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书匠我辈的励志偶像书匠宝元的专栏

张海迪,中国残联第七届主席团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张海迪,女,汉族,1955年9月出生,山东文登人,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哲学硕士学位,德国巴伐利亚州班贝格国际艺术家之家访问学者,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艺术与人文荣誉博士,国家一级作家。 现任中国残奥委员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委会委员,康复国际主席。

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致残后在病床上艰苦自学,翻译和创作了多部作品。虽然肢体残疾,但是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人。担任中国残联主席后,她全心全意帮助残疾人康复、上学、就业、脱贫,为残疾人过上美好生活而奋斗。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

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中国残联第五、六、七届主席团主席。

童年张海迪(右为5岁10岁照片)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济南一个普通家庭。

1960年,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没有沉沦,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

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莘县,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这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2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着病痛,精益求精地进行着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先后出版了翻译作品、长篇小说和散文集等200万字。

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全称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

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

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2014年10月,张海迪在波兰华沙首次当选2016至2020年度康复国际主席,在英国爱丁堡正式履职。

2016年8月,担任里约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团长。

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18年,9月,当选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届主席团主席。12月,连任康复国际主席,任期为2020年至2024年。

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

2022年2月,张海迪作词歌曲《在美丽的冰雪里》在“共享芬芳共铸美好——2022年残健融合春节文艺晚会”上唱响。2月21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成立,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任团长。

张海迪历任山东省莘县广播事业局无线电修理工,山东省聊城市文联创作室创作员,山东省济南市文联创作室创作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一级作家,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残联主席团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代表,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委会委员。

中国残联第一届、二届、三届主席团委员,中国肢残人协会第三届、四届委员会主席,中国残联第四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残联第五届、六届、七届主席团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主任。

2016至2020年度、2020年至2024年度康复国际主席。

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

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

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宣传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的故事。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张海迪名噪中华。

1983年,中共中央批复了共青团中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宣传张海迪活动的报告》。批复对张海迪以及我国青年作了高度的评价,指出:“中央殷切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深入地向张海迪学习。要围绕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这个根本问题,学习她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习她渴求知识、刻苦自励的顽强毅力,学习她对社会尽责、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用自己的稿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孩子们读书。她还为灾区的残疾孩子捐献自己的稿酬。她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张海迪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海迪曾多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年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张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2013年,张海迪提出建立残疾人事业大数据。精准的数据是为残疾人服务的基础,要求运用信息科技成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强残疾妇女、残疾儿童等专题数据信息分析、研究和应用,加强残疾人事业科学管理和服务。已建设完成大数据指标体系,数据涉及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无障碍改造以及妇女儿童在内的各领域工作,反映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的总体水平。为贫困残疾人建档立卡,纳入帮扶对象,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支持。这一数据引起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等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2015年,在全国政协会议等会议上,张海迪提出建设康复大学的创想和建议,得到国家部委支持。2016年,“建设康复大学”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2021年,“建成康复大学”又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张海迪为健全康复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加速康复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开拓性贡献。2022年,位于青岛的康复大学5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已基本建成。康复大学的建成,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生动实践。

张海迪担任北京2022冬奥会组委会党组副书记和执行主席,为申办、备战和办好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贡献力量。张海迪为冬残奥会开幕式创作了歌曲《冬奥之花多美丽》,闭幕式歌曲《世界有你就温暖》,并为冬残奥开幕式创意了《冬残奥圆舞曲》,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冬残奥带来的欢乐和鼓舞。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前,张海迪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视点》栏目英文专访,海内外触达观众5亿人次。

张海迪担任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61枚奖牌,其中18枚金牌,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名,残疾人体育事业创造了新奇迹,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张海迪获得了美国奥委会和残奥委会赠予的荣誉奖杯。

2020年,张海迪提出为残疾妇女创建“美丽工坊”品牌,推进残疾人妇女就业,通过技能促进机会平等、赋能残疾妇女和女童、提升残疾妇女经济地位,加强了对残疾妇女增能赋权概念的宣传推广。中国残联、全国妇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已共同印发《“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增收项目实施方案》,建立100家“美丽工坊”,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开发就业岗位、辐射带动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措施,帮助10000名残疾妇女在手工制作领域实现就业增收。“美丽工坊”品牌将作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推动残疾人国际事务合作交流。

