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相对论:残奥会之美在于精神,总有令你感动的瞬间

本周,东京奥运依然是世界体坛的焦点,残奥会的开幕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东京,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也在用“不放弃、不屈服、不妥协”的精神诠释着生命的倔强,讲述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运故事。

虽然,残奥会的受关注度远不及奥运会,甚至存在个别非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残奥会带给人们的精神震撼远超奥运会。没有谁的人生会一帆风顺,挫折与困难总会在不经意间打乱你原本以为惬意的生活,怎么办?残奥会会给你答案,那里无时无刻不在演奏着生命的最强音,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励志故事,他们敢于追求梦想、挑战生命。残奥会就是一本讲述励志故事的书,可以让你泛着泪光读完,然后拭去眼角的泪花迎难而上,他们让你看到的不是运动之美,而是精神之美。

彰显公平的规则

在谈残奥会的意义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关于残障分级规则。每个比赛项目中都会有一个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组合,比如女子50米自由泳S11级,代表什么意思?

了解这字母和数字组合的含义,更有助于了解残奥会,也明白其中关于公平精神的传递。世事无常,很多残疾人之所以残疾,与疾病和事故有很大关系,这样就导致每一个人致残的程度并不相同。

为了保证同一赛场运动员的公平性,必然需要对残疾程度进行细化。其中,英文字母代表运动员所参加的项目,如F级为田赛(Field)、T级为径赛(Track)等等,后面的数字则代表了残障等级。每个残奥会项目都有自己的分级,总体上分为肢体障碍、脑性麻痹、视觉障碍、脊椎神经损伤、学习障碍以及其他障碍,这些都需要通过数字来代表,双位数字中的十位数值代表运动员的残疾类别,“1”字代表视障类别,“2”字代表智障类别,“3”字代表脑瘫、大脑麻痹或后天性脑损伤类别,“4”字代表截肢及身材矮小的类别,“5”字代表脊髓损伤及部分轮椅组的类别。

双位数字中的个位数值则代表运动员于残疾类别中的级别,数字越低代表残疾情况越严重,比如视力障碍中的11级为全盲或接近全盲,而13则为符合最低视力残障标准。具体到比赛中,视力障碍11级必须要有领跑员及戴上眼罩,12级和13级则不一定需要领跑员。此外,肢体残障、学习残障等也通过数字代表细化出等级。

这样的规则等级制定非常细致,目的在于确保对每一名运动员的公平性。当然,这样的公平很难达到绝对值,目标是尽最大努力去保证公平,毕竟每一名运动员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他们之间的区分比健全人按照男、女和体重来划分要难得多,也复杂得多。

为了确保这一公平性,运动员也是有级别区分的,比如PPS(残奥会级别永久状态)、PRS(残奥会级别核查状态)和PNS(残奥会级别全新状态)。其中PPS不需要再进行分级,因为他们曾多次参加残奥会或者世锦赛,已有了准确分级。后两类运动员和首次参赛的运动员则需参加分级评定,以继续观察他们的分级是否准确。

相比于健全人,残疾人的赛事准备工作更多也更为细致,最主要的是安全性和公平性。现代奥运创始人顾拜旦曾说“奥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战斗”,而残奥会最能彰显“战斗”二字,因为运动员们都是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难才得以踏上赛场,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才是赛事的精髓,所以公平安全的竞赛环境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也是一种尊重。

诠释生命的倔强

残奥会的举办意义,着重点本身就不是极限挑战,而是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顽强不息的精神。这两样,需要健全人也需要残疾人一起努力。

对于人类文明进步来说,“平等、参与、共享、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残疾人更需要尊重、关爱和帮助,残奥会举办的意义之一就是希望通过比赛让社会进一步形成关注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风气,让人们更理解他们的生命价值,尊重和维护他们的人格和创造力,并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的那样,“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对于残疾人来说,残奥会更是一个重要的自我展示平台,是他们面对命运不公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最佳精神展示舞台。本届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共有251名运动员,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16岁,来自各行各业,有些运动员坚持体育训练已20多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超越常人的意志与生命抗争。或许,在此前的奥运会比赛中,人们已经了解到运动员们挑战极限所需要付出的汗水、泪水、血水,为他们的努力喝彩,但同样的训练,残疾人运动员需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在一次又一次与生理、心理的对抗中寻求突破,诠释着生命的倔强。

比赛中,残疾人运动员也用一次次艰难的跳跃、一次次激情的冲刺,把坚强、永不放弃这些人类的进取精神定格为一个个具体而感人的瞬间。

8月24日开赛以来,残奥会每一天都有这样的一瞬间上演,闪耀着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的精神光芒。同时,残疾人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展示出的友爱和尊重同样震撼着人们的心灵。8月28日的女子50米蝶泳S5级颁奖礼上,金牌得主、失去双臂的卢冬两旁是下肢残疾需要坐轮椅的银牌得主、西班牙选手玛尔塔和队友成姣。拍照的一瞬间,站立的卢冬突然放低姿势,做出单膝跪地的样子,为的只是与另外两名奖牌得主显得一样高。卢冬单薄的身体,迸发出了超强的力量,她“跪下”的一幕感动了无数人,也收获了无数赞誉之声。这张被称为最美合影的照片,不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吗。

