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你所经历的2024吗?点击查看
2024年即将过去。
这是提振之年、迭代之年、裂变之年、抽象之年。
看国外,特朗普再次上台、马斯克忙着“夹筷子”、巴黎奥运随性松弛、巴以冲突不断、伊朗总统坠机、日元贬值、西班牙水灾……
看国内,“一揽子增量政策”提振经济、“144小时过境免签”广纳宾客、00后奥运健儿惊艳巴黎、《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2025年多放2天假、微短剧占领小屏……
今年,阿勒泰成为打工“牛马”的“精神原乡”,新西南成为中国最好耍的地方,年轻人奔向C城寻找生活的第三种可能,飘一代、飘二代纷纷跑到县城成为“县飘”,人们在平替、贵替、优替之间寻找极致的性价比。“生活可以被平替,但人生不能。”
今年,人人都在忙着转换新赛道,寻找新姿势再次起跑。有人热衷于预制人生、山姆代购、宠物代遛,有人热衷于开“街里cat”店、搞义乌批发、玩身心灵疗愈,有人热衷于爆改妆容、和纸片人约会、打造离职博主IP。
今年,无论你是淡人还是浓人、天命人还是打工人、霸道总裁还是保洁阿姨,先别管班不班味、延不延迟退休,骑上你充满passion的小电驴,“种完麦子,就往南走”,哼着神曲《新造的人》,先去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尝尝吉林“锅包又”、铁岭火勺、天水麻辣烫,看一看应县木塔、林芝桃花,最后去趟上海,看看长满了“宝总”的黄河路,水灵灵的你,最好是带上8个瑞士卷,进电影院看一次《好东西》……
《新周刊》“2024中国年度新锐榜”如约而来,盘点年度风云,为这一年的中国立榜,测量时代的体温。这是《新周刊》第24次发布“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新锐榜单是我们的价值观和风向标,也为公众提供判断和心得;同时发布的“新势力榜”,是为了发现中国新锐力量;“优化生活贡献榜”,旨在褒奖中国美好生活供应商。
增量政策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并首次明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被视为对此前中国三大金融部门降息、降准、降首付等宽松新政的“官宣背书”。一系列重磅利好政策推动股市暴涨,A股重返3000点,截至9月26日收盘,沪指上涨3.61%,深指上涨4.44%,创业板指数上涨4.42%。而就在国庆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一揽子增量政策”的五个方面,即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与“存量政策”相对应,“增量政策”就是做加法,既增强政策力度,也逐步增加更多创新性举措。具体而言,大部分中国家庭中占据70%资产的房产,其相关政策无疑最受关注。10月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四大中央部门打出一套“组合拳”:提出“四个取消”——取消限购,取消限售,取消限价,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标准;“四个降低”——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降低住房贷款首付比例,降低存量贷款利率,降低“卖旧买新”换购住房税费负担;“两个增加”——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年底前将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元。期待房价像股市般触底反弹并不现实,毕竟过去几年的房市最多只能算处于相对低位。就像“止跌回稳”这一说法所示,新一轮政策的目标并非再次制造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消化库存、维持房价稳定才是第一要义。无论是楼市还是股市,真正能够持久的永远不是“牛市”的疯狂,而是信心与冷静。(文/陈敏)
延迟退休
巴黎奥运会
144小时过境免签
今年,“China Travel”彻底火遍全球。外国游客在中国各地旅行,除了游玩当地知名景点,还迅速打入了当地公园及其相亲角、海底捞、旅拍换装店等,一时间,城市的角角落落都长出了背着大包的“老外”。这一火爆现象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关键词——“中国144小时过境免签”。这是中国为进一步便利外国人来华而实施的一项签证政策,该政策允许来自特定国家的旅客在中国过境时,无须申请签证即可停留144小时。政策实施后,入境游客数量显著增加。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达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免签入境外国人达854.2万人次,占比52%,同比增长190.1%。因为有144小时的停留时间限制,不少外国人也体验了一把“特种兵式旅行”。抱着对陌生国家的诸多隐忧来到中国的“144小时特种兵”们,没想到吃不够、玩不够竟成为他们最大的问题。不少人甚至通过去邻近国家待满24小时再返回中国的形式,来满足自己被彻底激发的旺盛的探索欲。“China Travel”在海外视频网站也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举着相机准备分享自己奇特经历的海外旅行博主,带来了“亿点点”震撼:智能的支付方式、便捷的出行交通,连看似再普通不过的连锁酒店,靠智能家居也能引来一连串“amazing”。不少外国旅行博主舍弃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转而来到三四线城市旅行。他们用镜头记录的内容足以打破长久以来形成的刻板印象,也由此引来了人们对中国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的一系列感叹和讨论。总的来说,“city不city啊”的灵魂发问,来了就知道答案。(文/曾宝气)