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张海迪说:“即使是颗流星,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张海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在农村时,曾无偿为群众治病一万多人次。张海迪把为社会、为人民做事,当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芒。

张海迪要求残疾人工作者要做高尚的、擎着火把为残疾人照亮生活道路的人。她始终严守规范,廉洁自律;她强调党的高级干部首先要做到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在物质利益面前,在任何以权谋私的诱惑面前低下高贵的头;党的高级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有风骨、有气节,不向任何不该做的事妥协,真正做到清正廉洁,只有这样,在群众中说话才有力量、有分量,才能带领同志们一起奋斗,要做一个永远让党和人民放心的人。

1.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

2.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3.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4.即使是颗流星,也要把光留在人间。

5.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

6.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

7.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

8.在困境里,要树立信心,相信一切都会过去,学会自我鼓励,以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

9.天才都是在痛苦中诞生的。

10.今天我们的生活依然需要澎湃的激情,一个人有了激情才会热爱生活,才有生活的动力。

11.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话,作为一个健康的人的话,我想我会活得比今天更好。

12.如果我能站起来的话,我想我试试跳舞,虽然我没跳过舞,但是我一直没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灵魂的舞蹈也许比现实的舞蹈更美丽。

13.作为女性,应该宠辱不惊,或者说荣辱不惊,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14.当你突然面对那么多的闪光灯、掌声,调整自己最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心要始终像一泓碧水,那么蓝,那么深。

15.我感谢生活给了我一支能说话的笔,它让我去倾诉,我在写作中放飞了心灵。

16.只要心还在跳,就要努力学习。

17.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1991年1月,张海迪被诊断出患了基底细胞癌,王佐良陪着张海迪赴上海中山医院做无麻醉手术。

1998年上半年,张海迪和王佐良合作,共同翻译了美国当代作品《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这本书获得了第四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

张海迪对自己的婚姻生活相当满意,她说:“要是能打分的话,我的婚姻生活至少应该是八、九十分。”

1981年,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

1982年,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2年,获聊城地区“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83年,山东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0年,山东团省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1年,中国残联授予“自强模范”称号;

1992年,济南市政府记大功一次;

1992年,中国作协庄重文学奖;

1993年,全国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并再次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4年,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1995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模范党员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1998年,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8年,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和个人特别奖;

1999年,全国第三届优秀妇女读物奖;

1999年,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

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1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力的世纪女性”;

2002年10月,长篇小说《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了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

2002年12月,《绝顶》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

2003年10月,《绝顶》获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

200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9年,获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2年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向张海迪颁发“亚太残疾人权利领袖奖”,以表彰她对“亚太残疾人十年”活动所作出的贡献人物;

2018年12月,连任康复国际主席,任期为2020年至2024年;

2019年1月,被评为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闻人物;

2022年,张海迪接受美国奥委会和残奥委会主席苏珊·利昂斯赠予的荣誉奖杯。

“张海迪精神”被定义为:百折不挠、乐观向上,渴求知识、刻苦自励,对社会尽责、为人民服务。

“张海迪精神”内涵: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渴求知识、刻苦自励的顽强毅力。张海迪高位截瘫,而她在病床上自学,后来张海迪还刻苦自学英语、德语和日语,翻译出版了英美小说;对社会尽责、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

“张海迪精神”价值:张海迪精神是改革开放之初,指引一代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的“雾海里的航标灯”,为一度迷茫的人们指明了为人民服务的前进方向。“张海迪精神”,至今仍然是指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南,我们仍然需要发扬张海迪精神。

——发扬“张海迪精神”,就要有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遇到坎坷,问题在于如何对待。是百折不挠,乐观向上,还是一蹶不振,悲观厌世?精神状态不同,效果很不一样。张海迪从5岁起就遇上了命运的挑战,长期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而且在升学、就业、前途等问题上都遇到了重重困难。但她昂首挺胸地生活,以“即使跌倒了一百次,我也要一百零一次的站起来”的毅力和“死,我也要在大笑中死去”的乐观主义态度,终于为自己开创了新生活的大道,使一个需要依赖别人照料生存的人,变成一个为他人幸福献身的人。人是要有革命精神的。我们只要像张海迪那样,以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对待各种实际问题,就一定能生活得朝气蓬勃,生活得很有意义。

