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残奥会正式落幕。中国体育代表团以96金、60银、51铜的成绩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连续第五次在夏季残奥会金牌榜和奖牌榜上排名第一。残奥会中国代表团的卓越表现,为广大残疾人树立了榜样,为残奥事业添了彩,为祖国争了光。
很多人注意到,随着社会文明意识和助残爱残意识的提升,残奥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旗手张雪梅的手满是老茧”,到“汶川大地震失去右腿的女孩在残奥会夺金”;从“边静残奥会夺冠后帮对手推轮椅”,到“残奥冠军卢冬领奖台主动下蹲合影”……紧接着奥运会,残奥会也为网络社交平台贡献了诸多“热搜”。“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了最不屈的灵魂!”很多网友在观看残奥会比赛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与各类运动赛事相似,活跃在残奥会赛场上的大多是年轻人。但是,与身心健全的运动员不同,残疾人运动员承受着身体不健全带来的痛苦与不便,他们的比赛征程更加坎坷、更加艰辛。他们中,有的残疾是先天的,有的残疾是后天的,但这都意味着他们比同龄人少了些享受美好青春的从容,多了些在苦难中与命运搏击的悲壮。“面对光明,阴影就在我们身后。”这群平时远离媒体聚光灯的运动员,让人们欣赏到“扼住命运的咽喉”的生命交响曲。
很多时候,体育比赛比的不是谁更有力量,而是谁更能坚持、谁更有斗志。残奥会的比赛纪录或许没有奥运会那么耀眼夺目,也难免有人觉得残疾人运动的观赏性和竞技性有所欠缺,然而,残疾人运动员展现出的拼搏精神、昂扬激情和他们追求胜利的强大意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当盲人运动员靠听觉触觉救球,脑瘫运动员奋力推举,肢残运动员借助假肢跨越,人们又何尝不能感受到运动之美、身体之美和精神之美?
赛场上,中国残奥健儿的精彩表现,折射着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包括残疾人体育在内的体育工作,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一系列新部署,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意见》《“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出台,为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体育不仅为残疾人群体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也助力推动着社会进步,帮助残疾人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参加残奥会比赛的均为业余选手,离开激烈的赛场角逐,他们的身份可能是工人、农民、公务员和学生。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训练,在本已不方便的生活中,主动承受更大压力,为的不是收获身份和物质利益,而是一种自我实现。在提倡全民健身、发展公共体育事业的当下,残疾人运动员的姿态无疑更加纯粹,也更令人钦佩。他们用汗水与热血证明:尽管身体残疾,一样可以为国争光。
在东京残奥会上,中国女子轮椅篮球队获得亚军,取得历史最佳战绩,主教练陈琦本身就曾是一位残疾人运动员,他说:“希望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走出家门,让我们一起来打篮球吧!”正如残奥会“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所宣示的,让更多残疾人摆脱肉体与精神的桎梏,才是残奥会给予广大残疾人群体的精神力量。
如今,越来越多残疾人走出家门,感受体育魅力,体会运动的快乐。中国残联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助残工程”,持续为基层残疾人机构配备康复健身体育器材。截止到2020年6月,全国累计设立社区残疾人健身示范点10675处,43.4万户重度残疾人享受到了康复进家庭服务,培养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12.5万名,研发推广各种适合不同残疾类别残疾人使用的小型体育器材,创编普及19项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项目和方法。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的残疾人由“十二五”末的6.8%增长至17.8%,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与率明显提升。确保残疾群体能够平等享受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重要一环。
残疾人体育事业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的温度,更折射出了国家对于人权事业的深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十三五”时期,我国8500万残疾人同步迈入全面小康,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有1212.6万多困难残疾人获得生活补贴,1473.8万多重度残疾人获得护理补贴。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实现突破,残疾人权益保障更加有力,一系列兜底保障举措让残疾人群体幸福有“底气”。
展望未来,作为青年群体中不容被遗忘的组成部分,年轻的残疾人同样肩负时代的重任,一样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残疾青年奋力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发展作更大贡献,国家与社会也要关怀关心残疾人,进一步提升适残化水平,在残疾青年平等就学、就业和公共活动方面提供更多扶持,让残疾人群体真正过上有尊严、有希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