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都在惊呼奥运会是“无底洞”时,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摆在眼前,东京亏损428亿,里约也惨赔141亿!
奥运会的主办权,好像真成了个“烫手山芋”,相反北京奥运会却如一股清流,不仅全身而退,更实现了惊人盈利。同样是办奥运,为何结局天壤之别?
昔日奥运亏损之殇
曾经,东京奥运会与里约奥运会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拉开帷幕,可最终的结果却令人唏嘘不已。
先看东京奥运会,申办之时,日本给出的预算是 73 亿美元。
可谁能想到,实际花费犹如脱缰之马,一路狂飙至 300 亿美元,超支幅度堪称惊人,创下了奥运会预算超支的纪录。
这其中,疫情无疑是 “罪魁祸首” 之一,赛事延期使得额外支出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更糟糕的是,原本预计的 900 亿日元门票收入,因为空场举办而化为泡影。
众多赞助商见状也纷纷减少投资或者提前结束合作,原本的赞助费用大打折扣。
而那些花费巨资打造的 43 个比赛场馆,在赛后也陷入了尴尬境地,使用率极低,可日常维护的费用却依旧是个不小的财政负担,宛如一个个 “吞金巨兽”,让东京奥运会陷入了亏损的深渊。
再来说里约奥运会,最初的计划花费不过 28 亿美元,可到最后竟花了 130 亿美元,超支近三倍之多。
这背后还隐藏着令人痛心的腐败问题,调查显示,多达 48 亿美元通过工程分包、虚报报价等不正当手段被官员们中饱私囊。
场馆建设方面更是乱象丛生,偷工减料的情况随处可见。
就拿马拉卡纳体育场来说,一场暴雨过后,劣质座椅上便布满了裂缝,仿佛在诉说着建设时的敷衍。
皮划艇激流回旋中心在赛后更是沦为了荒草丛生的空地,体操馆甚至被毒贩占据,失去了原本的用途。
而且,里约还耗费 3 亿美元修建了一道 7 公里长的 “遮丑墙”,只是为了遮挡贫民窟,毫无实际价值可言,却占用了大量的预算资金,最终留下了巨额的财政赤字。
过往奥运盈利特例
在历届奥运会上,亏损似乎是不少举办城市难以摆脱的 “魔咒”。
也有一些特例,凭借独特的运营模式和策略,实现了盈利,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就拿 1984 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来说,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奥运会很难盈利的固有认知。
当时的奥组委负责人尤伯罗斯有着非凡的商业头脑,他创新性地使出了三板斧,为奥运会的盈利开辟了新道路。
在那个时代,电视转播竞标可谓是超前的,通过让各大电视台竞争转播权,将转播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使得这一块的收入相当可观。
还有商业赞助垄断,他巧妙地整合资源,让赞助商们以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参与进来,实现了商业赞助方面的收益最大化,让赞助商们有利可图愿意投入更多资金。
还有那阶梯票价策略,根据不同的比赛项目、场次以及座位位置等因素,制定出差异化的票价,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门票收入。
这种盈利模式,和如今互联网付费的思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对高价值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合理的竞价,挖掘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不过,洛杉矶奥运会的这种成功模式,在后续的奥运会中,却很难被复制,毕竟每一届奥运会所处的时代背景、经济环境以及举办城市的情况都大不相同。
而 2008 年我国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同样展现出了独树一帜的盈利与发展模式。
当时举办奥运会的总投入是相当巨大的,但这笔投入并非盲目之举,而是有着长远的规划。
国际奥委会的转播权分成,为奥运会的资金回笼贡献了重要力量。
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伸出赞助之手,赞助收入超过了 10 亿美元,这背后是对北京奥运会品牌价值的认可。
还有那门票收入,达到了 1.8 亿美元,赛场内座无虚席的热闹场景,不仅是体育盛会的体现,更是经济收益的保障。
特许商品同样不容小觑,各种带有奥运元素的纪念品深受人们喜爱,销售额超过 2 亿美元。
还开发出了丰富的商业空间,承接各类大型演唱会、体育赛事以及商业活动等。
