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残奥会闭幕了,重温这些瞬间依旧热泪盈眶

以94金76银50铜的战绩收官

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双第一

续写在夏季残奥会上的辉煌

↑9月8日,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残奥田径运动员邸东东(右)和残奥游泳运动员蒋裕燕在闭幕式上入场。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8月28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17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入场。新华社记者 才扬摄

相比奥运会的热血沸腾

残奥会带给人们

更多震撼和触动

四年一次的残奥舞台上

运动员们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书写拼搏故事

新华社记者用镜头定格下

生命的闪光

↓↓↓

↑9月1日,来自美国的无臂弓箭手、41岁的马特·斯塔茨曼第四次在残奥会赛场上向冠军发起冲击。最终,他获得射箭男子个人复合弓公开级金牌。这是他首次在残奥会上获得该项目金牌。新华社记者 侯俊摄

↑8月30日,中国选手王浩在巴黎残奥会田径男子100米T47级决赛中冲刺。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9月5日,中国选手金华在田径男子800米T54级决赛中夺冠,并打破残奥会纪录。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9月4日,中国选手衷黄浩在田径男子跳远T38级决赛奋力一跃,最终获得亚军。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9月6日,参加田径4X100米混合接力的中国队第二棒选手王浩(左一)与队友文晓燕(左二)在比赛中接力。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 9月3日,中国选手蒋裕燕在游泳女子50米蝶泳S6级决赛中获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8月30日,比利时选手卡宾在田径男子400米T52级决赛中冒雨前行。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9月2日,中国队球员胡明耀(右)、余钦权在盲人门球男子四分之一决赛中奋力防守。 新华社记者 侯昭康 摄

这里不仅是竞技的舞台

更是展现人类精神力量的舞台

残奥运动员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用汗水和泪水

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9月5日,中国队球员在女子坐式排球半决赛中战胜加拿大队,晋级决赛。这是她们赛后向观众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贺灿铃 摄

↑9月1日,中国队成员在盲人足球A组小组赛后向观众致意。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8月30日,中国队球员黄晓连在轮椅篮球女子小组赛A组第二场比赛中拼抢时摔倒。 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9月3日,中国队球员王春艳在盲人门球女子四分之一决赛中投球。新华社记者 侯昭康摄

↑8月30日,中国选手杨洪在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游SM6级决赛中,以2分37秒31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获得冠军。 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8月29日,中国组合连浩/赵帅(前)在乒乓球男双18级16强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侯昭康 摄

↑8月31日,泰国选手普塔雷·孔叻(右一)在田径男子5000米T54级决赛中摔倒。 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9月5日,法国选手努谢在田径女子铅球F64级决赛中。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我们看到的

不只是一个又一个成功

更是一个又一个奇迹

↑8月30日,中国选手文晓燕在田径女子200米T37级决赛中以25秒86的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残奥会纪录。新华社记者 黄伟摄

↑9月4日,纳塔利娅·帕尔蒂卡在乓乓球女单10级决赛中回球。有着乒坛“断臂维纳斯”美誉的波兰名将纳塔利娅·帕尔蒂卡第七次参加残奥会。帕尔蒂卡11岁时参加了2000年悉尼残奥会,从2004年雅典残奥会开始,她连续4届残奥会统治女单10级赛场,夺得四连冠。2008年,帕尔蒂卡第一次成为“双奥”选手,同时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在伦敦和里约,她延续了职业生涯的“双奥奇迹”。巴黎残奥会上,她参加女单10级和女双20级比赛。 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9月7日,中国队球员唐雪梅(中)在女子坐式排球决赛中救球。最终,中国队获得亚军。汶川大地震幸存者唐雪梅因坐式排球拥有了“高光”人生。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9月2日,埃塞俄比亚选手特斯福(左)与领跑员吉尔马在田径女子1500米T11级决赛中,以4分27秒68的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新华社记者 才扬摄

