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巴黎奥运的第12个比赛日。然而,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两场战事仍在持续,让这届奥运会的举办背景变得十分特殊。奥运和政治,这两者好似纠缠在一起的魔咒,难分难解。
巴黎盛夏,奥运盛会带来的炽热氛围,弥漫在这座光影之城的各个角落。奥运吸引了全球游客大批涌入,预计巴黎在此期间将接待约1500万名游客,超过巴黎总人口1300万。
作为2024巴黎奥运会志愿者一员的邹雅妮,曾经在巴黎读书、生活过十年,这次她也乘奥运之机,从深圳出发,重返巴黎。再次回到曾经留下生活足迹的地方,雅妮也惊喜地发现巴黎为了筹办奥运而做出的改变。
巴黎奥运会志愿者 邹雅妮:
“最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治安变好了。然后可能因为奥运会,法国人普遍都是很乐意的用他们非常浓烈的法式口音的英文积极地跟你沟通。”
巴黎奥运会约4.5万名志愿者中,国际志愿者占比20%,雅妮作为其中为数不多的中国面孔,在赛场下也努力做好接待和服务工作,以志愿者的身份融入这场盛事之中。
巴黎奥运会为世界各国的运动好手提供了一个公平竞赛的良机,却也让背后争议浮上台面,其中一项是,美国质疑中国泳将使用兴奋剂。
中美博弈蔓延到了游泳池。随着事件的发酵,国际奥委会出面谴责并警告,如果美国无视国际规则继续调查下去,奥委会将有权取消美国城市的2028年奥运会主办权。
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奥林匹克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孙湛宁:
“奥运会应该成为一个超越政治分歧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表达的场所。”
本月初,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发声,由于中美两国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蔓延到奥运会舞台,该机构被“不公平地卷入”中美之间的争执中。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主席维托尔德·班卡:
“美国反兴奋剂机构加大了对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和世界游泳协会的诽谤指控。这极大地损害了我们的声誉,以及运动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全球反兴奋剂体系的信心和信任。”
当前国际形势下,“奥运休战”的历史传统成为虚设。笼罩在俄乌冲突以及巴以冲突阴影里的四个国家的一举一动备受外界关注。
欧洲的左翼国际政党组织欧洲民主运动2025,在今年1月曾发起一项“禁止以色列参加国际体育赛事”的请愿,并将其发送至全球各个体育机构。目前已有超过112000人签署同意。法蒂哈作为该组织的成员之一,在巴黎奥运开幕之前也参与了这场投票。
欧洲民主运动2025组织成员 法蒂哈·塔拉希特:
“这份请愿书要求立即暂停以色列参与所有国际体育活动。直到他们完全遵守国际法和体育法规,特别是他们自己的人权和非歧视规则为止。”
当记者问及到所佩戴的西瓜项链的意义时,法蒂哈·塔拉希特称这象征着巴勒斯坦的旗帜,这个符号被巴勒斯坦人使用,因为在以色列,当他们被禁止使用巴勒斯坦旗帜时,他们会用西瓜符号来代替。
另外一边,此次被排除在外的俄罗斯是连续第四次无法以国家名义参加奥运。早前,巴黎市长明确表示,“宁愿俄罗斯运动员不来参赛”。
巴黎市长 安妮·伊达尔戈:
“也许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运动员是无辜的,但从象征意义上讲,他们是普京旗下政策的人质,也是他今天用来威胁整个欧洲的暴力的人质。”
在过去的奥运会上,俄罗斯作为争夺奖牌的强手之一,多次派出三、四百人规模庞大的代表团出征奥运,即使是在国家禁药丑闻而受到制裁的情况下,也都能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奖牌榜上。
但这次情况不一样,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两国因这场俄乌战事同时遭到禁赛,俄罗斯庞大的代表团被削减到只有15名运动员,以完全中立身份参加比赛,且只会参加脚踏车,游泳和网球等十个项目。
今年19岁的在法俄裔游泳运动员米歇尔,从初中时开始投身于游泳事业,刻苦努力而又富有天赋的他,12岁就夺得了全法青年组的冠军。参加奥运会,站上更大的舞台,也渐渐在他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然而现实中,米歇尔俄裔身份给他的游泳生涯带来了诸多的限制。他加入法籍的申请也被延期到2025年,因为没有国籍,米歇尔无缘此届奥运。
在法俄裔游泳运动员 米歇尔·阿尔汉格尔斯基:
“俄乌冲突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此不可避免地所有俄罗斯国籍或祖籍俄罗斯的人都被大家视为侵略者。”
虽然他试图争取进入难民奥运代表团,或者以中立运动员身份参赛,但也都未能如愿。失望之下,米歇尔另寻出路,前往美国接受训练,以及参加比赛。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大多数俄罗斯运动员已经有两年半的时间没有机会参加国际赛事,尽管俄罗斯奥委会一直在争取,但并未取得任何进展。
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奥林匹克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孙湛宁:
“俄罗斯大量运动员被禁止参加国际大型赛事,那么运动员、教练员的职业生涯都会受到重大冲击,他们的流失实际上对俄罗斯的体育发展会产生系统性、打击性的影响。”
