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训练场馆内,轮椅与地面的摩擦声、篮球落地声此起彼伏,运动员们弯腰控球、急转突围,双手能在驱动轮椅后的一瞬间投篮得分,这就是残特奥会的标志性项目——轮椅篮球。即将到来的8月21日,广州体育馆将举行轮椅篮球测试赛,为此,广东男子轮椅篮球队、广东女子轮椅篮球队正反复加强训练刹车、运球、对抗等基本功。
记者走访了解到,轮椅篮球的规则与普通篮球类似,比赛场地大小与规则基本一致,篮筐的高度也相同,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比赛,结合了速度、技巧、轮椅控制和团队精神等元素,最大特征就是运动员坐在专业轮椅上进行比赛。
“我们目前每日进行体能、轮椅操控、折返负重、绕桩变向等高强度训练,大家一边操控轮椅一边运球,拼抢、防守、投篮,全程就靠着一双手。刚开始训练时双手磨出血泡,也强忍着继续。”广东女子轮椅篮球队队员邱巧玲告诉记者,训练和比赛中,腰部与脚部全程都固定于专业的比赛轮椅上,对上肢和手臂力量要求高,稍有不慎便会“翻车”。每推动轮椅轮子两次,必须传球或者拍球,否则将被判为走步。
这份“人车合一”的境界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邱巧玲坦言,她在3岁时因一次车祸导致左小腿截肢。2018年因通过惠州市残联组织的残疾人运动员选拔,开始接触这项运动,6年的轮椅篮球生涯重塑了她的身心。如今,她是广东女子轮椅篮球队的队员,心理状态也从自卑慢慢变得开朗自信,手臂和上肢力量大大增强,身心都得到康复。
眼下,广东男子、女子轮椅篮球队正紧锣密鼓备战即将到来的赛事。广东省轮椅篮球助理教练黄坤洪透露,男队刚结束韩国热身赛,整体士气饱满,女队的备战状态也越发紧凑。接下来的测试赛是难得的一次适应场馆的机会,可以提前感受赛事氛围,他们将把测试赛视为实战进行预演。
【轮椅篮球知多D】
轮椅篮球始于1946年,最初为帮助二战中受伤士兵康复而设计。1960年,它首次入围首届罗马残奥会比赛项目,至今仍是残奥会上的标志性项目之一。轮椅篮球运动员主要为下肢截肢、小儿麻痹症或脊柱损伤人员,根据运动员的残疾程度,运动员医学分级后的分值为1至4.5分,每队场上运动员的医学分级数总和不得超过14分。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女子轮椅篮球队近年屡创新绩。继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实现三连冠后,在东京残奥会斩获银牌创最佳战绩,2024年巴黎残奥会再夺一枚铜牌。在这支队伍中,有9人是广东籍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