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决定,只需要一个瞬间。
清晨六点半,游俊杰坐在客厅沙发上,看到何珊珊和队友从卧室里走出来。她们不知道房间还有外人,俩人聊着家常,脸上带着笑。那张笑脸,让游俊杰决定成为何珊珊的引跑员。
▲何珊珊首马宝安马拉松成绩单及世界残联最好成绩排名第一。
01
跑步带来的“自由”
T11级是什么?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
在残奥会里,T是“Track”的缩写,代表田径运动里的径赛和跳跃项目;11,十位数的“1”指视力障碍,个位数的1是指视力障碍的程度,1是最严重的伤残级别,数字越大伤残级别越轻。T11级别,为全盲运动员,需要有引导员带他们参加比赛。与之对应,严重智力障碍运动员会被标记为“21”,脑瘫运动员会被标记成“31”等等。
参加径赛的视力障碍运动员,还有T12级,他们有一点点微弱的视力,视野半径小于5度,或者具备识别一米距离内移动物体的能力,可以选择是否需要引跑员;T13级,视力要更清晰一些,周边视野有限、中央视力可能模糊,不需要引导员。
何珊珊就是一位T11级全盲跑步运动员。
1999年8月,她出生江西赣州宁都县洛口镇谢坊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几个月大时,父母发现孩子的异常,去医院被诊断为“先天双目失明”。在村里,因为看不见,珊珊会被同龄的孩子们嘲笑。父母亲也因为女儿的缺陷被人指指点点。让孩子有一技之长,堂堂正正地好好活着,是何珊珊父母的心愿。所以,他们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到景德镇特殊学校就读,随后又转入南昌盲童学校。
幸运发生在2015年3月,何珊珊在南昌盲校就读时,被江西省残疾人文化体育中心的邱永发教练选中,到了专业队练跑步。她是邱教练为同年9月举行的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挑选的潜力新星。
▲何珊珊(中)在江西专业队。
尽管在学校读书时,何珊珊也喜欢体育课。但跑步对于当时的她来说,并不容易。
何珊珊学习跑步的过程也很比健全人更复杂。她需要教练做示范,自己用手摸索对方的手部、腿部位置,去感知动作的具象,试着做出来,再由教练去纠正细节。健全运动员可能看教练跑一遍就会了,但对于T11级运动员来说,可能需要十遍、二十遍的重复练习。因为一个人身体平衡和姿势控制主要依赖于视觉系统、内耳、肌肉和神经系统这四个方面的互动。视觉系统的缺陷,也会让身体对于姿势的控制并不那么容易。学会的新动作,可能第二天就忘了,整个训练的过程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加强。
最初因为眼睛看不见,也没有引跑员,她只能跟着队友后面听着脚步声跑,看不到跑道的线也不知道终点在哪儿,她会踩到队友,也经常会摔倒。但是,从全校几百个孩子里脱颖而出,获得这个机会,何珊珊很珍惜。她知道这可能是自己未来的一条出路,所以不管多难,都得坚持。
▲田径场给何珊珊(后排中)带来一条新的出路。
就这样摸索着跑了两个月,队里的引跑员到位,她才得以系统训练。九月的赛场亮相,何珊珊获得1枚银牌和2枚铜牌,成为那一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黑马。年轻,身体素质好,有拼劲儿,何珊珊成为江西省队的新秀。
那时候的何珊珊,其实也曾犹豫过,是继续在队里训练,还是再回学校读书。随着科技智能的进展、各种辅助软件的普及,盲人的世界并不是像健全人想得那么单调。你闭上眼睛感知到的那种短暂黑暗世界,也并非盲人的世界。对于先天失明的人来说,因为没有见过颜色,他们的世界不是一片漆黑,更有些类似普通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闭着的那只眼睛感受到的苍茫。而且,视觉障碍让他们的听觉和触觉灵敏,空间感很强,可以胜任包括医生、教师、心理咨询、程序员在内的多项工作,甚至还可以做美妆、形象设计等等。何珊珊在学校里喜欢手工和英语课程,她也想要考一所大学,见识更大的世界。
