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亮相,再次震惊全世界。据了解,开幕式参演群体中95%是青少年,这也传达出“一起向未来”的清晰理念。下面,让我们一同探访参与开幕式各个环节的教育系统群体,看看他们在完美展示的背后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吧!
这个吹小号的小男孩是他
在国旗传递的同时,一名小男孩站在旗杆下,用小号吹响了嘹亮深情的《我和我的祖国》。
据悉,这名小号手经过了整个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层层选拔。“在选拔小演员时,总导演首先要求专业水平过硬,然后希望年龄尽可能小一些。”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主任张荪说,“小朋友的天真、他认真努力地表达、他眼睛里透露出来的状态,都是成年人的世界里很难具备的。”
以北京市为例,“前期阶段,我们联系了市教委,了解哪些学校有吹奏乐或管乐的队伍建设,通过设定一些曲目,考察孩子们在情感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呈现。”包括张荪在内的主创团队实地走访了许多学校,远郊的孩子则可以录制视频参加选拔,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院校的老师也从更加专业的层面进行了整体性推荐。综合各种考量,3位小演奏家最终从上百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我们也想过,小演员的年龄能不能再小一点,或者干脆到幼儿园里找?”选拔过程中,张荪也学习了很多,“后来,音乐老师告诉我们,小朋友存在换牙的问题,他们必须等到恒牙都长出来,才能进行吹奏,如果缺一颗牙,音准就把握不了。”
“对孩子们来说,竞争真的是个很残酷的过程,连大人们看了都觉得于心不忍。”分场导演陶雯婷说。开幕式当晚,朱德恩小朋友登上舞台。小号声响起的瞬间,全世界观众的目光都落在这个稚嫩可爱的孩子身上,但在镜头之外,另外两名一路走来的小演奏家注定要留下一些遗憾。
包括陶雯婷在内的所有主创,都希望一次竞争不要给这两个孩子带来太多困恼,或是因此损伤了自信心。他们同样非常优秀:9岁的刘浩然同学就读于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学习吹小号只有一年多的时间,表现已经相当出色;13岁的梁桐同学从三年级起开始跟随著名小号演奏家朱光教授学习,曾在多个国际比赛中获奖,去年以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我和我的祖国》吹奏部分的时长为1分多钟,专业难度不算很高,但它要求的感情深度,孩子们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为此,日常生活中,刘浩然的妈妈郝冬媛、梁桐的爸爸梁彦秋想了许多办法。“孩子从出生后,我就没有离开过他。”郝冬媛会让孩子试着把宏大的“祖国”理解成妈妈,去不断接近“一刻也不能分割”描述的赤子深情;梁彦秋给孩子讲了很多关于祖国、关于成长的故事。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娜木拉教授的一段话让他印象深刻,“她告诉孩子们,学习就是为了祖国,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安安静静的教室来学习?”演奏时,梁彦秋会让孩子努力“带着感恩的心情”。
作为家长,郝冬媛和梁彦秋都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心理疏导。“我们希望孩子有一颗平常心,能参加这次活动、能得到人生的收获是最重要的。”郝冬媛说。好在,刘浩然小朋友一直是个懂事而性格平和的孩子。比他大几岁的梁桐,有时候更加敏感。几次排练上场时,他发现没有给自己绑上号旗,便猜测自己可能不是第一人选,有些沮丧。“中国这么多人,吹小号比你好的也有,能参与这次活动,我们就为你感到骄傲。结果顺其自然,过程是最大的锻炼。”梁彦秋对梁桐说。他还鼓励孩子拿出大哥哥的担当来,“很多小朋友都比你小,你要做个表率,帮助老师保持好现场的纪律。”
虽然没有登台,但为了确保开幕式的万无一失,2月4日当天,两个孩子依然起了大早,准时来到鸟巢做各种准备。“大型活动要考虑很多因素,没有入选,不代表孩子们不优秀。我相信,他们将来都能成为了不起的演奏家。”陶雯婷期待,能有更多人给予这两位幕后小英雄鼓励。