面对奥委会这次的参赛安排,俄罗斯谴责“双标”,乌克兰也不买账,泽连斯基近日接受采访时抨击国际奥委会对俄罗斯的奥运制裁只是“折中措施”。
加沙战火尚未平息,奥运会已在法国揭幕。尽管处在战乱之中,巴勒斯坦仍派出8名选手参加巴黎奥运。7月25日,巴勒斯坦奥运代表团抵达巴黎戴高乐机场。
巴勒斯坦奥委会主席 拉朱卜:
“是时候为巴勒斯坦人民伸张正义,国际足协和国际奥委会应该向以色列出示红牌。”
抵制以色列参赛的浪潮,也蔓延到了法国政坛。奥运会开幕前夕,法国极左派政党“不屈法国”议员托马斯•波特斯就公开表示,巴黎不欢迎以色列。
法国极左派政党“不屈法国”议员 托马斯•波特斯:
“我要在此说明,巴黎不欢迎以色列代表团,巴黎不欢迎以色列运动员。”
法国议员阿梅希克•卡隆也反对让以色列参赛、卡隆还与一些议员联名致信国际奥委会,呼吁对以色列实施禁赛措施。
法国左翼政党“人民生态革命”议员阿梅希克•卡隆:
“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假装今天在加沙没有发生任何事情,同时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接待以色列代表团。”
当奥运会如期而至,巴黎四处洋溢着奥运的气氛,法国街头力挺巴勒斯坦的行动仍在持续。
7月25日,巴勒斯坦的旗帜在巴黎共和广场上空飘扬。这里正在进行一场抗议活动。发起这场集会的组织发言人诺亚•法尔金,现场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横冲直撞2024”组织发言人 诺亚•法尔金:
“我们认为以色列运动员至少应该得到和俄罗斯运动员相同的待遇,他们应该在没有国旗的情况下参赛。”
在争议声中,以色列派出历来规模最大的88人代表团参加巴黎奥运。不过,以色列选手此行并不太顺利。7月25日,数名以色列奥运选手遭“人肉搜索”,他们的血检结果等敏感资料被恶意公布;其后,又有3名以色列选手收到死亡威胁。
除了遭到抵制和暴力威胁,赛场上的以色列运动员也面临尴尬处境。7月28日,阿尔及利亚73公斤级柔道选手德瑞斯,在与以色列选手布特布勒比赛前一天,因未能通过称重而被除名。而早在比赛之前,外界已预料他会退出比赛,因为阿尔及利亚拒绝承认以色列有资格作为国家存在。
以色列奥委会主席 雅伊尔•阿拉德:
“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我很同情这位选手,相信这不是他自己的决定,我相信这是管理阶层的决定,这与运动员无关,他是制度的受害者。”
巴黎奥运会与巴黎残奥会推广大使 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学副校长兼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 埃里克•莫南:
“奥运会常常被用于政治目的,所以很不幸,奥运会是政治性的。我们可以从某些政府和政党的奥运会组织中看到,他们只是利用奥运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虽然奥运会似乎难逃政治的羁绊,国际奥委会仍在不断努力,传递和平与团结的精神。2016年,由10名运动员组成的难民代表团,首次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今年难民代表团的队伍扩大至36人,他们代表全球超过1亿流离失所的难民参加巴黎奥运会。
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奥林匹克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孙湛宁:
“难民参赛这样的意义不仅仅是运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意义,它的符号性意义、社会意义是超过运动意义的。”
奥运会见证了无数和平与团结的经典瞬间。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现场,当一曲悠扬的《阿里郎》缓缓响起,朝鲜和韩国组成的朝韩代表团身穿统一服装,高举朝鲜半岛旗,步入会场。
24年后,巴黎奥运会乒乓球混双比赛颁奖现场,中国、朝鲜和韩国三国的运动员在领奖台上自拍合影的一幕,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当奥运圣火点亮巴黎的夜空,时隔100年之后,奥运会又回到了这座浪漫之都。而巴黎也将“奥运更开放”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除了将开幕式搬到开放的城市空间,多达67%的观众席位是免费的。来自中国的张卓明,就是幸运观众之一。
巴黎奥运全民马拉松参赛者 张卓明:
“它真的是一项面向全民的事情,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我们可以切身去参与,作为民众我们有免费的票可以去观看开幕式。”
本届巴黎奥运会首次向普通民众开放了专业的马拉松比赛路线,吸引了众多跑者,北京冬奥会滑雪冠军谷爱凌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冬奥会滑雪冠军 谷爱凌:
“这将是我第一场马拉松,从来没有跑过马拉松,所以希望去享受过程,但是没有太高的理想。”
巴黎马拉松路线全长42.195公里,参考了法国大革命期间著名的凡尔赛妇女游行路线。8月11日晚,张卓明将与来自世界各地的4万多名跑者一起,在夏夜中呼吸巴黎的历史与文明,感受奥运的魅力。
巴黎奥运全民马拉松参赛者 张卓明:
“体育无国界,奥运无国界。平时生活的世界已经有太多这个政治纷争了,就不要把它带在体育里面来了。体育里面大家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是从同一个起跑线到达同一个终点。”
制片人:钟金梅
编导:岳梦颖 李文慧 李思媛
编辑:苏炜佳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