——发扬“张海迪精神”,就要有渴求知识、刻苦自励的顽强毅力。搞“四化”建设,没有文化科学知识,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张海迪深深地懂得这一点。她虽然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但发愤自学,成了一位有专业知识的文化人,用所学得的知识,服务国家服务群众,做出了许多健康人难以做出的成绩。我们要像张海迪这样,深切认识文化知识同国家建设、社会进步的关系,尊重知识,酷爱知识,追求知识,切实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发扬“张海迪精神”,就要有对社会尽责、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马克思曾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张海迪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出类拔萃。她为群众治病一万多人次,以自己的疼痛为代价,减轻病人的痛苦,维护别人的健康,延续他人的生命。这种对社会尽责、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正是共产主义战士所具有的高贵品质。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身体有强弱,但是只要像张海迪那样,时刻想到为人民多做贡献,就一定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创造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业绩来。

张海迪,人们将她的人生称为一个“奇迹”。

她5岁时高位截瘫,在之后的人生中又接连患上了十几种癌症,可她却用坚强和不屈和命运斗争到了现在。张海迪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她却因为坐轮椅跷二郎腿的姿势受到质疑,那么事实真相到底如何?

张海迪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天性活泼好动。

小时候的张海迪喜欢在小巷子里奔跑,在院子里和朋友们玩耍打闹,大人们见到了总要说她像只小鹿一样。

然而在未来的某一天回过头来看,这样肆意的童年好似命运不怀好意的赠礼一般,所以才会收回得那样突然。五岁时的一天,小张海迪正在和玩伴们跳皮筋,却忽然双腿无力,一下子摔倒在地,一旁的家长看到后急忙将她送往医院。

在此之前,小张海迪几乎从来没有进过医院,她的身体一直很健康,基本没有生过什么病,却不想到这一次进医院,面对的就是惊涛骇浪。

经医生诊断,张海迪患有脊髓血管瘤,并且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难以治愈。

但是难治还是要治,没有人想看着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逝去。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张海迪接受了3次大型手术,摘去了6块脊椎板,这才保住了性命。

然而命虽然保住了,但是张海迪却因此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丧失了知觉,张海迪尚未真正起航的人生,注定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了。

这样的结果让张海迪的父母陷入绝望,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女儿,然而,张海迪的坚强和乐观让他们出乎意料。

“妈妈,你忘记你给我讲过海伦·凯勒的故事了吗?我会像她一样勇敢的。”小张海迪如是说道。

在之后的几年里,张海迪被困在她的小小的房间里,但是她不曾自暴自弃,她学习拼音、算数,然后学习识字、写作,妹妹就是她的小老师。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张海迪非但没有成为一个“废人”,反而通过自学,能在中学试卷上取得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

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乡到莘县,在这里生活条件更加艰苦,但是广阔的天地却让张海迪自由的灵魂得到了解放。

在小村庄里,张海迪毛遂自荐去教小孩子们读书写字,那些纯真灵动的生命让她的精神世界更加生机勃勃。

在教学之外,张海迪还担任着“乡村医生”一职。

她所来到的农村十分偏僻落后,村里人生了病只能用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土方子来治病,往往没有什么效果,甚至越治越严重。

在莘县的那些年,张海迪为近万人针灸治病,赢得了十里八乡的夸赞,而她的事迹,也慢慢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对张海迪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张海迪”的名字随即传遍了全国上下。

1983年,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的荣誉称号,邓小平为其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之后的张海迪奋斗在文学创作,完成了《轮椅上的梦》、《绝顶》、《生命的追问》等多篇作品,写作、翻译作品字数累计达到200万字。

之后的张海迪还致力于为残疾人发声,她将自己的稿费用于助力落后地区残疾孩子的成长,她担任全国残联主席,走访各地,将残疾人的需求传递到国家。

之后的张海迪成为了一种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她的乐观向上、励志学习、贡献社会的品质勉励了千万国人奋发图强。

在脊髓血管瘤导致全身截瘫之后,张海迪又曾陆续患上鼻咽癌、基底细胞癌等十几种癌症,医生一次又一次给她开具病危通知书,然而死神最终没有带走这位顽强的巾帼英雄。

张海迪从不曾因病痛而忧心忡忡,她经历过太多了,她早已能够从容面对人生中的所有磨难。

大众将张海迪的一生称之为一个“奇迹”,然而也有人质疑她的所有伤病其实只是一个“谎言”。

尤其是张海迪坐在轮椅上跷起二郎腿的姿势更让人议论不休。面对舆论的甚嚣尘上,张海迪只能揭开自己的伤疤,直面质疑。

2011年,张海迪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文,指出自己之所以一直是跷二郎腿的姿势,是因为严重的脊柱侧弯,导致她无法双腿垂直地坐,那样她的身体会控制不住地前倾。