阿勒泰
如果选一个地方代表2024年打工人的“精神原乡”,那一定是阿勒泰。今年5月,由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改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上线,虽然仅有8集,但豆瓣评分从开分时的8.5分一路涨至8.9分。同月,《新周刊》推出杂志专题《只有阿勒泰知道》,让这个遥远的秘境在线上、线下都火了一把。阿勒泰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度假区更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斩获2024年冬博会“年度热门冬季旅游目的地Top10”奖项,成为国内滑雪场的天花板。数据显示,光在今年上半年,阿勒泰地区就接待游客1846.64万人次,同比增长30.25%,实现旅游收入163.41亿元。在蒙古语中,“阿勒泰”意为“黄金”“金子”。这个地处新疆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三国接壤的宝藏旅游地,因“阿尔泰山七十二条沟,沟沟有黄金”之说而得名,而且无论走到哪里,仿佛都会遇见阳光下的金色雪山和毛发闪烁着光芒的小羊羔。阿勒泰,也是轻盈生活态度的一种意象。在剧中,开小卖部的张凤侠和女儿李文秀之间有一场经典对话。女儿问妈妈:“我虽然笨手笨脚,但我还是个有用的人,对吧?”妈妈不同意她,说道:“啥叫有用?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一定有过和李文秀相似的心境,憧憬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质疑自身的渺小,最后发现通往理想生活的小径,就在从未着意的脚下。这就像李娟在书中所写:“走在街上,无数种生活的可能性纷至沓来,走在街上,简直想要展开双臂走。”那是被困在大城市格子间的所有人的远方,一种可以企望的远方。阿勒泰也像李娟渴望成为的那个“姑娘”——任性、光明、从容、快乐,从不对“活着”这件事感到失望。(文/玛丽奥)
AI打工人
从2023年OpenAI发布GPT-4开始,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叙事就没有停止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最新报告《工作的新未来》预测,50%的现有职业将在2030—2060年间被AI取代。面对迫在眉睫的deadline和KPI,打工人已经顾不上几十年后的未来,或主动或被动地,他们开始将日常工作外包给人工智能。不到两年,AI工具就以惊人的革命性速度渗入办公室格子间,深刻地改变了普通打工人的工作流。我们几乎已经难以回想,在没有“AI牛马”可以“使唤”的年代,我们怎么写千篇一律的周报、月报,怎么一遍遍修改PPT方案,怎么硬着头皮生啃上百页的报告和外语资料。但就像我们从凯恩斯从未实现的“每周工作时长15小时”预言中学到的,提高劳动效率并不一定导向生产力解放。在另一些领域,AI打工人不再局限于打辅助,而是真正站到了台前。从AI客服到AI虚拟主播,再到AI面试官,这些“天选打工人”物美价廉、全年无休。他们永不疲惫,永不抱怨,无论面对多少负面情绪,都能心如止水地完成工作。真正的恐怖故事或许是:在AI打工人的背后,隐匿着无数廉价的数字劳工,他们以“肉身”喂养AI,直到有一天被AI所取代。菲尔·琼斯在《后工作时代》中写道:“今天,机器在下棋、写流行歌曲和自动驾驶汽车方面超越了人类。自动化商店允许顾客自行购物结账后离开,无须人工结账。……在光鲜的表面之下,这种和谐建立在越来越严重的压迫、监视和原子化的基础上。”所以,我们谈论AI打工人,究竟是AI在为人类打工,还是人类在为AI打工?又或者,两者皆非?(文/陈敏)
县飘
2024年,县城的魅力被重新发现,“飘在县城”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新周刊》提出了“县飘”的概念,并在专题中探讨了这个人群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在大理旅居摆摊的手工艺人,还是考上异地县城编制的年轻人,抑或是涌向县城买房的90后农村宝妈,对他们而言,“县飘”是一种可进可退、充盈自在的状态。事实上,这些年来,中国人身体和心灵的出走与回归,从来不曾停止。早在2000年,《新周刊》聚焦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异乡人,提出“飘一代”概念;2017年,又续写了走向世界的“飘二代”。从“飘一代”到“飘二代”,再到如今移动路径相反的“县飘”,“飘”所指向的,是流动的自由、选择的自由。“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小县城更有性价比。”一侧连接乡村,一侧通往都市,县城成为一种兼容并包的存在。