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沉浸式产业的曝光度不断提高,人类似乎在短短几年间便进入了一个“万物沉浸”的时代。作为沉浸式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设计,是人类进入体验时代的产物,其核心价值为“场景性价值”。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类型、设计方法,更是一种叙事哲学,对其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有别于信息时代之前的其他设计类型。
游戏《第二人生》场景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设计种类繁多、难以尽数,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科技的发展,将其应用于新兴产业或与旧有业态结合而生成的新产品一直不断涌现。由于不同研究机构所秉持的分类标准有异,也导致了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设计类型的划分并无统一标准。
2018年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消失边界的展览,打造了一种沉浸式的建筑环境
目前来看,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设计皆涉及12个产业,市场中最常见的品类包括展览、演出、游戏、餐厅以及创意体验(主要指在以上4类之外不太好归类的作品)。同时其应用场景广泛,大有“万物沉浸”之势,在文旅、展陈、教育、环保、艺术治疗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设计作品《呼应灯森林》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设计的核心价值是“场景性价值”,也就是说其最重要的价值并不囿于作品的科技有多炫酷、灯光多华丽、音效多立体,这些都只是其“相”,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最主要标准在于它能否动人、能否穿越表相直抵人心,让体验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感动、被代入作品想要传达的主题和创作者想要讲述的故事之中,以达成“内外兼具”的整体性统一。
而且,虽然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设计是以数字媒体为主要背景和手段,但并不意味着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会排斥非计算机类型的技术和手段。为了激发心流、实现沉浸,此类设计通常会“无所不用其极”,目标都指向一个方向——实现“场景性价值”,以此来营造一种润物无声却又极富侵袭性的气氛。
沉浸式影院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设计应用广泛,不仅被用于一般性艺术活动中,而且常常介入一些如博览会、奥运会等的大型事件中,成为彰显主办国和主办方科技实力、传达人文理念、展现自我形象的有力手段。1939年,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设计就被应用于“未来世界”展馆的设计之中。
“未来世界”展馆最终被设计成一个直径为60米的圆球,黑暗中环坐在活动座椅上的观众被传送带引领从1960年“未来世界”的半空中俯视未来城市、公路、交通系统。这样新颖的沉浸式观展方式让“未来世界”展馆成为那届世博会极受关注的热点。
在新南威尔士大学交互式电影研究中心,参与者体验并深入了解最先进的沉浸式可视化应用和技术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同样展现了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设计的无穷魅力。如果说被誉为中国馆“镇馆之宝”的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因其属于单件作品而带给人的沉浸感较弱的话,那么国家电网馆主项目“魔盒”所营建的“六面影像、悬浮体验”720度幻象空间,则让前来参观的体验者产生了深层的身心包裹感。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新能源展厅设计
“魔盒”内径长宽为14.9米,高13.9米,六面墙共由112块总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LED屏组成。在持续4分50秒的沉浸式视听体验中,整个“魔盒”仿佛在旋转,置身其间的体验者可以获得一种冲浪般的快感。
“魔盒”的体验虽然属于裸眼沉浸,但实际上其沉浸原理仍然来自CAVE(Cave Automatic Virtual Environment,洞穴式自动虚拟环境)。该虚拟演示环境至少由3面投影墙组成,借助三维跟踪器,置身此深度沉浸系统中的体验者不仅可亲密接触虚拟三维物体,还可以透过立体眼镜看到其他人。在当前的实际应用中,无论是需要借助可穿戴设备而实现的XR(扩展现实)沉浸式还是裸眼沉浸式,要想对体验者的身心实现最大程度的包裹,体验现场往往需要打造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环形(当然不一定是曲线,也可以是直线)空间。
艾伦·帕金森设计的沉浸式建筑迷宫
随着相关技术的提升、相关人才的涌现、产业以及市场的成熟,未来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设计的竞争必将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相关设计更细化、更富创意,打造“高技术+高情感”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设计产品,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中一条可行之路就是到传统文化中寻找、汲取养料,并借助高新科技进行再创造,以一种鲜活的方式传承历史文化。
今天,人类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设计来创造“活历史”。“'活历史’是今日还发生着功能的传统,有别于前人在昔日的创造,而现在已失去了功能的'遗俗’。”
专为大规模、高分辨率的媒体环境而创作的旋涡(TURBULENCE)系列沉浸式体验作品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的相关从业者一直在不懈地探索、打造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设计作品,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东方意境美学与高新科技进行有机结合。
《清明上河图》(大型电子多媒体版)
2022年冬奥北京会开幕式现场,鸟巢中央由4万多块LED模块组成的超大8K地面屏幕和其上方竖立的一块8KLED屏幕共同构成了一个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设计舞台。同时,结合动作捕捉、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裸眼3D等多种技术,完美表现了雪花、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主题。这些技术让全世界观众即使不能亲临现场,也能沉浸其中,感受到中国人特有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