运动员入场式引导员
笑露八颗齿 举牌160度
开幕式前夕,首都师范大学“运动员入场式引导员”训练场地上出现了15位靓丽女孩“举牌训练”的场景:她们一遍又一遍地打着节拍,互相帮助彼此纠正动作和表情。从去年10月2日训练至今,已过去四个月。她们的动作早已从零基础变得日渐标准。
首都师范大学负责老师表示,无论是站姿、微笑、行进还是托举,每个小细节都需要千百次的磨练。“除了上学时间,所有的节假日都需要每天超过5、6个小时的集体训练,有时训练时长甚至达到10小时,每个动作都反复训练超千次。经过初步计算,同学们从开始训练至今,已经进行了近300小时的专业训练。
“比如走路,就不那么简单。”首都师范大学学生王雪菲透露,正式上场时,需要引导员们脚踩5至7公分的高跟鞋举牌行进。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导演组对她们的训练经常是穿着高跟鞋练站姿。“不仅如此,站姿训练也要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挺拔起来”。冬奥会开幕式引导员、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张曦丹身高1.76米,此前几乎从来没有穿过高跟鞋,为此,她特意买了2双7公分的高跟鞋专门用于日常反复训练。
同时,“标准微笑”对于她们来讲也并不简单。为能够做出标准的微笑、露出八颗牙齿,引导员们在初期训练中还采用过“咬筷子”的训练的方法。“我们大概咬了两个星期的筷子,现在只要笑,不自觉地就露8颗牙齿。”张曦丹说。
受疫情影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需要引导员们戴口罩进行引领。“这也要求我们在保持微笑的同时,更要注重用眼神传递情感,尽量少眨眼。”王雪菲介绍,以前在宿舍对着镜子化妆,现在对着镜子多半都是练习不眨眼、少眨眼。“我们经常练着练着,就会生理性地流出眼泪。”
作为引导员,举牌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举牌让我们练到胳膊麻木。”王雪菲介绍,引导员们的举牌高度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好的,从平举到向上160度举牌,她们练习了上千次。“整小时的将引导牌高举过头顶,双臂麻得失去知觉。”
张曦丹说,团队中有不少来自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院校的专业学舞蹈、表演的同学们,也有来自综合类院校不同专业的同学,每一个都是学校中的佼佼者。但是由于竞争激烈,每天都有被“刷”下去的同学。10月2日她们首次进行训练时,有来自全市十多所学校的同学共300人左右,到10月4日再次训练时,一同训练的同学仅剩下123人,陆续有同学在选拔中被要求“回家”。“从学校发出的大巴车上的同学也从49人最终变成了15人。我很担心下一次我就没有机会再坐上这一班大巴了。”张曦丹说,她非常明白这次活动的意义,谁都不想被筛选掉,大家都会尽最大努力留下来。
“每次训练,导演组每次都会对我们的训练全过程进行录像,随后对每个人的每个动作、状态进行点评。”张曦丹介绍,虽不是科班出身,但每次训练她都拼尽全力。“刚开始,导演组提醒我在训练时有点塌腰,我就特别沮丧,马上买了全身镜,并在网上找各种纠正办法。反复训练,每天要加练超过1小时。终于经过一个星期的训练,改掉了塌腰的毛病。”
张曦丹还透露,现在,自己在取快递的路上,经常会不自觉地走在马路中间,抬头挺胸,保持标准微笑迈步走,心里不时还会默数拍子。
“回想起四个月的训练,这将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我只想说:生逢其时,才得以用我之青春承国之重任,我们都愿意为北京冬奥会添一抹青春华彩!”王雪菲说。
暖场表演学生
鸟巢内巧找“坐标” 精准走位
开幕式上30分钟的 “中国式行进广场舞”的表演也成为亮点之一,来自首都数十所大中小学的学生们的精彩演绎让全世界感到了青春的阳光和靓丽。
“汇文一小的31名参与暖场表演的同学需要从头跳到尾,每一个走位都不能错。”汇文一小带队老师李晓琳说,这对同学们来说是个很大挑战。开幕式场馆“鸟巢”面积很大且孩子们表演曲目较多,有的还需要现场跳绳。如何精准走位?李晓琳提到,大家都摸到了技巧,那就是找“坐标”,“鸟巢”中观众的座位号、场馆的入场口、场馆内的柱子、灯箱、音响等都成为了帮助同学们“卡位”的标志物。
