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朱建华这个名字,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会不太认识,但他可是上世纪80年代的“跳高王子”。
因为专业水平过硬,连续三次打破世界纪录,他在那个年代一时风头无二,成为人人称颂的英雄人物。
但是,后来他为什么会因为给中国队拿到了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块田径奖牌,而招致国人的不满,终致退役收场呢?而退役之后的他,又过着怎样的人生?
跳高王子
朱建华是1963年3月出生,上海人,从10岁的时候开始就接受了跳高训练,起步很早。
他父母都不是练体育的,但一家人个子长得都不错,家里面5个姐妹,最矮的也有一米七五。
朱建华身高一米九三,体重七十公斤,身材偏瘦,像根“竹竿”一样,所以有着练跳高的生理优势。
朱建华会走上跳高之路,还多亏了当时区体校的教练胡鸿飞的赏识。
1973年,胡鸿飞到他所在的上海蓬莱二小选拔人才,一眼看出他是一个练跳高的好苗子,便笃定了要培养他。
一开始,朱建华的父母还不同意孩子走体育道路,因为孩子体虚,他们怕训练强度大,对孩子身体不大好。
胡鸿飞得知他们的担心后,耐心地劝解,让他们放心,说跳高也是能强身健体的,对朱建华健康成长很有好处。
听了教练这番话,朱建华的父母有些心动了,让孩子跟着教练好好练习。
只是,练跳高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朱建华开始训练后,吃了很大的苦头,甚至萌生过想要放弃的想法,好在最后还是坚持住了。
胡鸿飞对朱建华的指导非常细致、科学,从不蛮干。
他训练讲究循序渐进,让朱建华练习各种类型的跳,慢慢适应跳高的节奏。
家里人看到朱建华训练这么辛苦,也都很谦让他,家里好吃的好喝的,他都是先挑先选。
知道鸡蛋能补充蛋白质,家人们还会把鸡蛋都省下来,专门供给朱建华吃。
朱建华训练的时候也发生过意外,起跳的时候,右脚被卡在了水槽里,被送进了医院。
医生告诉他们家人,说他是“腹外斜肌撕裂”,如果以后再练跳高,可能就要一辈子躺在床上了。
当时,朱建华面临着是退赛,还是继续的选择,他的决定很坚决,他要继续。
当时,他才16岁,能有这样坚强的意志是很不容易的。
正是有了他这样的努力,教练的辛勤教导,还有家人的全力支持,他才在1979年终于走上了赛场,之后又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众人瞩目的跳高明星。
朱建华在同辈选手中的成绩是非常出色的,每次比赛都能打破自己的纪录,从一开始的2.13米进步到了2.25米。
他说,自己在世界中学生田径比赛上,跳出2.13米的时候,他在教练眼中看到了兴奋和希望。
胡鸿飞告诉他,他就是未来,而就是这句话,在后来的比赛中,持续激励着他。
铜牌风波
朱建华第一次打破亚洲纪录是在1981年,一下子跳出2.30米的好成绩。
他这一跳,为我国的跳高事业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也让人们深感沉寂已久的中国跳高领域后继有人了。
事实证明,朱建华并不只是运气好,而是有着强劲的实力。
之后,他又连续两次打破了亚洲纪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跳高王子”。
朱建华的成功为他带来了鲜花和掌声,也证明胡鸿飞的训练方法没有错。
这名教练给朱建华父母打下的包票并不是口空而谈,他看人的眼光是十分独到、老辣的。
1983年,朱建华参加第五届全运会的时候,首次打破了世界纪录,跳出了2.37米的好成绩。
要知道,这还是预赛。在三个月后的决赛中,他的表现更为出色,第二次打破了世界纪录,将世界纪录拉高到了2.38米。
随后,他又在第五届亚洲田径锦标赛上拿到了冠军,在第一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获得了第三名。
面对这一个个接踵而来的胜利,朱建华心里是十分兴奋的。
他说,当他身体越过横杆的时候,体会到了宛如飞翔般的狂热感觉。
他绕着田径场奔跑、欢呼,歇斯底里,心里想着,胜利真的太美好了,他希望这样的快乐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这位跳高明星的横空出世,在国内外都引发了强烈轰动。
黄种人的身体特征让我们在田径赛场一向不占优势,朱建华能够力压欧美选手,取得这样的成绩,真的让人振奋。
国际上的专家还分析了朱建华的跳高风格,认为他有着快速助跑和快速起跳的技术特点,而这也将成为背越式跳高以后发展的方向。
人们都对朱建华寄予厚望,谁能想到,一年后,在洛杉矶举办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他的成绩就不太理想了。
按照朱建华之前的表现,他是很有希望拿到冠军的。要知道,在奥运会开始之前,他是在德国第三次打破了世界纪录的。
所有人都期待着,他在奥运赛场上会有更好的表现,超越自己2.39米的纪录,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真的“飞起来”了。
大概就是这样的高度期待给了朱建华特别大的压力,直接导致他在赛场上表现不佳。
他还记得在洛杉矶的时候,一天下楼,一个哥们儿突然拍着他的肩膀说:“朱建华,下一个冠军就看你的了。”
当时,旁边都是其他各个国家的运动员,让他怎么能不尴尬、不紧张。
国内给他的压力要更大。当时,他走在街上甚至会造成拥堵,还有很多的女孩子给他写来了求爱信。
别人都以为他是战无不胜的英雄,永远不会失败,但他到底只是一个普通人,怎么可能永远持续高峰期。