张海迪说:“让残疾者忘却自己的痛苦,这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她或许怎么也没想到,一个简单的姿势竟然会为自己招致如此非议。

如果真的如部分网友所质疑的那样,张海迪的瘫痪只是一个谎言,那么她想来也不会在公众面前犯一个如此明显的“错误”,况且六十年的伪装,未必也太过辛苦。

张海迪的一生充满不幸,却又在她的坚强和奋斗中呈现了生命顽强的力量,如今的她依然奔走于关爱残疾人事业,愿她的人生遇见更多幸运。

THE END
0.他们值得关注和掌声!看中国残奥运动员有多励志#可敬的中国人#【他们值得关注和掌声!看#中国残奥运动员有多励志#】东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明日出征#,从2000年开始,中国已连续4届位居残奥会金牌榜榜首。命运不公,残奥健儿们从不服输,用拼搏告诉我们“没什么不可能”。自强不息、超越自己,为每一位残奥健儿喝彩!加油,等你们平安归来!@人民日报 ​https://news.sina.cn/kx/2021-08-18/detail-ikqcfncc3522520.d.html
1.五位巴黎残奥会冠军走进北大励志故事激发青年斗志最近结束的巴黎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以94枚金牌、76枚银牌和50枚铜牌,总计220枚奖牌的辉煌战绩,连续第六次占据残奥会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中国残奥健儿们凭借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表现,不仅证明了自己作为运动员的卓越能力,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残疾人积极向上、为国争光的精神风貌。 https://3g.china.com/act/news/10000169/20240921/47253175.html
2.蒋裕燕一人包揽7枚金牌!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残奥会蒋裕燕励志00:00/00:00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快来抢首评 发布 蒋裕燕一人包揽7枚金牌!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残奥会 蒋裕燕 励志拳击那点事 +订阅 发布于:江西省 2025.03.22 00:00 +1 首赞 收藏 蒋裕燕一人包揽7枚金牌!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残奥会 蒋裕燕 励志 推荐视频 已经到底了 热门视频 已经到底了 http://mt.sohu.com/a/874321768_100114195
3.2016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十大新闻人物评选2016年度中国残疾人十大新闻人物网络投票启动 由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促进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主办的“2016年度中国残疾人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网络投票阶段将于2月21日8时正式启动,持续15天,于3月7日截止。 轮椅上的谏言先锋——全国人大代表孙建博 http://www.china.com.cn/guoqing/zhuanti/node_7245179.htm
4.残奥会冠军的励志故事残奥会励志作文素材分享每一位残奥会冠军背后都有一段十分励志的故事,如被誉为泳池蛟龙的残奥会“十冠王”许庆和里约残奥会狂揽五金的中国黄文攀等。下面是残奥会冠军的励志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1、残奥会“十冠王”许庆,泳池里的蛟龙。来自河南的许庆1992.9.26出生,因为6岁时遭遇车祸失去了双臂,然而飞来横祸也浇不灭许庆对生活的https://m.18183.com/wp/ksxx/3831913.html
5.巴黎残奥会射箭赛场传喜讯西安选手吴春艳射落“中国军团第50金北京时间昨天凌晨,在巴黎残奥会射箭女子个人反曲弓公开级决赛中,代表中国队出战的西安选手吴春艳以大比分7∶1战胜队友毋洋夺得金牌。值得一提的是,这枚来之不易的金牌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届残奥会获得的第50枚金牌。 古城“神箭手”的故事足够励志 每一位残奥会冠军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励志故事,吴春艳也不例外。http://m.cnwest.com/sxxw/a/2024/09/05/22768565.html
6.纪录夺冠瞬间,郭玲玲夺举重冠军,东京残奥会最感人励志故事全记录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郭玲玲夺举重冠军,中国女将破纪录夺冠瞬间,郭玲玲夺举重冠军,东京残奥会最感人励志故事全记录都以高品质标准来追求客户的满意度。拨打我们的郭玲玲夺举重冠军,中国女将破纪录夺冠瞬间,郭玲玲夺举重冠军,东京残奥会最感人励志故事全记录电话热线122,您将得到热情专业的团队的全方位支持。我们将竭诚http://m.rqttl.cn/blog/20250619-9505532.html