像卢冬这样的例子,残奥会还有很多很多,每次浏览残奥会的新闻总会被残疾人运动员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所感动,泪水总会在流淌的边缘徘徊。我们无法想象自己残障以后的生活,假设永远不会成立,因为我们并不会真正明白他们的艰辛。没有人愿意残缺,为何残疾人运动员给予我们远比奥运会更多的感动,因为他们面对“逆风飞翔”的勇气和意志比大多数健全人还要坚定。这是残奥会给健全人最大的精神礼物。

无数的奋斗故事

残奥会之于残疾人的意义,远远超越运动本身,展现了他们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几乎每一名运动员都有一个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每个人都有一段令他们难忘的前行经历,也会有令自己都会感动的瞬间。他们为了成功付出了多少,鲜有人知道;他们“摔倒”时流过多少泪,没人知道。人们知道的,更多是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顽强拼搏品质,并深受触动。

8月28日,有视力障碍的南宁姑娘刘翠青成功卫冕了残奥会女子400米T11级冠军,她和领跑员徐冬林庆祝胜利的照片火遍全国。然而,鲜有人知道刘翠青为了这一切付出的努力,以及她所需要面对的困境。我们可以看到她灿烂的笑容,而她却看不见这个为她欢呼的世界,正如十多年前她眼中的世界一样,漆黑一片。不同的是,如今的刘翠青面对生活的态度,已和刚失明时截然不同。

因为眼疾没能及时治疗,1991年出生的刘翠青10岁时逐渐失去视力,近几年的时间就完全失明,前往特殊学校学习时年仅13岁。那个时候,刘翠青是迷茫的,她的家人也是迷茫的,不知道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直到有一天接触了体育练起了跑步,刘翠青才找到了方向。“青青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当时刚来到学校的时候,她和她的家人和许多残障人士及家人一样,对生活很悲观。现在再看青青,我真心为她高兴,这也是她多年来辛苦付出的结果,佩服她的毅力。”说到刘翠青,她的启蒙老师何成飞感慨万千。

如果刘翠青没有顶着黑暗奔跑的决心、没有排除万难坚持训练的毅力,今天的她又会是怎样的?她的付出并不比健全人田径运动员少,甚至更苦,但她都坚持了下来。笔者曾经多次采访过刘翠青,每一次采访都会被她的拼搏精神所感动,而这份拼搏扭转了她的人生方向,沿着更好的轨迹发展。

另一名令人感动的是来自埃及的乒乓球运动员易卜拉欣·哈麦德。48岁的易卜拉欣·哈麦德用嘴咬球拍用脚抛球的画面感动了无数人。因一场火车事故而失去了双臂,易卜拉欣·哈麦德曾把自己关在家里一年,一年后逐渐驱散阴霾,尝试过足球、跑步等运动,但最终他与乒乓球结缘。没有双手怎么打乒乓球,易卜拉欣·哈麦德做到了,他用超于常人的意志力战胜了身体的缺陷,享受着运动的快乐、传播着无畏的精神。就算输了比赛,易卜拉欣·哈麦德依然激动不已,俯身亲吻地面,能站到奥运赛场上,他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

残奥会的意义,不在于拿了多少金牌,破了多少纪录,赛场内外残疾人以不屈的毅力,挑战和超越生命的极限,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以自我素质的提高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获得人们的尊重,而不是同情和怜悯。同时,他们的故事也会给人以启迪,让困难中的人们找到精神支柱并以此前行。

THE END
0.焦点访谈:弘扬残奥精神展现时代成就新闻频道北京时间9日凌晨,为期11天的巴黎残奥会落下帷幕。继巴黎奥运会的出色发挥之后,中国代表团在巴黎残奥会上再创佳绩,以94金76银50铜的成绩名列奖牌榜第一,这也是自2004年雅典残奥会之后,中国代表团连续六届残奥会赢得奖牌榜第一名。20年来,中国残奥运动员奋勇拼搏,争创https://news.cctv.cn/2024/09/10/ARTIibh9CB9qBnF6LBg4AFfX240910.shtml
1.2024巴黎残奥会在本届残奥会上,你们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发扬“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以昂扬的斗志、不屈的作风和出色的表现标注了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新高度,展现了新时代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成就。你们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残奥精神,挑战极限、追求卓越,自信乐观、开放友好,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祖国和人民为你 https://www.cdpf.org.cn/ztzl/zxzt1/2024/2024blcah/blssxw/29021d890b2243cda6e4a544a2c7efa2.htm
2.2024巴黎残奥会活跃在各个赛场的中国志愿者,也是巴黎残奥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周到的服务、温暖的笑容赢得好评。留学生章心桐主要负责残奥村轮椅击剑训练馆的服务保障,“每一名运动员身上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我努力为他们做好服务。”志愿者张心迪在主媒体中心为各国记者提供汉语、英语、法语的翻译服务,“残奥会就像一个大家庭https://www.cdpf.org.cn/ztzl/zxzt1/2024/2024blcah/blgzdt/0742ace71bd845c2bcd0da606d5ca954.htm
3.残奥会之美,在于精神之美我国有8500万残障人,能够登上残奥会赛场的终究是极少数。但是,在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内,无数残疾人们用顽强不屈、永不言弃的精神标注着精彩的人生。运动的赛场上,右脚残疾的黎敏,“射”出全国残运会金牌;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轮椅女孩”杨淑亭,自主创业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创业创新的赛道上,行动不便的赵媛创建http://hn.people.com.cn/GB/n2/2021/0827/c195196-3488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