我喜欢风在耳边呼呼吹过,感觉很自由。
但是,她也喜欢上了跑步。跑步让她更开朗、自信。
▲生活中的何珊珊
选择留在江西省队的何珊珊,2017年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在T11级800米决赛中,何珊珊跑出2分20秒94,突破了原本2分22秒08的全国纪录,获得自己的第一枚金牌。2019年第十届全国残运会,她夺得女子T11级1500米、800米两项金牌和T11级400米银牌。2019年11月,在迪拜进行的世界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上,她参加女子T11级1500米比赛上获得亚军。
北京、广州、厦门、南京、杭州、成都、天津、迪拜……作为运动员的何珊珊,可触及到的世界变得很大。2021年8月,第16届残奥会在东京举行,何珊珊代表中国参加T11级1500米跑,获得第六名。此时的何珊珊刚满22岁,正是当打之年,有望在2024年巴黎残奥会的赛场取得更好的成绩。
02
马拉松是一个“机会”
不确定性,可能是人生的底色。
2023年初,何珊珊原本合作的引跑员辞职,她陷入了无法系统训练的困境。对于T11级运动员来说,引跑员是她离不开的合作伙伴。教练为她物色新的人选,但并不那么容易。这个引跑员得懂跑步,能够在赛场上支持、激发运动员,促进运动员的良性发挥。而且引跑员也需要长时间随队集训,这意味着要放弃个人生活。一个多月之后,这个需求传到了游俊杰那里。
那时候的游俊杰,26岁,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是四川省队的中长跑运动员,也是室内田径赛男子1000米最佳纪录的缔造者。
除此之外,他还在体育培训赛道创业,有自己的公司。因为父母的期待,是等他研究生毕业之后,去大学当一名体育老师……鲜衣怒马、烈焰繁花,游俊杰过得很热闹。但是,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吗?他在思考着,陷入迷茫。为了公司,他会见很多投资人,也会有应酬,同时也保持运动员的准则,每天都早起训练,有些分裂,也有些疲沓消极。
▲2020年,游俊杰以2:26的成绩获得美国NCAA赛事1000m第一名。
在这种困境里,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决定去骑行。他希望在路上捋清楚自己未来的人生路。但接到何珊珊需要一个引跑员的电话之后,游俊杰改变了计划。当天,他就买了一张从成都到深圳的机票,赶到东莞去跟何珊珊以及教练组见面。因为大雨,游俊杰在成都机场滞留了四五个小时,他到东莞理工学院时已经是凌晨1点。
保持着运动员的生物钟,那天早上六点半,游俊杰已经醒来,在客厅的沙发里坐着发呆。见到何珊珊的瞬间,他决定试着承担起这份重任。
在那之前,游俊杰和何珊珊是两条平行线。
身材高大的游俊杰,1996年出生在四川泸州。因为体育和学习都不错,他高中时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后代表中国中长跑国家队在美国曼哈顿集训,再后来又在清华被保送读研。回顾过往,他遇到的障碍关卡可能也就一两个。
▲游俊杰及队友与著名教练马修·森特罗维兹(后排中)合影
第一是读中学时,他想去体校加练体育,父母不同意,只期待他好好学习。少年壮志的游俊杰认准了自己要走的路,竭力争取,最终他也拗过了父母,凭借体育特长一路高歌猛进。
第二是在2017年的天津全运会时期。游俊杰代表四川队参赛,他在可以容纳六万人的天津奥体体育场,突然之间被那种爆棚的人气震撼,在比赛开始之前,心态就崩溃了。原本夺冠热门,最终倒数第二,全运会成为他的心魔,盘算着在下一届全运会到来之前退役,再也不要面对这样的赛场。
▲在美国训练的游俊杰,手指800m世界纪录。