北京二中来自初一至高三的38位同学也参与到冬奥会暖场节目中来。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与其他中小学的同学配合完成多个造型变换。“其中一个由二中和50中同学共同完成的菱形造型难度很大,不仅要摆出造型,还要在这造型下不断变换动作、走位。”北京二中带队老师饶伊伊介绍,这个菱形的造型在成型之前就几经修改,成型之后同学们更是训练了上百次。
暖场节目要点燃全场观众的热情,还需同学们边唱边跳。 “暖场节目涉及的歌曲众多,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一起向未来》等,也有民族歌曲,还有法文、俄文等歌曲。”饶伊伊介绍,老师们在对孩子们训练时会在前面唱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在训练中伴随音乐,自然而然记住歌词。汇文一小张安凯同学在记词方面也有自己的诀窍,他会利用课间和休息时间随时随地背歌词。同时,他还会在爸爸送他上学的路上,通过车载音响学习外文歌。“反复听很多遍就会了!”张安凯说。
各校自选服装
学生亲手为表演服贴装饰
北京冬奥会暖场表演的学生服装都由各学校自行设计,每一套服装都代表学校的特色和内涵。以北京二中的同学们的表演服装为例,在颜色上选择了克莱因蓝上衣配白色背带裤。“克莱因蓝的颜色靓丽,能彰显出孩子们青春靓丽的风采,而且蓝白的组合与冰雪的感觉非常协调。”饶伊伊介绍,衣服做出来之后,学校发现在表演现场不够靓丽,还需在服装上增加一点亮钻和雪花的装饰。于是,学校就请参加表演的同学们自己上手,同学们自动分工,剪材料、贴装饰、学长学姐教学弟学妹操作,很快贴好了装饰。
饶伊伊表示,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也让他们更珍惜自己的演出服,对北京冬奥记忆也更加特别。
500只“和平鸽”扮演者
每个动作都是孩子“原创”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于2月4日晚8时正式揭开面纱。在开幕式上,伴随着《雪花》的音乐声起,500只由首都小学生扮演的“和平鸽”进入会场,瞬间吸引了众人目光。他们身穿传统元素服装随性而快活地摆动着身体,将中国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500名扮演和平鸽的小学生分别来自首都多所小学,中关村二小的40名孩子就在其中。中关村二小带队老师郭建雲介绍,大家看到孩子们在场上表演的动作各不相同,这正是导演组的用意所在。“这个节目就希望孩子们用自己的动作表达情感,表达天真浪漫、自由快乐的一面。因此每个动作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
孩子们自己设计动作并不是随意设计,而是在完全理解歌曲寓意前提下的设计。为了帮助孩子们“吃透”《雪花》这首歌,老师们要求孩子们写听后感,先用文字表达出对歌曲的理解。随后,孩子们要用肢体动作将自己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郭建雲老师透露,他会让每个孩子在他面前认真地聆听旋律,孩子如果情不自禁地微笑了,就说明孩子懂了这首歌。由此再创作出相应的舞蹈动作。
孩子们自编出动作后,还需老师们一点一点地将动作固定化。“我们作为老师,要给孩子们抠动作,手伸出去的速度快慢如何,有没有张尺度、呼吸感。最终,将孩子们自编的动作固定下来,形成肌肉记忆。”郭建雲表示,舞蹈排练最难的就是即兴,40个孩子有40套不同的动作,需要一个一个的个性辅导,一遍一遍地反复琢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节目中,导演组用上了最新“动作捕捉”系统,当孩子们走进会场后,地屏上的酷炫的动作捕捉系统配合着孩子们随机捕捉表演画面,更增加了几分富有冲击力的美感。
“我们学校参加表演的孩子平均年龄只有10岁,他们在舞台上的每个节奏、每个动作反复训练,多则成百上千次。”郭建雲说。但辛苦之后是收获,同学们都表示参加这次的冬奥会开幕式表演非常自豪,他们今后会更多地关注冬季运动项目。
排练46次 总时长达427小时
二外8名外籍师生参演“致敬人民”
