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0月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04分报道,北京时间今天(3日)零点58分,一位17岁丹麦少女交给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一个密封的信封,罗格带着淡淡的微笑缓慢地将它打开,正式向世界揭晓了2016年第31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今天晚上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宣布2016年的奥运会的主办国,那就是,里约热内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赵宏志里约热内卢发回报道说:当罗格宣布里约热内路成为2016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时候,长达7公里的里约科巴卡巴那海滩沸腾了,人们尽情歌唱,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为巴西而骄傲,为里约热内卢而骄傲。还有朋友表示,最近里约热内卢一直在下雨,今天是晴空万里,上帝在告诉他们,今天是里约的伟大日子。
里约热内卢赢在诚意
主持人:张薇,昨天一天的申办城市阐述和三轮投票,就像一场马拉松,你在现场发现什么有意思的细节呢?
记者:奥巴马的出席非常抢眼,但是巴西总统的讲话更加感人,他一直在强调里约非常需要奥运会,而萨马兰奇的话则让人感到很辛酸,他说我知道自己生命将很快走向终点,所以希望大家投马德里一票。投票现场最后只剩马德里和里约的时候,两个代表团成员都很紧张,当宣布里约获胜,里约的所有代表团成员都抱作一团痛哭,总统卢拉直到新闻发布会上还在不停的哭,像个小孩一样一直拿手绢擦眼泪。
主持人:据说当时很多媒体记者都被巴西的发言所感动,你在现场有没有体会到这种气氛呢?
记者:巴西的讲话一直很有诚意,奥巴马虽然来了,大家也都认为对芝加哥申奥有影响力,但是奥巴马态度相对强硬,他说呼吁大家选芝加哥,说正像他当年选芝加哥的理由一样。而巴西总统卢拉一直在强调我们特别需要奥运会,让巴西的面貌以及整个南美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让南美的青少年有机会近距离目睹奥运盛会。
主持人:好的,谢谢张薇为我们带来的报道,再见!
专家:里约热内卢申办工作的亮点是大打地域牌
里约热内卢为什么在三轮投票角逐后,击败其他竞争对手,获得2016年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作为北京两次申奥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原北京奥组委外联部部长张清今天凌晨在竞选结果公布后,第一时间接受了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专访。他认为里约热内卢喊出的口号“让奥林匹克首次来到南美”,是里约热内卢获胜的最重要因素。
张清:里约热内卢申办工作的亮点是大打地域牌,他们做了一张地图,把所有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排了一下,在图上可以看到欧洲密密麻麻,北美密密麻麻,亚洲有北京、东京、汉城,南美则没有。作为里约来讲,他大打地域牌,就是表示要轮换举办奥运会。因为从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后,形成了在欧洲举办一界,在其他地方举办一界的传统,这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旧体育格局向发展中国家,和其他没有举办过奥运会国家的一种妥协,也是我们这些其他非欧洲国家团结起来争得的一种权利,尽管这条没有写到奥林匹克宪章中,但是它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认可。
此前的夺标大热门,美国东部城市芝加哥第一轮投票就被淘汰出局,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排联主席魏纪中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美国强势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委员们的信任。
魏纪中:最后的结果还是说明前届美国政府所采取的强势攻关的政策是不成功的,留下了后遗症,奥巴马和奥巴马夫人在短时间之内不可能完全扭转。奥巴马夫人到了哥本哈根以后,开始了很多公关活动,昨天晚上开幕式之后,奥巴马夫人还见了我,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投票行为,她还见了很多人。奥巴马本身今天的陈述讲话前半段是好的,后半段有点恢复以前的强势攻关的形态,有点像指挥员,说你应该这样,国际奥委会委员是不愿意听你应该怎么做。
从现在开始到2016年奥运会开幕,里约热内卢在接下的7年时间里,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又有哪些难关需要重点攻克?在原北京奥组委外联部部长张清看来,里约热内卢肩上的担子不轻。
张清:要是真正综合所涉及的11个领域,环境遗产等这些评分都是大家的同情分比较好,但是真正的几个硬件,包括交通,因为周边的邻国特别多,在南美洲举办一次奥运会不容易,来看奥运会的人会特别多,陆路交通必需准备好。南美又是一个孤立的大洲,北美洲的人过去都要坐飞机,离欧洲离亚洲离非洲各个洲都比较远,我们从中国到那儿去慢的要36个小时,快的也是一天一夜,所以将来它的空中交通面临一个大的机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