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道奥运盛事,热闹非凡。五色环旗猎猎,万人空巷,闪光灯如繁星点点,照得人睁不开眼。这般景象,确也令人心潮澎湃。然而热闹过后,却有一本厚厚的账本,冷冰冰地躺在那里,等着人们去翻检。
这账本非比寻常,不是寻常商贾的流水账,而是关乎一国荣辱的\"大账\"。办一场奥运,犹如请天下人吃饭,排场要大,菜色要精,主人脸上要有光。可这顿饭吃完,究竟是赚是赔,却成了众说纷纭的公案。十个人能说出十二种见解,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例。十余年过去,这场盛会的盈亏之辩,仍在市井巷陌间流传。恰如一枚铜钱抛向天际,落地时却总也看不清正反两面。要论此事,单看收支数目未免太过肤浅,须得细细拆解几本账册——风险账、金钱账、家当账,还有那最是微妙的颜面账。
先说风险。办奥运绝非儿戏,稍有不慎,便成骑虎难下之势。巴西里约奥运,场馆建得气派,赛后却成了鼠辈乐园。墙皮剥落,杂草丛生,债台高筑,百姓叫苦不迭。东京更惨,筹备多年,偏逢瘟疫肆虐。观众绝迹,门票作废,旅游凋零。154亿美金的窟窿,足足亏了71亿。奥运村房产滞销,开发商捶胸顿足,悔不当初。可见这奥运之事,最是经不起现实敲打。天时不济,地利不谐,人和不齐,任你万般算计,终是竹篮打水。
然天下事总有例外。1984年洛杉矶奥运,靠着东拼西凑,租旧场馆,拉赞助商,竟赚得2.27亿美金。这般运气,好比乞丐拾得金元宝,可遇不可求。
再看北京奥运。彼时中国正逢盛世,经济腾飞,国运昌隆。3000亿巨资投下去,地铁纵横,机场扩建,市容焕然一新。单论赛事运营,收支相抵,尚余12亿盈余,在全球奥运亏损成风的背景下,堪称异数。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小账\"罢了。真正的开销,在于那些看不见的\"大账\"。
那些年,北京城确也风光无限。游客摩肩接踵,酒店一房难求,连奥运纪念章都炒至天价。一年旅游进账350亿,街边卖糖葫芦的老汉都笑出了满脸褶子。然则这些零碎银两,比起那3000亿的泼天花费,不过杯水车薪。
值或不值,关键看留下了什么。鸟巢、水立方,初时人人忧其成为财政累赘,每年养护费用令人咋舌。谁知后来竟成了聚宝盆——演唱会场场爆满,足球赛一票难求,水立方变作水上乐园,夏日里人声鼎沸。奥运村改作商品房,甫一开盘便被抢购一空,周边地价三年间扶摇直上。开发商喜上眉梢,购房者趋之若鹜,真真是\"奥运一响,黄金万两\"。
然而最珍贵的,却是那些看不见的资产。为奥运修建的地铁线路,扩建的机场航站楼,如今已成为城市的命脉。每日数百万人往来穿梭,省下的光阴,提升的效能,又岂是金钱可以衡量?若只盯着那12亿盈余,便断言北京奥运亏损,未免太过短视。这哪里是办比赛?分明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城市变革。
最重的一本账,却是那无形无质的名声。2008年开幕式上,击缶而歌,画卷舒展,烟花脚印踏过夜空,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中国。那一夜,多少外国人蓦然惊觉:东方雄狮已然觉醒。多少中国人热泪盈眶,胸中块垒顿消。这份民族自豪,这般精神凝聚,又岂是金银可以计价?
至今犹记,当年万家灯火中,多少孩童指着电视屏幕,稚声喊着\"中国加油\"。这份记忆,早已镌刻在一代人的心灵深处。
北京奥运盈亏几何?若论钱财,自然是入不敷出。但若论城市蜕变、国家形象、民心凝聚,却是赚得盆满钵满。它用十四天光阴,换来了数十年的发展契机。这般账目,本就不该用算盘珠子来拨弄。
有些价值,原就超越了铜臭的范畴。正如春日播种,不必日日去翻土查看,待到秋来,自有满园金黄。愿我华夏儿女,永葆这般不计一时得失的胸襟,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继续书写属于东方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