开幕式上,有一个特殊的节目叫做“致敬人民”,演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其中有8名外籍演员,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师生。经过46次总计427小时的排练,他们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和“最好的呈现”。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这个环节,“透过这四个字可以看出,就是让普通人站到舞台上,让大家来,包括在热场环节和表演环节上,我们都尽可能地希望人民来参与。”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在开幕式上,伴随着动听的歌曲,76名中外演员开始下场“走步”,他们的步伐和地面的特效形成了互动,营造了别样的艺术效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冬奥会开幕式领队刘严欣介绍,这个节目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从效果上看,也仅是演员们按照一定的队形行走,但实际上,伴随音乐和特效,走出整齐统一的效果,需要多次沟通协调和艰难的排练。
从去年10月5号开始,学校的6名留学生和2名教师就开始按照导演组的统一安排进行排练。截至2月3日,北二外一共参与排练了46次,其中有12次是在周末,排练时长共计427小时。
刘严欣说,最长的一次训练是在1月22日,师生们早上7点从学校出发,夜里12点30返校;最早一次出发是12月9日早上6:45。训练和彩排根据总体安排的不同,既有单个节目的训练,也有所有节目的串场,后者往往需要更长的等待。
德琳来自委内瑞拉,2014年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求学,之后留校工作。她说,自己有很深的奥运会情节,“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很精彩,但那时候我还小,记不清具体的细节了,所以当学校告诉我有机会参加冬奥会时,我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因为排练次数多,排练时间长,德琳见过夜幕降临、灯火璀璨的鸟巢,“那真是太美了!尽管排练很累,但能参与到冬奥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色,一生只有一次,也很值得!”德琳笑着说。
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44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以纯净、空灵的天籁之音,用希腊语完美演绎了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圣歌》。令人多少有些意外的是,这些孩子全部来自太行山革命老区河北保定阜平县城南庄镇的五所乡村小学,是真正的“大山里的孩子”。
城南庄与北京市区的距离是300公里,但这次来参加冬奥会开幕式,很多孩子还是第一次来到北京。在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这次亮相,也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人生中第一次登上正式的表演舞台。
2021年是北京崇文小学退休音乐特级教师付宝环参加教育部“老校长下乡”活动,在阜平县义务支教的第五个年头。五年里,她和其他几位退休老校长、特级教师一起,每月往返于阜平和北京之间。地铁、高铁、长途汽车……300公里的路程,他们每次都要花半天才能抵达。
2021年9月的一天,付宝环接到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付宝环仍在阜平支教,对方提出,希望到阜平看看那里的孩子是否可以承担四个多月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奥运会会歌的任务。
“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为阜平的孩子高兴,他们有机会被考察能否参与这么重大的活动。但我同时也很担心,我知道阜平的孩子和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会歌的距离有多远。我心里头真的有点打鼓。”付宝环说。
