拼搏的精神风貌,12月13日,特殊教育学院校园文化“一院一品”残障大学生励志宣讲报告会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学校党委副书记巩英春,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负责人及学院全体领导班子参加了活动。 jvzq<84efvpy{7hew0kew7hp1ktgq86327548A60jvs
4.我和冬奥的故事尉迟克冰:燃情冰雪心向远方时政要闻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社会各界在以自己的形式,服务冬奥、为冬奥加油。新华网河北频道推出“我和冬奥的故事”系列访谈,分享冬奥盛会背后一个个生动故事。本期采访的是青年词作家、冰心散文奖获得者尉迟克冰。 新华网:由您作词的《心向远方》入选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第二届优秀音乐作品,作品已于近期发布。您为什么jvzq<84yyy4igklef{4dqv4u|{}0u‚xvgo532;613453885527:39=<0ujznn
5.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五则」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2:张海迪 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领悟,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领悟,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jvzquC41yy}/fr~khctxgw3eqo5{wx|gp1sjppwgpi{tjrxweco069>75:9/j}rn
6.三面国旗同时升起!背后故事超励志8月27日,东京残奥会 男子50米蝶泳S5级决赛中 中国队郑涛、王李超和袁伟译 包揽金银铜牌 他们用“隐形的翅膀” 让三面五星红旗同时升起! 背后的故事超级励志 “无臂飞鱼”郑涛 咬毛巾出发,头撞壁结束 郑涛是残奥会赛场上的老将 三次出征残奥会 2012年伦敦残奥会上 jvzq<84o0etiwkjk0eun1pzpfqth1y4362;4:A;0jvsm
7.第二弹!聆听中财大冬奥志愿者的青春故事今天,让小微再次带你走近他们,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聆听他们的心声。 冯宜强:学以致用,践行“利他主义” 冯宜强是我校信息学院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一名经济学博士生,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他作为机场运行团队的志愿者,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数字经济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 jvzq<84pgyy/e~kg0gjv0ls1kplp1:5241;36<>0jvs
8.我与冬奥的故事冰雪梦圆冬奥会,天下一家向未来【我与冬奥的故事】冰雪梦圆冬奥会,天下一家向未来 690 郭津彤,男,中共预备党员,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2018级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曾获得校级二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现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首都国际机场注册中心的志愿者。 郭津彤的家乡在山西运城,位于祖国的中部,冰雪资源相对较为困乏,所以并没jvzquC41fm~z0kzc0gjv0ls1kplp1:67:1;57A3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