后来,奥运会上的失误或许是及时的,因为这恰恰说明了朱建华只是一个普通人。
他之后提到,自己在奥运会前夕是有旧伤复发的,而且天天晚上睡不好,日常训练也难以得到保障,身心俱疲的。
正式比赛的时候,朱建华比赛节奏完全被打乱,最终只获得了第三名,为中国队收获一枚铜牌。
其实,在奥运会上能拿到一枚铜牌就已经很厉害了。
当时还是1980年代,中国的田径事业刚刚起步没多久,朱建华为中国队实现了田径奥运奖牌榜上零的突破,这也是应当载入史册的功绩。
但是,国人很难理解,怪他为什么没承受住压力,他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跌落到了谷底。
朱建华看到了舆论的转变,心痛到不行,更希望能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好好表现,一雪前耻。
但可惜的是,后来他始终没能找到之前的状态。
1986年,他在汉城举行的第十届亚洲运动会上,获得了冠军,但当时也只是跳出了2.31米,这距离他创造的世界纪录还是有所差距。
一年后,他在第六届全运会上拿到了冠军,成绩是2.25米;在第一届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上获得了第八名,成绩是2.28米;还有参加全国男子跳高精英赛的成绩,也是2.25米,持续在低谷徘徊。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对于朱建华来说,是个劫难。
当时,他依旧抱着一雪前耻的想法,想向金牌发起冲击,却无奈止步预赛。
当时,他还只有25岁,但已经心力交瘁,无法再进一步,终于萌生了退役的想法。
后来,有人分析了为什么朱建华会遭遇职业生涯的滑铁卢。
他们指出,朱建华打破世界纪录都是在国内发生的,有天时地利与人和。
他在1984年创造的2.39米的世界纪录,直到2013年才被卡塔尔的跳高运动员巴尔希姆打破,且只提高到了2.40米,这当中时隔29年。
而在奥运会的赛场上,直到2016年的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他创造的2.39米的纪录都没人能打破。
退役生活
说到朱建华退役的决定,当时也是有很大争议的。
有为他可惜的,说好好的天才就这么浪费了,他还这么年轻,应该再拼一下;
也有继续苛责他的,觉得他还是心理素质太差,背负了一点舆论压力就坚持不下去了。
对于这些争议,朱建华在1989年《当代体育》杂志对他的一次采访中,也是回应过的。
他谈到了当时国人的心态,觉得他们眼中,似乎只有他跳过了那个横杆,大家才开心,而跳不过去,就会扔来汽水瓶,甚至还有刀片。
这些已经不只是压力,而是惊吓了。
从运动员的岗位上退役后,朱建华轻松了不少。
他在上海老家成为了一名体育经纪人,进入商界,主要做一些体育设施项目的承接。
他把事业发展得很好,还结婚成家了,有了一对可爱的女儿。
告别名利之后,他好像又重新找回了自己。他终于能和太太一起去看电影,带着家人外出吃饭,赛场上的阴影再也不会困扰他了。
当然,成功转型后,他并没有忘记跳高为自己带来的辉煌和成就,也时刻关心国内跳高运动的发展。
在教练胡鸿飞去世后,他还继承了恩师的衣钵,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在2012年的一次采访中提到,胡鸿飞是他一辈子的恩师,他始终记得这个体育老师模样的男人,来他们学校选拔人的情景。
当时,胡鸿飞让他做了几个跳的动作,还摸了摸他小腿上的肌肉,年幼的他并不理解这样的机会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之后想来方知道是一辈子的恩情。
如今,朱建华还在自己的母校——上海蓬莱二小成立了一个跳高俱乐部。看着小朋友们认真训练的样子,他大概也看到了自己往日的身影。
如今的他,一边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一边挖掘好的跳高苗子,不喜欢提起当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他看来,那些都已经过去了,人应该专注做好当下的事情。他现在是普通人,就要过好普通人的生活。
他如此沉稳的心态是很难得的,而这大概也是他能够获得人生幸福的一个密码吧。
他说,自己这些年能把事业发展好,有运气的成分,有朋友的帮扶,但更重要的还是和练体育的时候一样,踏实、本分,把最基础的事情做好。
曾经,这样的精神态度为他赢得了奖牌;如今,则为他的事业带来了好的口碑,让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生意人”。
现在,我们再见到朱建华,身材有些发福,很难将他和之前那个不断打破世界纪录的“跳高王子”联系在一起,但是他对于体育事业的热爱并没有减少。
在子女的培养方面,他的两个女儿虽然都没有跳高的爱好,但是打得一手的好网球。
运动基因已经在这个家庭深深种下了,未来想必也将开出更加美好和多样的花朵。
对于朱建华当年的成绩,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忘记了。
现在,那个“跳高王子”“飞人”的形象还活在很多老一辈人的心中。有一次,朱建华去看上海一个体育馆的施工项目,就碰到了几位老阿姨。
她们都记得这位大叔年轻时候的风采,和他合照,夸奖他,还鼓励他。
朱建华对此也只是笑笑,他说自己这个“飞人”没有遇上好时候,现在的“飞人”才是更幸福的,因为他们可以在这个宽容、进步的时代里更加自由地展现风采。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