在付宝环来到阜平县城南庄镇的石猴、谷家庄两所乡村小学之前,这里的孩子还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他们不知道怎么唱歌,张不开嘴,唱出的声音都不在调上,一开始这让我特别苦恼。”付宝环坦言,经过自己五年的支教,孩子们的进步也很有限,“因为下课之后缺少音乐的环境。”
付宝环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第二天见面的场地选在了城南庄镇马兰村的马兰小学。马兰村是《人民日报》前身之一《晋察冀日报》的驻地,2004年起,一位名叫邓小岚的北京退休老人把自己每年一半的时间放在了这里,为大山里的孩子教授音乐课,坚持至今。她的父亲就是曾任两份报纸负责人的邓拓。邓小岚在马兰村支教的故事,也打动着北京冬奥组委。
见面的时间是下午四点。一大早,城南庄四所小学的200多个孩子在马兰村集合,其中只有50多个是付宝环教过的。临阵磨枪,得知孩子们都会唱的歌只有《国歌》和《上学歌》,付宝环把200多个孩子分成两拨,以音准、咬字、呼吸这些基本的歌唱方法为主,分别上了两堂大课,最后挑选出了100个孩子。
100个孩子给冬奥组委的代表齐唱了《上学歌》和付宝环现教的捷克民歌《白鸽》,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又分别唱了各自学校的校歌。
“唱完以后,很出乎我的意料。冬奥组委当即拍板,决定由阜平城南庄的孩子承担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奥运会会歌的任务。我感到一天的准备没有白费,在场的阜平县和保定市的代表都特别振奋。”付宝环说。
“零基础”+“零舞台经验”
阜平的孩子用一天时间征服了北京冬奥组委,获得了登上冬奥会开幕式舞台的机会。2022年的2月4日,他们将用来自太行山深处最纯净的声音,用希腊语在举世瞩目下合唱庄严而神圣的《奥林匹克圣歌》。
获得认可的100个孩子还算不上一支合唱团。紧接着,付宝环和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在城南庄镇的五所小学开始了正式的选拔工作。她告诉记者,考虑到《奥林匹克圣歌》是一首旋律复杂、难度很大的歌曲,自己选孩子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音准。“长什么样,男的,女的,高矮胖瘦,我都不看。我选择的标准就是要唱准了。”
在付宝环长期支教的石猴小学,有5个孩子最终入选,其中包括五岁的小豆豆。小豆豆跟一年级的孩子一起上音乐课和活动课,聪明可爱的样子被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一眼看上。“阿姨要是带你去北京,你会怎么样?会不会想妈妈?你可能会好久,可能得一个月都见不到妈妈。”“我可以的。”五岁的小姑娘表现出超出年龄的坚定,最终成为参加开幕式44个孩子里唯一的一个学龄前孩子。
经选拔后入围的孩子有70多人,除了小豆豆,都是来自阜平县城南庄镇的八一学校、井沟小学、石猴小学、马兰小学、大岸底小学五所小学的二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阜平县城南庄镇夏庄乡中心校校长刘凯告诉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为了让孩子们的歌唱水平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提升,阜平县为这支新组建的合唱团配备了多名生活老师,大家吃住、训练都在一起,每周回家一次,从2021年10月下旬开始了半封闭式的集中培训。
27岁的保定学院合唱指挥专业教师马孟楠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合唱培训老师,曾到北京为国家机关进行合唱指导。她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经手过的合唱培训中难度最大也最有挑战的一次,原因很简单,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在合唱方面几乎是“零基础”的。“他们没有任何的舞台经验,冬奥会开幕式将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第一次正式登台表演。”
“太好啦!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红脸蛋!”