↑9月2日,中国选手林细妹(中)获得硬地滚球女子个人BC4级冠军后喜极而泣。这是中国第一枚残奥会硬地滚球项目金牌。  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9月6日,中国选手郭金城夺得游泳男子50米自由泳S5级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在本届残奥会上,郭金城共获得四枚金牌和两枚银牌。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8月30日,中国选手邸东东夺得田径男子跳远T11级别冠军,打破尘封十年的世界纪录。 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9月6日,参加田径4X100米混合接力决赛的中国队选手王浩(右二)在赛后为队友点赞。由周国华、王浩、文晓燕和胡洋组成的中国队以45秒07的成绩夺冠,并打破该项目世界纪录。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8月30日,中国队选手王李超、卢冬、何聖羔、郭金城、蒋裕燕、袁伟译、彭秋萍(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上庆祝。在游泳男女混合4x50米自由泳接力20分决赛中,中国队以2分14秒98的成绩夺冠,并打破世界纪录。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每一次超越自我

每一次激情呐喊

每一次深情亲吻

都是生命在怒放

↑8月29日,场地自行车男子3000米个人追逐赛C1级冠军、中国选手李樟煜在颁奖仪式上。这是本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枚金牌。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9月6日,中国选手谭玉娇夺得举重女子67公斤级冠军,并打破该项目世界纪录。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9月1日,中国组合廖克力(左)/闫硕夺得乒乓球男双14级冠军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张铖摄

↑9月1日,中国选手杨月(右)夺得女子铁饼F64级决赛金牌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贺灿铃 摄

↑8月30日,在巴黎残奥会轮椅篮球女子小组赛A组第二场比赛中国队对阵西班牙队的比赛中,西班牙队球员洛佩斯庆祝得分。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8月31日,中国选手马卓在田径男子5000米T54级决赛中冲线后庆祝。 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 9月7日,中国队球员王亚男(中)在女子坐式排球决赛中庆祝得分。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9月6日,中国选手孙刚在获得轮椅击剑项目男子个人重剑A级冠军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9月4日,田径女子100米T36级冠军中国选手史逸婷(中)、亚军新西兰选手艾奇逊(右)和季军巴西选手伊波利托一同跃起庆祝。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9月1日,夺得巴黎残奥会田径跳远T37级冠军的中国选手文晓燕身披五星红旗庆祝。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9月1日,来自美国的无臂弓箭手、41岁的马特·斯塔茨曼第四次在残奥会赛场上向冠军发起冲击,最终他获得射箭男子个人复合弓公开级金牌。这是斯塔茨曼在颁奖仪式上亲吻金牌。 新华社记者 侯俊 摄

↑8月30日,中国选手李羽洁(下)夺得跆拳道女子57公斤级K44级金牌后亲吻国旗。新华社记者 涟漪摄

致敬每一位运动员

也致敬他们身旁的

教练员、领跑员、指示员......

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

离不开这些“幕后英雄”的

默默付出

↑8月29日,李樟煜(左)夺得场地自行车男子C1级3000米个人追逐赛冠军后,他的教练宋年春竖起大拇指祝贺。新华社记者 贺灿铃摄

↑9月6日,参加田径4X100米混合接力决赛的中国队第一棒选手周国华(右)与领跑员贾登璞在比赛前做准备。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8月31日,难民代表团选手阿坦加纳(右)和领跑员尼亚姆朱亚在田径男子400米T11级半决赛中。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9月3日,中国选手刘翠青(右)和领跑员陈圣明在田径女子100米T11级决赛后拥抱。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8月31日,曹宁宁/冯攀峰(下左)夺得乒乓球男双8级冠军后与教练吕晓磊(上)拥抱庆祝夺冠。新华社记者 侯昭康 摄

↑8月30日,中国选手何珊珊(右)与领跑员游俊杰在田径女子400米T11级预赛中。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9月2日,教练董炯(前左)在羽毛球男子单打WH1级决赛中指导球员屈子墨。新华社记者 贺灿铃 摄

↑8月31日,参加田径女子标枪F13级决赛的中国选手赵玉萍(左)在教练李秀清的指导下热身。最终,赵玉萍以47米06的成绩夺得冠军,并创造了新的女子标枪F12级世界纪录。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9月2日,中国选手何珊珊(右)与领跑员游俊杰在田径女子1500米T11级决赛后。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9月3日,中国队引导员李进在盲人足球A组小组赛中用金属棒敲击门框帮助球员定位。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9月4日,参加举重项目女子45公斤以上级比赛的土耳其选手纳兹米耶试举成功后,教练将她抱起庆祝。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9月2日,羽毛球女子单打SU5级决赛后,教练张先明(右)安慰获胜后喜极而泣的中国选手杨秋霞。新华社记者 贺灿铃 摄