他没想象过视觉障碍运动员的生活。第一眼看到何珊珊,看到她脸上的笑容那么纯粹,游俊杰被打动了。“比起我们,她拥有的那么少,却保持着这样的笑容,积极地生活。我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帮她走得更远。”游俊杰思索着,也许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给予。他的消极倦怠在那一刻消失,被何珊珊治愈了。
“去跑马拉松吧!在马拉松上,珊珊很有机会。”那一天,在东莞,见到中国残联田径队的胡正观教练之初,游俊杰提了一个建议。
为什么会是马拉松?首先,游俊杰认为马拉松项目靠的是耐力,对于运动员的包容性很强。只要科学训练,就能取得好成绩。其次,他翻阅了网络可以查到的何珊珊所有的成绩、参赛视频,甚至跟珊珊曾经的引跑员电话沟通以求全面了解,最终做出的判断是何珊珊有能力在马拉松跑出好成绩。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T11级运动员在马拉松项目上的世界纪录是3小时11分,突破它并非遥不可及。
▲2023年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上,何珊珊、游俊杰这对全新组合以4:47.48获得1500m金牌,创造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二的成绩。
心态非常开放的胡教练,对于游俊杰的建议欣然接受。此前,胡教练曾多次带队出征残奥会,在里约和东京共获得6金4银3铜,成绩优秀。他欣慰游俊杰这样新生力量的到来,也将自己在残障运动员带队方面的心得与之分享。在游俊杰和何珊珊的磨合期,胡教练从日常训练、报名参赛到后勤保障都给予支持,以便让他们专注训练,提升成绩。
其实,何珊珊很少跑长距离。她曾经参加2021年全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但跑了21公里就崩了,后半程是一边走、一边慢跑才坚持下来。“我的大腿全部磨破了,很疼。那时候,我跟教练说真是再也不想跑马拉松了!”何珊珊回忆,2022年11月在东莞日常训练时,她跑过一次16公里,那是她遇到游俊杰之前,在训练中跑出的最长距离。
▲何珊珊在高原集训,第一次跑24km长距离后进行恢复。
“运动员最重要的是保持专注!”游俊杰加入何珊珊的团队之后,实际承担了部分执行教练的职能,也把自己过去十年在清华、在美国以及在省队积累的经验都用到了何珊珊的训练中。他细致地调整何珊珊的跑步动作,使她在原本自己的1500米主项上的速度都有很大提升。这种信任基础,也让何珊珊对游俊杰跑马拉松的建议接纳度很高,在训练中逐渐加入长距离。从每天只能跑8公里开始,到后来每天至少跑12公里,何珊珊的月跑量达到五六百公里。报名参加马拉松比赛,水到渠成。
03
深圳“突破”,巴黎残奥会逐梦
按照游俊杰的设想,何珊珊会在2023年12月参加深圳宝安马拉松先热个身,然后到2024年1月的厦门马拉松跑进330,获得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参赛卡。没想到,她在深圳就跑出了301,不仅顺利达标,还突破了世界纪录。
不过,深圳宝安马拉松之于何珊珊,本就是一场有准备的比赛。在此之前,何珊珊参加过三场半马比赛,进行了适应性训练。由于此前没有跑过马拉松,她被排在靠后区域出发。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对于T11级运动员来说,却不一样。
一条没有弹性的引跑绳,两端各有一个手环,分属于何珊珊和游俊杰。这条引跑绳,在田径赛场,是10厘米;在马拉松的赛场,不能超过50厘米。
▲引跑绳有严格的规定,材质有好几个种类,但最终构建它的是运动员和引跑员之间极速奔跑时没有丝毫迟疑的百分百信任。
因为引跑绳的存在,游俊杰和何珊珊需要在赛场上并排跑,游俊杰控制方向和节奏,以便何珊珊毫无顾虑地往前跑。为保持速度的一致,他们的摆臂、步伐都要协调,游俊杰握着引跑绳的手臂会保持固定姿势,以免影响到何珊珊的发挥。它有些像“两人三足跑”的手臂版。这种特殊,让何珊珊在马拉松人潮中出发时,多次被冲撞,甚至会摔跤。游俊杰需要一路高声喊着:这里有盲人跑者,不要挤!