马孟楠和同事带着孩子们开始了每天5小时高强度的合唱训练。刚开始的时候,让他们倍感压力的,还不是这些孩子在音乐方面的“空白”,而是大山阻隔造成的一种与外界天然的隔膜。
“孩子们非常怕生,很多也不会说普通话,沟通起来有困难。我们经常正在排练,就看到有个孩子在角落里突然就哭了。问他怎么了,他说是想家了。他们没有过过这种集体生活,所以半封闭式的集训是非常必要的。”马孟楠说。
在长时间的集训过程中,孩子们也展现出了山里孩子独有的专注与韧性。1月初来到北京后,在鸟巢的第一次彩排中,年龄最小的小豆豆对头上粘贴耳机的胶带发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一上场,小豆豆的眼睛就看不见了,头上起满了疹子。老师们都被吓坏了,在之后用其他方法帮她固定耳机,但坚强的小豆豆从没有过任何抱怨,也没有说过自己想家,表现得比很多大孩子都要好。
集训期间,孩子们还通过专门的学习,了解到家乡阜平和城南庄光荣的红色历史和冬奥会的知识。城南庄曾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1948年春天,毛泽东主席率中央机关由陕北转移至此,在城南庄生活、工作了46天。2012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赴农村地区考察,就来到阜平,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在阜平集训期间,孩子们演唱的视频起初每周向北京的开幕式导演组传送一次,后来增加到每周两次。马孟楠说,两个多月的集训中,孩子们的变化既是潜移默化的,也是脱胎换骨的。有一个叫尹天琪的男孩,经过合唱训练,硬是从一开始流着鼻涕、满身泥土的样子变得干净和专注起来,像是换了个人。
2021年12月底的一次视频汇报时,孩子们的表现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在北京观看汇报的很多人都眼含热泪,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带头鼓掌说:“太好啦!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红脸蛋!孩子们唱得太好了,真不错!”
总导演的评价传回阜平,马孟楠和同事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00后”希腊语老师的教学初体验
《奥林匹克圣歌》在1896年雅典举行的首届现代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初次演唱,词和曲都由国际奥委会首任主席希腊人维凯拉斯亲自选定,词曲作者也都是希腊人。但直到1958年才被定为奥运会会歌。作为会歌的《奥林匹克圣歌》第一次被奏响,是在1960年2月的美国斯阔谷冬奥会开幕式上。
《奥林匹克圣歌》要用希腊语来演唱。对阜平的孩子们来说,学唱《奥林匹克圣歌》从一开始就分两条线同步进行,一条是学会歌曲本身,一条是学会希腊语的歌词。而完整的演唱和训练,必须以学会希腊语歌词为前提。
在接到任务之前,“00后”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希腊语专业2019级本科生林嘉濠还从未听过《奥林匹克圣歌》,更没有给别人教过希腊语。“接到任务,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先学会这首歌。”
林嘉濠给孩子们上希腊语课
林嘉濠是福建泉州人,上大学前的大部分时间在陕西西安度过。跟自己的一位老师组成希腊语教学团队,一到阜平,林嘉濠就投入了自己平生第一次,可能也是最重要而特殊的一次希腊语教学之中。
与其他欧洲语言不同,希腊语有着独特的书写体系。林嘉濠采用英语拼读加汉语拼音的方法在阜平讲授《奥林匹克圣歌》的歌词,以便孩子们学习和记忆。他要教会的除了孩子,还有马孟楠等合唱培训老师;除了要教会念诵,还要让大家理解歌词的含义。
教学的效果让林嘉濠有些惊讶。孩子们学得非常快,用林嘉濠自己的话来说,从开始上课的第一天起,孩子们就不断带给他惊喜。
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知识的种子
“其实所有的歌词归结起来就是一句,‘古老的精神永远不朽’;一开始挺难的,越学越简单,希腊语有些发音跟中文有些像……”向记者说起学希腊语的过程,八一学校五年级的邸俊博显得颇为轻描淡写。
实际上,据林嘉濠说,这个胖胖的小男孩因为歌词记得不熟,曾经是老师们的重点纠错对象。但当林嘉濠从北京再次来到城南庄,开始第二阶段的教学时,他的确惊喜地发现,邸俊博已经把歌词全都记了下来。
付宝环和邸俊博
希腊语由古希腊语直接发展而来,而古希腊的文化和语言对西方文明影响至深。尤其是在学术领域,希腊语言的影响至今仍十分明显,例如人们熟悉的英语单词哲学(philosophy)、心理学(psychology)。