↑9月6日,意大利队教练亲吻获得乒乓球女单1-2级冠军的意大利球员罗西(右)。 新华社记者 侯昭康 摄

彼此关爱,惺惺相惜

残奥赛场上

对手间友爱互助的画面

更加生动地诠释着

奥林匹克格言中的——

“更团结”

↑9月2日,中国选手肖祖贤(左)在羽毛球女子单打SL3级决赛中扶起摔倒的对手、印度尼西亚选手沙库尔奥。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9月6日,中国队球员陈雪静(右)、吕桂娣在轮椅篮球女子半决赛中扶起倒地的美国队球员伊顿(中)。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9月3日,游泳女子50米蝶泳S6级冠军中国选手蒋裕燕(中)、亚军中国选手刘道敏(左)蹲下与季军巴西选手佩措尔德合影。 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9月2日,射击混合25米手枪P3-SH1级冠军、中国选手杨超(右)与亚军美国选手龚彦晓握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9月1日,射箭男子个人复合弓公开级亚军、中国选手艾新亮(左)在领奖台上帮助冠军美国选手马特·斯塔茨曼(中)把获颁的残奥会吉祥物“弗里热”装进口袋。新华社记者 侯俊 摄

↑8月31日,射箭女子个人W1级金牌获得者、中国选手陈敏仪(中)赛后与对手、捷克选手普尔塔尔·穆西洛娃(右)拥抱。新华社记者 侯俊 摄

↑9月3日,游泳男子50米蝶泳S6级季军、法国选手沙达尔(右)与冠军王金刚在颁奖仪式上相互致意。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9月4日,田径女子100米T36级冠军、中国选手史逸婷(右)与亚军新西兰选手艾奇逊在比赛后拥抱庆祝。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9月5日,中国队选手冯彦可(右二)在颁奖仪式后和英国队选手迪米特里互相祝贺。在轮椅击剑项目男子花剑团体赛决赛中,中国队战胜英国队,获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9月6日,举重女子61公斤级冠军尼日利亚选手马克(右)在颁奖仪式上拥抱亚军中国选手崔建金。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9月7日,轮椅击剑女子重剑团体赛冠军中国队的邹绪凤(右二)在颁奖仪式后和季军泰国队的乍那(右一)拥抱。 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9月1日,田径女子200米T36级冠军中国选手史逸婷(右)在比赛后与获得亚军的新西兰选手艾奇逊拥抱。新华社记者 贺灿铃 摄

在这里,我们见证了

情侣间的浪漫

亲人间的互动

队友间的关爱

......

一幕幕人性温情的瞬间

如同阳光一般

洒在残奥舞台上

↑9月1日,意大利选手奥索拉在男子100米T63级第一轮比赛后向女友求婚。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9月1日,法国选手热内在女子跳远T37级决赛后与女儿拥抱。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9月5日,荷兰选手凯莉·范宗(右)在乓乓球女单7级决赛后与家人拥抱。新华社记者张铖摄

↑9月3日,何圣羔(中)、刘玉赛后亲吻卢冬。当日,在巴黎残奥会游泳女子50米仰泳S5级决赛中,中国选手卢冬、何圣羔、刘玉包揽冠亚季军。新华社记者 高静摄

↑8月31日,场地自行车男子1000米个人计时赛C1-3级冠军中国选手李樟煜和获得亚军的队友梁伟聪在颁奖仪式后互动。 新华社记者 贺灿铃 摄

↑9月6日,在轮椅篮球女子半决赛后,美国球员莫迪(右)与队友冈萨雷斯拥抱。新华社记者 贺灿铃 摄

↑9月1日,在羽毛球女子双打WH1-WH2级决赛后,中国组合刘禹彤(右)/尹梦璐相拥庆祝胜利。新华社记者 贺灿铃 摄

↑男子50米蝶泳S6级铜牌获得者、法国选手沙达尔在赛后亲吻女儿。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也见证了