每年创造的综合收入相当可观,持续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更重要的是,北京奥运会确实带动了整个体育产业从数千亿的规模向着数万亿迈进。
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奥运会只要规划得当、运营有方,是完全可以实现盈利,并为城市、国家带来深远且积极的影响的。
奥运背后深层考量
奥运会,作为全球体育的顶级盛会,或多或少日后的发展都成了不定性。
东京奥运会就像是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在筹备过程中,将大量资金倾注于新建场馆之上,43 座新建场馆的花费占了总成本的大头。
当时或许想着靠这些现代化的场馆来惊艳世界,却未曾充分考虑赛后有些设备也是需要定期维护的。
如今,这些场馆大多使用率不高,可维护费用却如流水般持续支出,成为了难以承受之重,使得奥运的后续影响更多是负担而非助力。
里约奥运会则暴露出急功近利与治理失效的问题。
为了营造所谓的 “好形象”,打造了诸多 “面子工程”,然而质量却不堪一击,像那用来遮挡贫民窟的 “奥运墙”,耗费巨资却毫无实际价值。
本应投入到民生基础服务以及场馆质量保障上的资金被挪用,导致场馆后续荒废。
运动员在糟糕的环境中比赛,民众也没能从中获得切实的好处,最终只留下了财政赤字和民众的不满。
反观北京奥运会,它将奥运盛会深度融入到城市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之中。
在筹备阶段,就着重投入资金进行环境治理,这不仅是为了赛事期间的良好体验,更是造福了广大市民。
超前布局的地铁网络,让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提前十年重塑了城市格局,也为后续的经济发展、人员流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奥运场馆从一开始就有着清晰的赛后利用规划,“鸟巢”“水立方” 等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持续发挥价值,带动了体育、旅游等多领域的蓬勃发展。
可见,不同的理念与规划,在奥运会这一大舞台上呈现出的结果截然不同,举办奥运会需立足长远,让其成为推动城市与国家持续进步的有力引擎。
北京奥运独特价值
北京奥运会的价值,远不止于赛事期间的精彩呈现,其在盈利数据以及长远影响方面都有着独特且深远的体现。
据国家审计署的数据显示,北京奥组委的总收入达到 205 亿元,总支出为 193.43 亿元,最终实现了超过 10 亿元人民币的结余。
官方公布的数据也清晰表明,直接成本是 202.06 亿人民币,直接收入为 213.63 亿人民币,盈利达 11.57 亿人民币。
这背后是严格的成本控制在发挥作用,从 2005 年起,审计署就对奥运筹备进行全程跟踪审计。
通过合理规划、精细管理,削减了 93 个场馆项目的投资达 14.17 亿元,保障了收支的良性平衡,让每一笔钱都花在了刀刃上,各收入来源也各司其职,共同助力盈利目标的达成。
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没落后,那些因奥运会而新建的五条地铁线路,已然成为了市民日常出行的 “生命线”,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效率。
投入 300 亿元建设的首都机场 T3 航站楼,让世界各地的友人一下飞机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大气与便捷。
还有超千亿元投入的环境治理,让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场馆的后续利用更是堪称典范。
“鸟巢” 作为地标性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门票收入可观,加上承办各类大型活动,年综合收入稳定在数亿元.
“水立方” 既能作为水上乐园带给人们欢乐,又能变身为 “冰立方” 承办冰壶赛事,真正实现了 “一次投入,长期产出”,持续为城市创造价值。
结语
奥运会既是体育的盛宴,更是城市与国家发展的试金石。
从东京、里约的亏损到北京的成功,我们看到理念与规划的重要性。
北京奥运会以其独特价值,证明了奥运可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为后来者提供了绝佳范例,也让我们期待未来奥运会能绽放更多光彩,助力全球更好发展。
京报网——体育科技赋能,助力“双奥之城”迈向“国际赛事名城”
北京日报客户端——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赛事经济如何跑出“新赛道”?
央视网——东京奥运会确定延期至2021 直接经济损失或高达60亿美元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