对于来自乡村的“县飘”来说,县城有更丰盈的生活,离家乡不远,他们可以把县城当作新起点,做好向更高线城市冲锋的准备;对于来自城市的“县飘”来说,县城有更松弛的生活、更浓郁的烟火气。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城市的生活方式也正在下沉到县城。从前,人们常说“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一线城市的打工人不得不在物质选择和精神追求之间进退维谷;如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则让“地理套利”成为可能,“县飘”们可以通过远程办公从一线城市赚取高薪,同时享受三四线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低生活成本。稳住人生的生活方式有许多,飘在县城就是其中一种。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43个,刨去977个市辖区后,有1866个县域单位。这其中,哪一座是你的理想之城?(文/陆一鸣)
霸道总裁
2024年,任何影视作品产生的影响,似乎都没有微短剧大。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在11月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到了5.76亿人,占网民总数的52.4%。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有望超过内地电影全年总票房34.4亿元。但当热情消减,我们重新将目光集中在微短剧创作以及传播上时,微短剧发展的不足也越发明显。一方面,微短剧数量猛增,创意却越来越趋同,这在微短剧题材和情节设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回看近两年市场上流行的爆款微短剧,无论是角色设定还是情节设计,几乎都逃不开“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总裁为女友豪掷千万元”等剧情。另一方面,为了烘托男主角与女主角的“伟光正”,微短剧中的男配角、女配角常常被塑造为泯灭人性的存在,诸如女儿逼迫母亲向男友下跪道歉、儿子为了面子不惜杀死母亲等荒诞至极的剧情,在微短剧里早已屡见不鲜。究根溯源,这些剧情之所以出现,无非是因为机构弄混了艺术和生活的边界,盲目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作为微短剧创作的唯一标准。为了快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实现流量倍数式增长,编剧不惜编排严重脱离实际生活和现实逻辑的剧情。艺术源于生活,也可以高于生活,但艺术一定不能脱离生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在10月31日和11月22日先后发布两个管理提示,其中一条要求压缩“霸总”题材微短剧数量,提升质量,不得以“霸总”类的字眼吸睛。制作机构只有真心为观众奉献制作精良、画面精美、打动人心的短剧,才能真正扎根乃至蓬勃发展。(文/简墨)
巴以冲突
抽象
抽象本是青年亚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年轻人精神生活的一片自留地。在以“抽象”为名的网络话语空间里,有纯粹的、无须过度思考的梗和乐子,有用幽默与荒诞重构严肃话题的创意奇才,有天生自带笑点与传播度的抽象圣体。人们可以在其中看到打破常规思维和语法逻辑的语言,以及大量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荒诞、夸张、反常规的衍生产品,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现代人压力太大,严肃表达往往带来的是深重的疲倦与无意义感,于是在许多难以分析的事件和重复的日常里,一些反常规的、轻松有趣的表达方式,往往能起到解压的效果,达成微妙的成就感。于是,抽象文化在社交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的催化下快速扩散,在2024年达到了新的高峰,小红书还将“抽象”评选为本年度关键词。抽象文化的大众化,除了源于各个平台的一众抽象圣体与经典抽象事件或文本的反复传播,也有赖于主流圈子的一些名人(如陶喆、邓超、黄子韬、向佐等)身体力行的推广。抽象从亚文化圈进入主流文化圈,既表明了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吸纳,也是亚文化自我调适与演变的结果。二者在共同的时代情绪抒发与精神诉求下,达成了一种可贵的默契。需要注意的是,抽象也代表了一种语言功能退化、精神生活快餐化的趋势。因为严肃表达(如文学)的衰落而导致的语言匮乏和文化扁平现象,不应该被忽视。抽象确实可以有效解压,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但切记:适度玩梗令人愉悦,过度玩梗使人迷茫。如果不太懂抽象,也不必感到惊慌。正如《新周刊》在杂志专题《过于抽象》中说的:“如果你遇到看不明白的抽象人和抽象梗,不必焦虑,因为也许在你搞明白之前,它们就会蒸发在灼热的声浪里——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像苔藓一样在互联网的角落随时生长,又随时湮灭。”(文/詹腾宇)编辑 L 插图 翟砚军 运营 Hallucinogens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