7.残奥会运动员吴晶来院作个人励志事迹报告2017年6月22日下午,奥林匹克纪念日的前日,残奥会运动员吴晶在仙林校区为我院师生举行了一场个人事迹分享会,院党委书记陈国祥出席此次活动。 吴晶是旅居瑞典江苏籍盲人长笛演奏员,曾代表中国国家队参加瑞典残奥会,残疾人亚运会,多次参加全国残运会,共获得短跑金牌14枚。她是世界首位使用可视化科技成果参与专业交响乐团https://www.nsi.edu.cn/45/4d/c12a17741/page.psp
8.巴黎残奥会射箭赛场传喜讯西安骄傲!吴春艳射落“中国军团第50金北京时间2024年9月4日凌晨,在巴黎残奥会射箭女子个人反曲弓公开级决赛中,代表中国队出战的西安籍选手吴春艳以大比分7:1力克队友毋洋夺得金牌,这枚来之不易的金牌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届残奥会获得的第50枚金牌,也是陕西选手获得的首枚金牌,获得银牌的毋洋同样是由陕西省残疾人射箭队输送到国家队的优秀选手。 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4-09/04/content_6965780.htm
9.奥运冠军励志故事8月21日,她接到捐款后,激动地说:“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善良。” 残臂少女意志坚 来自波兰的残臂少女纳塔莉亚?帕蒂卡已经创造了历史:她是首个同时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乒乓球选手。带着一只发育不完全的右臂降生,从未向命运发出过抱怨的帕蒂卡反而有了更多奋进的理由。没有右手,帕蒂卡便用右臂肘下残存的https://www.51test.net/show/7483797.html
10.关注残奥会残疾人励志题材电影巡视关注残奥会 残疾人励志题材电影巡视 2008年北京第13届残奥会于9月6日在“鸟巢”体育馆盛大开幕,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运动员、2500多名教练员及官员、4000多名媒体人员参加本次盛会。残疾人尽管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但是他们的自立自强、他们与命运不屈拼搏的勇气和毅力,或许正是我们许多健全人所非常需要https://g.pconline.com.cn/x/141/1415844.html
11.残奥会王芳勇夺金牌的励志故事残奥会王芳是中国残疾人田径队的杰出代表,她在2020年东京残奥会上以绝对优势夺得女子100米T36级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王芳自幼因脑瘫导致肢体残疾,但她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科学的训练,逐渐在体育领域崭露头角。残奥会王芳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展现了残疾人运动员超越极限的精神。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勇敢面对http://m.ggflm.cn/article/20250623-5716893.shtml
12.中国羽毛球残奥会小将苏子墨摘的金牌,为国争光,身残志坚!他在残奥会上成绩斐然,2021年东京残奥会,他摘得男子WH1级单打金牌和WH1-WH2级双打金牌。2024年巴黎残奥会,屈子墨再度发力,9月2日,他搭档麦建朋以2-0击败韩国组合,获得男子双打WH1-WH2金牌;次日,他又在男子单打WH1级金牌赛上,以2-0战胜韩国选手崔正满,成功卫冕。 在2024年巴黎残奥会上,中国残疾人羽毛球队共斩获9金2银1 https://m.dewu.com/note/trend/details?id=329551260
13.渝中区开展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残奥会冠军廖克力分享励志人生故事5月12日,渝中区举行第32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活动现场,主办方为残疾人送去了政策咨询、就业招聘、义诊及康复咨询等大礼包。 “回想起参加东京残奥会比赛,现在心里还很激动。”活动现场,东京残奥会冠军廖克力与大家面对面分享了个人经历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942&newsId=4879617
14.残奥会冠军能赚多少钱?铜牌银牌奥运会奥运冠军2021年,东京残奥会闭幕前夕,由港星吴君如监制并主演的励志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在中国内地上映,收获广泛好评。影片取材自中国香港代表团的残奥传奇苏桦伟的真人真事。 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1996年苏桦伟拿下残奥会金牌的第一时间,记者蜂拥而至采访吴君如饰演的苏妈妈,问她有没有什么想对社会大众说的话。苏妈妈犹豫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097PVU05299B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