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说透数学奥林匹克与数学人才培养的秘密!奥数数学系教学

大家都听说过“奥数”,那你有没有被这些问题难倒过:

“奥数”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奥数”是在哪个国家诞生的?

“奥数”是怎么在我国发展起来的?

“奥数”优胜者后来都从事什么职业?

最近出版的《数学奥林匹克与人才培养——数学奥林匹克文集》,正好解答了上述问题。

数学奥林匹克小史

起 源

数学奥林匹克或称数学竞赛,开展有规模的活动,公认的说法,始于1894年的匈牙利,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

得 名

数学竞赛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参赛者要有毅力,要有拼搏精神。这类似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奥林匹克精神。所以,1934年在苏联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数学竞赛活动取名为“数学奥林匹克”,而莫斯科则于1935年也举行了数学奥林匹克活动。

发 展

始于1959年,开始时以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主的中学生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随着参赛国家和地区的增加,参赛选手的增多,影响力的增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学生的国际性活动了。

IMO2019

至今,数学奥林匹克已走过了63 个年头,举行了62届竞赛。第62届的参赛国家或地区有107个,参赛人数为619人。

数学奥林匹克在中国

兴起与中断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教育受苏联的影响较大。1956年,在华罗庚等数学家的倡议和积极组织下,我国开始了中学生的数学竞赛活动。

华罗庚

这一活动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中学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从事数学及相关工作的志向。数学竞赛的优胜者,绝大部分进入高校继续深造,不少成为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中学教师。

复苏与崛起

随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数学竞赛活动得以恢复,国内的数学竞赛渐渐趋于常规化。

1985年,王寿仁教授和裘宗沪教授率领两名中学生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2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首次实现了与国际数学竞赛的接轨。

1990年,中国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队6名队员获得五金一银、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争议与贡献

随着数学竞赛活动不断被扩充、泛化和异化,数学竞赛的获奖证书渐渐被认为是“升学的敲门砖”,社会对“数学奥林匹克”(简称为“奥数”)的批评声也随之增多。

然而,一些数学家、高校教师、中学教师一直在默默地奉献着,为组织国内的被许可的数学竞赛活动承担了大量的工作。

大批人才通过参与数学竞赛脱颖而出,在各行各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中学生在一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屡创佳绩,更是常据团体总分的榜首。

载誉归来的IMO中国队(2019年)

参加数学竞赛的选手中,有些成长为世界级的数学家;有些在物理、化学、生物及计算机专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些成了明星企业家,还有些成为奥数教练,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令人欣喜的是,更多的人因数学竞赛的经历而增强了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舞台上,我国最初是旁观者,之后成为积极参与者,如今已是领跑者。

《数学奥林匹克与人才培养——数学奥林匹克文集》是一部由数学专业人士撰写的文集,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传记来读,内容十分精彩有趣!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奥数活动与人才培养——介绍了国内竞赛培训活动开展的情况,以及一些优秀竞赛选手的成长成才之路。

数学竞赛命题与赛事——数学竞赛命题与赛事,介绍了中国参加IMO的相关情况,以及国内各项重要赛事的情况。

奥数经历与职业发展——参赛者结合自身经历,探讨奥数经历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本书的三位顾问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王元院士、裘宗沪教授和潘承彪教授。

主编是熊斌教授(多次担任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队领队)、库超(1990年第31届IMO银牌得主)。

作者当中还有不少是中国乃至国际数学界的“大牛”!

作者名单(以下按拼音排序):

陈鼎常、谌澜天、邓明扬、冯志刚、甘文颖、顾鸿达、何忆捷、华先胜、黄宣国、蒋步星、孔令志、冷岗松、刘若川、刘诗雄、柳耸、柳智宇、陆昱、倪明、倪忆、潘承彪、裘宗沪、瞿振华、单墫、宋锦文、苏淳、孙懿欧、陶平生、王锋、王元、韦东奕、吴建平、熊斌、许晨阳、姚一隽、恽之玮、张朝晖、张海云、张甲、张瑞祥、朱晨畅、朱华伟、邹瑾

本书作者是各年代数学竞赛参赛选手、数学培训竞赛的专家学者(有院士、数学家、竞赛教练员)、学生家长等——他们都是数学竞赛的密切接触者,或是对数学竞赛活动本身有深度理解的人士。

恽之玮(左上)、倪忆(右上)

刘若川(左下)、许晨阳(右下)

如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数学家恽之玮(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倪忆(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刘若川(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许晨阳(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等。

韦东奕

第一个在IMO中国国家集训队所有考试中均获得满分,第49届、50届IMO满分金牌得主,人称北大“韦神”的韦东奕。

如果你想了解——

数学竞赛的历史与现状;

数学竞赛的命题与培训;

数学竞赛与数学研究;

数学竞赛与职业发展;

数学资优生的发现和培养……

透过这些数学“大牛”的经历、思考、观点、心路历程……相信你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

《数学奥林匹克与数学人才

——数学奥林匹克文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3月出版

85.00元

主编简介

熊斌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重点实验室主任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

从事数学方法论、数学普及与应用、数学解题理论、数学资优生的发现和培养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多次担任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队领队。2018年获得了国际数学保罗·厄尔多斯奖。

库超

毕业于湖北省黄冈中学,获1990年第31届IMO银牌,之后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学习。1994年被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录取,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沃尔夫奖获得者Michael Aschbacher教授。于1999年获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国从事金融投资工作近20年,曾任Two Sigma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并创办了九章算术资本管理公司。

图书简介

我们邀请各年代的数学竞赛的密切接触者——参赛选手、培训专家和学者、学生家长等编写了这本文集,针对数学竞赛的历史与现状、数学竞赛的命题与培训、数学竞赛与数学研究、数学竞赛与职业发展、数学资优生的发现和培养等大家关心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很好地反映数学竞赛活动的方方面面,借此促进数学竞赛的健康发展,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录

01

02

03

内文

01

02

03

04

END

文案编辑:吴骏 等

复审:贺群星

终审:龚海燕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购买《数学奥林匹克与数学人才——数学奥林匹克文集》!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云与气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核心图形及奥运形象景观系统设计《云与气 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核心图形及奥运形象景观系统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作者:云与气 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核心图形及奥运形象景观系统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王敏 等编 著,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2148479。《云与气(精)》由中央jvzq<84rtqjve}3o0fgoimfpi0ipo862:8?:9:7;0jznn
1.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强我种族,体育为先”7月26日,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法国巴黎开幕。中国运动员正在奥运赛场上争金夺银摘铜,与各国健儿一决雌雄。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 张伯苓是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的创办者,被称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也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首倡者。 jvzq<84yyy4djrxc0gjv0ls1rguqnn4424:1:8y424:1:97a43724;>9464ivvq
2.点亮北京红色足迹之奥林匹克公园——2020级工双党支部开展“点亮同志们为园中的平和与美好感染,并积极建议组织体育小游戏,切实参与到同奥林匹克精神的互动中来。体育运动磨砺了同志们的身体、也锻炼了大家的精神。身体虽然劳累,但大家获得了更多精神上的满足。 随着活动渐渐到达尾声,大家不禁回忆起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点点滴滴。奚琳同志提到,奥运会是和平年代的战争,是国家之间jvzquC41uz/e~un0gjv0ls1kplp1:5621=1;<3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