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争夺2036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的全球舞台上,一幕耐人寻味的场景正在上演。随着2028年洛杉矶和2032年布里斯班的归属尘埃落定,超过12个国家将目光投向了四年一度的体育盛事。
然而,在诸多渴望赢得这张“全球通行证”的竞争者中,有两个亚洲大国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体育强国中国,去年在巴黎奥运会金牌数与美国并列第一,取得了海外最佳战绩后,却并未出现在2036年奥运的申办名单中。
与此同时,中国的邻国印度,尽管在同一届赛事中仅收获数枚银铜牌,其最高领导层却高调宣示,争办奥运是“14亿人民的共同梦想”。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强烈反差,并非偶然。它恰恰揭示了奥运会在21世纪对于不同国家而言,其价值与意义正在发生深刻的分化。
印度:一个大国的圆梦赌局
谈到印度申办2036年奥运会,其决心之坚决令人侧目。印度总理莫迪公开呼吁,将申奥视为“14亿人民多年来的共同梦想”,并号召各方全力协助。印度奥委会主席乌莎也曾表态,争取主办权是必须完成的目标。
去年10月初,印度已正式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申办意向书,候选城市则锁定艾哈迈达巴德。这份高调的雄心背后,是印度作为一个崛起中大国,迫切希望在全球舞台上证明自身的综合实力。
他们渴望通过奥运,凝聚民族自豪感,并以此改善国际形象。对印度而言,奥运不仅是体育竞技,更是一场旨在重塑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地位的关键“豪赌”。
然而,雄心与现实之间存在不小的落差。印度代表团在去年的巴黎奥运会上,派出超过百人,最终未能斩获一枚金牌,仅获得数枚银铜牌。这份成绩,让外界对其能否支撑起一场世界级盛事有所疑问。
此前,印度曾多次提出申办意愿,例如1996年、2004年和2007年,但最终都以撤回告终。外界对印度在基础设施、城市管理乃至公共卫生方面的担忧始终存在。早前某WTT赛事期间出现的“鸟屎事件”,也让国际社会对其赛事组织能力打上问号。
卡塔尔:精明资本的棋局
与印度截然不同的是,以卡塔尔为代表的一些新兴国家,在申办奥运上展现出的是一种更加冷静、务实的商业和国家战略考量。卡塔尔的多哈作为潜在的申办城市,无疑是2036年奥运会一个极具竞争力的选手。
卡塔尔在2022年成功举办了足球世界杯,其在赛事组织、场馆建设以及资金投入上的强大执行力有目共睹。这份成功的经验,让他们在国际大型赛事的舞台上具备了强大的说服力。
对于卡塔尔这样的能源富国而言,申办奥运并非单纯追求体育梦想,而是一项旨在实现经济多元化、将国家品牌从“能源巨头”向“全球文化体育枢纽”转型的战略投资。这是一笔精明的商业而非情感投资。
这种“精明”的申办策略,恰好与国际奥委会目前寻求将赛事带到“新市场”和“新地区”以扩大奥运品牌影响力的趋势不谋而合。相比之下,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虽然屡败屡战,已经有五到六次申办失败的记录。
伊斯坦布尔的坚持,同样反映了其对提升国际形象的渴望,但对国际奥委会而言,其申办或许不如卡塔尔那般具备“新鲜感”和战略价值。
中国:实力之后的选择
在各国摩拳擦掌、甚至不惜一掷千金争夺2036年奥运会主办权的时候,中国却选择了一种“旁观”的姿态。这并非示弱,而是一种实力积淀后的战略成熟。
中国已成功举办过夏季奥运会(2008年北京)和冬季奥运会(2022年北京)。前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曾高度评价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无与伦比”。
可以说,中国早已越过了需要通过主办大型国际赛事来证明自身国力、寻求国际认可的阶段。当下的中国,将国家战略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务实的内部发展上。
这包括加强全民体育基础设施的长期建设,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以及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中国的体育实力也已稳居世界前列。
去年的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以40金、27银、24铜(共91枚奖牌)的成绩,金牌数与美国并列第一,创造了海外最佳战绩。这份实实在在的成绩,让中国完全无需再通过“请客吃饭”的方式来“镀金”。
中国如今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其选择本身就定义了一种新的“大国体育心态”。这反映出,当一个国家拥有足够自信时,便能更从容地规划发展路径。
笔者以为
2036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之争,清晰地折射出全球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看待奥运这一全球盛事时所抱持的不同战略需求与心态。对印度而言,这无疑是一张急需的“身份名片”,承载着证明国家崛起的历史重任。
对卡塔尔等中东国家而言,它是一项精准的“未来投资”,旨在推动国家转型,实现更长远的经济目标。而对于已完成“自我证明”的中国,举办奥运会已然成为一项非必要的“锦上添花”。
2036年奥运会的最终归属,不仅将决定一座城市的命运,更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当前战略需求和全球定位的标尺。这场竞赛,远不止体育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