平等、包容、尊重

以爱为名,传递温暖

↑9月5日,裁判在盲人门球女子铜牌赛前查看中国队球员曹振华的眼罩。新华社记者 侯昭康 摄

↑9月5日,在轮椅击剑男子花剑团体颁奖仪式前,巴黎残奥会志愿者推着获得冠军的中国队员沿坡道入场。新华社记者 侯俊 摄

↑9月4日,在公路自行车女子个人计时赛H4-5级比赛中,志愿者们为中国选手孙变变加油。新华社记者 贺灿铃 摄

↑9月5日,在巴黎残奥会游泳女子100米蛙泳SB7级决赛后,志愿者(右)为中国选手陈淑玲递毛巾。

↑9月7日,在公路自行车男子公路赛T1-2级比赛后,志愿者(左一)协助获得冠军的中国选手陈健新(左二)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贺灿铃 摄

↑9月3日,盲人足球A组小组赛中场休息时,工作人员和巴黎残奥会吉祥物与观众进行互动。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9月6日,参加盲人柔道女子70公斤J1级颁奖仪式的获奖选手在志愿者的引导下退场。新华社记者 侯俊 摄

↑9月5日,在乓乓球男单3级决赛中,一名志愿者(右)帮助轮椅选手捡拾乒乓球。新华社记者张铖摄

↑9月5日,巴黎残奥会志愿者引导以色列队球员参加盲人门球女子组颁奖仪式。新华社记者 侯昭康 摄

9月7日,观众与包揽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SM5级冠亚季军的中国选手何聖羔(前中)、卢冬(前右)和成姣(前左)自拍合影。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不易,不屈,不放弃

巴黎残奥会上

一个个顽强拼搏的身影

一次次锲而不舍的努力

将永载奥林匹克史册

激励更多人

勇敢追梦!

↑9月6日,参加田径4X100米混合接力决赛的中国队第四棒选手胡洋率先冲线后庆祝。由周国华、王浩、文晓燕和胡洋组成的中国队以45秒07的成绩夺冠,并打破该项目世界纪录。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摄影:才扬 邢广利 侯俊 高静 熊琦 黄伟 张铖 贺灿铃 彭子洋 侯昭康 涟漪 张豪夫

THE END
0.校友率队在全国残特奥会上夺得多个金牌!在本届残特奥会盲人足球比赛中,由校友王桂顺担任领队兼教练的福建队,在第七轮比赛中以3-0战胜河北队,最终总积分18分,从参赛的8支国内强队中脱颖而出,夺得金牌。 “再次捧回冠军奖牌,福建队等了六年。”王桂顺教练说,这是继2011年、2015年后,福建盲足第三次在全国残特奥会盲足项目中夺冠。 jvzquC41vm/hssw0gjv0ls1d;5d48h32;>9c<5;8;>0rjlg0jzn
1.顽强拼搏勇敢追梦(聚焦残奥会)文旅·体育1984年,在第七届夏季残奥会上,中国队选手平亚丽奋力一跃,拿下女子盲人跳远金牌,为中国队实现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颁奖仪式上,当国歌奏响的时候,眼泪根本控制不住。”回忆当年的场景,平亚丽仍然难掩激动。 时光流转,我国残疾人运动员接续奋斗,书写了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动人篇章。2004年雅典残奥会,中国体育jvzq<84gpv4qgxung0ipo7hp1p70497612>2;8h3238.698233740qyon
2.辽宁31人征战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将于2023年10月22日至28日在杭州举行,总人数为723人的亚残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日前成立。我省共计31人出战本届赛事,包括19名运动员、6名教练员、2名竞赛辅助人员、1名领队和3名工作人员,运动员中有邸东东、卢冬、李英粒、艾新亮、张晓彤5位残奥会冠军。 jvzq<84np0vfqyqg0eun0ls1p4532;8132771l89:578/=5826:727mvon
3.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隆重开幕国家体育场内,平昌冬残奥会高山滑雪女子坐姿组选手刘思彤、里约残奥会和东京残奥会5枚田径金牌获得者文晓燕、东京残奥会2枚游泳金牌获得者马佳、东京残奥会轮椅篮球亚军获得者张雪梅、里约残奥会和东京残奥会4枚田径金牌获得者刘翠青、连续三届残奥会射击金牌获得者董超、连续三届残奥会坐式排球奖牌获得者唐雪梅等jvzq<84u|dq/eqz|jq{/ew4e|th0yju1eqtugwy142832<4271ipp}jpva<2;;8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