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委会急疯了!奥运邀约无人接,中国神回复让全球集体沉默国家国际奥委会

最近,小毋注意到国际奥委会正遇到些困扰,他们手里握着2036年奥运会的主办邀请权,但却没有几个国家愿意接受。要知道,20年前,奥运会主办权可是各国争夺的热门宝贝,不少国家为了获得主办权,早早就开始准备,甚至愿意砸重金打造宣传方案。

然而现在,国际奥委会主动出击,邀请各国承办奥运会,但不少国家却直接婉拒了,连曾经积极争取的欧美城市也纷纷退出。这种前后反差实在令人震惊,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奥运会经历了什么变化,以及中国为何会对这份邀请作出如此不同的回应。

首先回顾一下奥运会的辉煌时刻,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至今仍然让很多人记忆犹新,那场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的场景让全球观众震撼不已。那一届奥运会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强大国力,也让世人看到了举办奥运会不仅能提高国家形象,还能带动经济发展。

但是,奥运会的“黄金时代”似乎从那时起逐渐消失。雅典奥运会结束后,留下了一堆烂尾场馆,一些场馆被杂草覆盖,甚至成为了流浪汉的栖息地。里约奥运会则更离谱,运动员村在比赛前都没建完,漏水的马桶和裸露的电线成了家常便饭,比赛期间还频频曝出治安问题。东京奥运会更为糟糕,因疫情推迟了一年,最终以空场的方式举办,最终造成了上千亿日元的亏损。这些例子让许多国家感到恐惧,谁还愿意去接这个“烫手山芋”?

那么,为什么曾经热捧的奥运会主办权现在变成了各国的“负担”?根本问题出在国际奥委会的管理上。他们那一套“既要又要”的规则,让潜在的东道主国家成了冤大头。想要办奥运,首先得花费数百亿建设场馆和基础设施,甚至在细节上要求做到极致,比如运动员的住宿、饮食、交通等,每一点不满意都有可能被媒体放大。然而,真正的核心利益,像是电视转播权和顶级赞助商的收益,奥委会却从来不肯让步。

东道主往往劳心劳力,赚到的却只是一个“露脸”的机会,有时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东京奥运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最终亏损了上千亿日元,造成了日本民众的不满。更让人不满的是,奥委会一方面抱怨申办城市的质量越来越差,另一方面却始终不愿降低门槛。他们总是想着保持奥运会“高大上”的形象,却没有考虑到各国的经济现状。经历过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冲击,许多国家不得不把钱花在民生和就业上,谁还愿意为一场体育盛会冒险?

以中国的几个城市为例,像上海、成都和广州,这些城市现在的目标非常明确。上海专注于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每年投入几百亿用于芯片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成都注重的是赛事带动效应,举办的马拉松和羽毛球赛事,不仅吸引了大量人群,还促进了消费。广州则专注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修建地铁和学校比办奥运更具实际意义,谁还愿意把钱投进奥运这个“深坑”?

再看看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情况,国际奥委会对俄罗斯运动员实行禁赛政策,同时又对某些国家网开一面,双重标准让人眼花缭乱。假如未来国际局势发生变化,西方国家集体缺席,东道主岂不是要成为“替罪羊”?

不仅如此,东道主对于奥运会的主导权也几乎没有,项目设置更是显得极不公平。游泳一个项目就能分出30多块金牌,自行车也能拆出20多块金牌,这样的设置显然是偏向欧美国家传统强项,能让他们多拿金牌。而东亚、东南亚地区传统的项目,比如龙舟和武术,尽管有几十亿人口基础,却很难进入奥运会。奥委会还总是拿“奥运瘦身”来作为借口。这种规则上的不公平,让奥运会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当然也就没有多少国家愿意申办了。

面对国际奥委会一次又一次的邀约,中国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婉拒。很多人或许会问,中国有能力举办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2022年冬奥会也精彩纷呈,为什么不再接手2036年的主办权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首先中国并不是缺乏举办奥运的能力,而是“没必要”再办了。

早些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是因为那时我们需要一个舞台来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实力。当时中国刚刚加入WTO,不少国家对中国了解甚少,甚至存在误解。通过举办奥运会,我们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动员能力、执行力和底蕴,也让更多国家愿意与我们合作。但现在的中国,早已不需要通过奥运会来证明自己了。

如今,中国的实力已经不言而喻。我们的空间站在太空中飞行,神舟系列航天器屡次成功发射,中国也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载人登月的国家。这些实际的成就,比办一场奥运会更能体现综合国力,也能带来更直接的经济效益。

而且,办奥运会的后续麻烦也不少,比如场馆的建设、维护和运营都需要大量投入,赛后的场馆利用更是一个大难题。北京奥运会的场馆较为幸运,鸟巢和水立方现在成为了旅游景点和大型活动场所,但其他城市的部分场馆赛后就成了负担。一些城市为办奥运修建的专用场馆,赛后没有后续赛事可办,只能闲置,每年还要承担高额的维护费。

现在,中国更注重“可持续发展”,把钱花在更具长远意义的地方,像是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领域。与其举办奥运会,我们更愿意投资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让大家乘坐更加便捷的地铁,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老人享有更好的医疗服务,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比一场盛大的奥运会更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尽管中国拒绝了2036年奥运会的直接申办,但有一个提议却引起了广泛关注:让中国台湾省的台北市承办2036年奥运会。这个提议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通过安排台湾省承办奥运会,实际上是对国家主权的深刻体现。这将明确向世界传达一个信号: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如果台北接受这一提议,就意味着承认中央政府的安排权,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民众也希望在家门口看到世界级的体育盛会,通过奥运会推动当地的经济、旅游和就业。那些支持“台独”的人若敢反对,就是在与台湾民众的利益作对。

这一提议也是对国际社会的一次“试金石”,哪个国家支持,哪个国家反对,立场一目了然。如果国际奥委会同意台北在中央政府安排下承办奥运,就等于承认了一个中国原则。届时,中国可以根据各国的态度调整外交政策,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国家,我们加强合作;反对的国家,将付出相应的代价。

最重要的是,这一提议也给国际奥委会提供了一个台阶下。如果他们还希望维持奥运会这一百年品牌,就必须摒弃过去的架子,做出真正的改变,尊重中国的主权,遵循一个中国原则。

从本质上看,奥运会的冷遇,反映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化。过去欧美国家主导的规则已经不再适应当今世界。各国更加关注公平、正义和互利共赢,而不是继续被少数国家牵着鼻子走。通过提议台北市承办奥运会,中国不仅是在捍卫国家主权,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