在城南庄的孩子已经倒背如流的这首《奥林匹克圣歌》中,同样可以找到不少类似的痕迹。例如第一句“古老的精神永远不朽”,希腊语“古老的(αρχαίο)”即是英语中考古学(archaeology)的来源;“这高大的神殿”一句,希腊语“大的,高大的(μέγας)”是英语扩音器(megaphone)的来源;英语的制海权(thalassocracy)则来自于歌词中的大海(θάλασσες)。
孩子们练习希腊语发音
“孩子们现在可能还意识不到,但将来当他们在高等教育中接触到一些学术知识,很可能会发现一些内容是他们小时候学唱奥运会会歌的时候学过的。他们也会记得歌词美好而深刻的寓意。这次短暂的希腊语学习经历可能将对孩子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每次想到这些,我就感到自豪和欣慰。”林嘉濠说。
上面我们认识了一群
在冬奥开幕式中的可爱学生们
下面再来认识一位
有着教师身份的
开闭幕式主创导演
听听他的冬奥故事
快来认识一下,这位老师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主创!
“开幕式各项要素顺利进行,悬着的心放下了。”2月4日晚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精彩绽放,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主创导演张文海在鸟巢工作区忙碌着。“祝愿中国新年国泰民安,山河锦绣。为祖国骄傲,为团队骄傲,为自己点赞!”张文海说。
为了筹备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近一年多来,张文海的工作非常忙碌。“早睡早起”,张文海和同事们对这个词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有时候凌晨四五点结束工作,对着朝霞说晚安,早上九十点又要起来工作。
“不过,我们都熬不过张艺谋导演。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张文海说。
“双奥导演团队”中的主创导演
这是张文海和张艺谋团队的第六次合作,早在2008年,张文海就担任北京第29届夏奥会开闭幕式导演。此次再次由张艺谋总导演推荐,成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主创导演,闭幕式舞蹈总监。张文海是“双奥导演团队”中的主创导演,也是20多位主创导演中唯一一位舞蹈教师。张文海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
“感谢国家重托,感谢北京舞蹈学院的支持,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人生能有几回搏,从夏奥到冬奥,让我踏着时代的脉搏起舞,倍感荣幸。”张文海说。
在北京舞蹈学院的支持下,2020年12月,张文海正式进入开闭幕式工作部,全程参与一年多的创意策划和排练。早上八点进场,凌晨一两点结束工作,是张文海和团队的常态。
谈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张文海坦言,压力很大。“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珠玉在前,最大的压力是与2008年相比,要打破自己,超越自己。这是比较难的。”张文海说。
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相比,因为疫情,这次开幕式人数少了,时长减少。对冬奥会开幕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相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张文海觉得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策划上更加聚焦当下和未来,以“简约、安全、精彩”为创作原则,更多体现绿色奥运与科技奥运。转变大型演出“人海战术”的惯性思维,用创意和科技去实现视觉上的饱满效果,将屏幕影像、视觉特效、现场表演、装置融合在一起,把表演化为仪式的一部分,让整个开幕式表演凸显烂漫且空灵的气质。
张文海介绍,这次开幕式有几个特点,科技赋能艺术是本次开幕式的一大亮点,开幕式体现了人工智能、AR、裸眼3D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开幕式中,鸟巢超大地屏首次实现全LED影像,以取代传统的地屏投影,画质达到16K。国家体育场“鸟巢”出现了一万多平米的发光屏幕的巨幕。1秒钟50帧,画面的像素达到14000分辨率。
张文海说,人民性也是本次开幕式的特点。开幕式演出没有明星,全是老百姓和当代青年学子。体现了体育盛会是人民的盛会,人人参与。从创作观念上,颠覆了文艺晚会的形式。同时,开幕式将仪式和节目表演融合在一起,包括国旗传递的环节,也是一种创新。
开幕式中精美的音乐和精湛的艺术呈现,是如何遴选的?张文海介绍,都是非常公平公正选用。所有曲子都是盲听,所有技术也是盲审,选定了曲子和作品,再看作者是谁,都是优中选优,用艺术本身去说话。
教师身份如何助力冬奥会开幕式?
