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上午,走在聊城南外环的树荫下,已经有了些许凉意,而在它旁边的泳胜体育昌华游泳馆内,却上演着热火朝天地训练景象。
“脚蹬要有力量点,要有爆发力,划臂要迅速快一点,吸气要吸得充分一点。”无臂教练张保峰正在给泳池内的残疾孩子们进行要领指导,泳池的另一侧张保峰的妻子张凤兰伸开双臂做起了示范。
从残疾人到运动员
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折
“我在12岁的时候,因为一次意外触电失去双臂,当时不敢出家门,担心别人说三道四的。”张保峰因为失去双臂也就离开了学校,平时在家看看书,听听收音机,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有残疾人运动会的消息,这让他很兴奋,“因为怕别人说笑话,我就在晚上或者一早的时候,沿着河边的小路跑步锻炼,从一开始的几百米,几千米,到几万米,身体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不再体弱多病。”张保峰说。
“对于我们残疾人来说,尤其是没有双臂的,在跑步的过程中,保持身体平衡是最为重要的,没有双臂的摆动,跑着跑着就会倾斜。”张保峰带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努力训练,最终登上了残疾人运动会的赛场。
1987年,张保峰在第二届全国伤残人运动会上,夺得男子A5级截肢组100米跑金牌,200米、800米跑银牌和400米跑铜牌。其中400米、800米跑的成绩打破了全国伤残人纪录,并被评为精神文明运动员。初登赛场的他收获满满,“回来以后,训练更加刻苦,在后面的一些赛事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张保峰说。
从运动员到教练员
实现了“最初的梦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保峰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退役。“从我们刚结婚的时候,他就非常热爱体育,他的梦想就是参加残疾人奥运会夺得冠军,退役后他还想继续从事体育行业,我们就做起了游泳。”张保峰的妻子张凤兰说。
2005年,张保峰退役,当时的聊城残疾人体育还很落后,在残疾人游泳这方面更是一个空白,张保峰便萌生了一个念头,自己组建一支残疾人游泳队,张保峰的身份也从田径运动员转变到游泳教练。
“这是一个很困难的转折,我自己就琢磨着,买来教学光盘和游泳的理论书籍,去学习、去观摩,教学指导水平就慢慢地提高上来了。”张保峰说。起初,没有残疾人游泳运动员,张保峰就四处寻找,只要听说哪里有残疾青少年,不管路多远多难走他都要去走访了解。自己没有双臂不方便,他就拜托爱人骑摩托车带他去。一次,在探亲回来的路上,张保峰发现了一个男孩,他失去了一只手臂,在路边放羊,张保峰通过和孩子以及家人的沟通,最终同意加入了这支残疾人游泳队。到了2006年,队员人数增加到5人,年龄最小的13岁,最大的在16岁、17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2006年夏天,这支队伍在第二届山东省残疾人运动会上收获20多枚金银铜牌。
2008年6月份,贾红光通过聊城市残联找到张保峰教练,说要练习游泳。“他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还有一股拼劲,当时就想练练看吧,说不定能取得好的成绩,就这样刻苦训练,贾红光在东京残奥会男子100米仰泳S6级获得冠军,也算是圆了我的冠军梦。”张保峰说。
一个都不能少
让更多残疾孩子看见生的希望
跟着张保峰一起训练的孩子,大都来自农村,生活条件差,有的父母也是残疾人,“因为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走了不少弯路,农村有很多残疾孩子,他们和我一样,由于对外界信息闭塞,了解得很少,走出来的机会也很少,我就想利用我的经验和知识,去引导他们从农村的小圈子里,从困难的生活当中,通过体育走出来。”张保峰说。
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到最多的时候近20人,跟着张保峰从事残疾人游泳训练,20年间,残疾的孩子收获的不只是强健的体魄、乐观的心态,他们和张保峰夫妇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最开始的时候,条件都比较艰苦,这几个孩子和我们吃住在一起,我负责给他们做饭洗衣服,我对象负责他们游泳训练。”张凤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一眼看不见,有几个不听话的孩子就跑到网吧上网,既生气又担心,“气急了就收拾一顿,他们回头还说婶子,我不生气,你都是为了我好,孩子一说这样的话,自己就哭了,虽然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但是时间长了感情就深了。”张凤兰说。
张保峰夫妇今年也50多岁了,当记者问起何时退休的话题时,张凤兰说:“放下可以,但是放下以后这些孩子们该怎么办,感觉心里空落落的,现在我儿子也考取了教练证、救生证,有时候也能帮我们两口带孩子们。”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唐学钰 国晓宁)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