决定参加宝安马拉松后,何珊珊团队向中国残奥委员会申请,正式发函与组委会进行沟通。何珊珊得以从S区率先出发,避开了人山人海的大众跑者。
一场马拉松比赛,漫长的42.195公里,何珊珊既紧张又期待。因为2021那年全运会跑崩了,她内心里还是有一些阴影。怕再次磨破大腿,她在赛前特意把自己的手和脚都涂好了身体乳。
“S区的跑者速度都很快,我没有想太多,就想跑好自己的,”何珊珊回忆,她跟着游俊杰的节奏,开始一直跟着255的大部队,以1小时27分完成了前半程,这超过自己1小时28分的半马最好成绩。和平时参加1500米比赛不同,何珊珊能感受到马拉松的氛围很热闹,会听到观众给自己的加油声、呐喊声,受到很多激励。一路上,面对那些热情的招呼声,她也会点头致意。
因为游俊杰此前也没跑过这么长距离,而且膝盖有伤,所以他本想自己带跑前半程,中途与何珊珊的另一位引跑员龙鹏展交接,由龙鹏展带着何珊珊跑完后半程。但是,交接完,在跟跑的过渡期间,游俊杰发现配速在往下掉,他又回到了赛场上,最终以3小时01分06秒完成了比赛。
回忆比赛,何珊珊心有余悸,她坦言现在的自己还不能做到享受马拉松。
对我来说,马拉松真的很不轻松。前30公里还好一些;30公里之后,特别难熬、特别痛苦。当时,我有点想放弃,但是杰哥那么努力地在带我,我还是咬咬牙再坚持。
2023年4月以来,何珊珊和游俊杰配合的八个月里,他们站上过领奖台,也经历过赛场的残酷。10月的杭州亚残会,何珊珊参加女子1500米跑,原本以4分34秒53的成绩是第一个冲线,但是因为在冲刺瞬间,引跑员游俊杰的站位在何珊珊前面,他们的成绩被判无效。
何珊珊哭了。
“这是我的责任”,游俊杰检讨。
失败或挫折,从来不是财富。但是,直面逆境,会让人成长得更快。游俊杰想起了自己在2017年在全运会上的那次溃败。那时候,他内心强烈拒绝参加下一届全运会,可最终并没有做逃兵。积极接受心理咨询后,游俊杰回到了2021年全运会赛场,获得了男子1500米项目的一枚银牌。
运动员难免遇到困难与低谷,如何快速复原的能力是考验水平。“杰哥跟我分享了一些他的经验和故事。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训练上的,还有人生观念上的,”那些开解让何珊珊放下了1500米的失利。她在随后的T11级女子400米项目中以59.86秒的成绩获得了亚军,走出了心情低谷。
▲2023年10月亚残会400m T11组别,何珊珊、游俊杰获得银牌后接受采访。
和田径场上的跑步项目相比,马拉松的赛场太长了。一路上,游俊杰说了很多,自己的过去,对珊珊未来的期望。何珊珊顾不上回应,但都记在了心里。作为引跑员,游俊杰抓着引跑绳的那只手和小臂一直保持固定的姿势,一场比赛下来,整个人的手臂都麻了。
最终的结果,让一切都更加有意义。
“2023最后一天以一场 42.195公里全马完美收官!过程的煎熬、疲惫、痛苦、甚至绝望,伴随着挥之不去,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得知自己打破了T11级原3小时11分的世界纪录,我感受到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每一步的痛苦,每一次的挑战,都在这一瞬间化作了无尽的喜悦。我超越了自己的极限,战胜了疲劳和困难,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何珊珊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写道,她感谢两位引跑员一直陪伴在左右,感谢教练和团队的帮助。
游俊杰也感慨,自己不敢想象真的带着珊珊跑完了42.195公里的比赛,毕竟两个人都没有太多马拉松的经历。
▲2024年1月何珊珊参加厦门马拉松,因临近比赛决定参赛,被按成绩分在B区,最终枪声成绩3:10:32
接下来,备战巴黎残奥会成为何珊珊最重要的任务。“感知世界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要靠眼睛。只要慢慢发现自己的长处,经过反复练习,总能像花朵一样绽放。”2020年,何珊珊就曾这样感慨。三年之后,稳步朝着自己目标迈进的她更加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