张文海是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入选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讲教师,也入选了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课件”重点项目主讲教师。那么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主要工作,是不是就是编编舞?
“作为主创导演,舞蹈只是我的专业身份,更需要涉及多元技术层面,与世界顶尖的各行各业的人员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张文海说,要了解世界和了解中国国情,包括政治、文化、外交常识等国家战略方向,要把个人的艺术个性融入国家情怀,踏着时代的脉搏去创作。
提及开幕式中的舞蹈表演,张文海表示,开幕式中的舞蹈已经超越了舞蹈本身的艺术形象。与晚会的载歌载舞不同,开幕式的舞蹈是手段和载体,需要与技术、创意、观念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合力的行为艺术。开幕式表演中,还将舞蹈融入仪式。
有着教师身份的主创导演,在开幕式中,有哪些优势?
张文海介绍,这次参加开幕式的演员中,95%以上是青年人与在校学生,这也代表着“向未来”,代表着新时代中国的朝气与欣欣向荣。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参演学生以北京学生为主。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首都体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在京高校的部分学生参与了开闭幕式演出。张文海所在的北京舞蹈学院学生参与了运动员入场式中10个国家的引导以及《构建一朵雪花》节目。
《构建一朵雪花》的演员全部来自北京舞蹈学院2021级学生。一共96名女同学,装扮为96片雪花。
张文海介绍,自己是有着20年艺术高校教龄的老师,对年轻人心态的把握,是老师的基本功,这也是他作为教师参与到主创导演中的优势。
进入排练后期,需要兼顾现场排练的反馈,调整方案,有时候第一稿音乐写完了,舞蹈也排好了,但后期音乐需要调整,舞蹈的结构也需要随之更换。更换四五次都比较正常。排练的学生会有疲倦期和高峰期,也会有后退和退缩。有着做教师的经历,张文海在排练现场,提醒自己,既要照顾年轻人的心态,又不能好为人师。“这个角色既要体现老师的优越性,又不能让学生们感觉我是在上课指导,好为人师。”张文海说。
“让学生参与开闭幕式演出,看似打破了常规教学,实际是从小教室搬到了大社会,搬到了大舞台,将教学和育人延续到线下大型活动中来。学生得到了更多的知识和锻炼,更加自信,更加爱国。从学生学业角度,这是一个增量。”张文海说,“学生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看到了世界和中国的关系。这是文化育人,以舞育人,全面育人。”
张文海认为,让更多青少年及莘莘学子参与开幕式表演,担当重任,不仅符合奥林匹克教育的理念,更是一场生动的文艺育人、以美化人的“最美课堂”。从小教室到大舞台,让知识“活”起来,更能使学生们见行见效,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完美体现中国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新风尚与新气象。
开闭幕式导演和一线教师,身份如何切换?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结束后,张文海将回到北京舞蹈学院,继续自己的教学工作。从教师到导演,从导演到教师。这两个角色如何切换?张文海说,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一线的舞蹈教师。从教师走向导演,只是自己换一个方式、换一个视角教学。“从讲台到舞台,从舞台回到讲台。两个空间维度,对个人也是难得的体验。”张文海说。
在张文海看来,教师是全面人才,随着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全能型教师。教师和导演的跨界,让自己有了更多收获和成长。相比只带教学的老师,跨界老师可能在眼光和视角上,会有不同。“教师的综合素养,通过大型活动,不断得到锤炼,最后反哺到本职工作中,服务三尺讲台。”张文海说。
编辑:河南省新市民文化交流中心 梁永智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