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蕙、朱沅铃在巴黎奥运会滑板项目
女子街式预赛登场。
其中,
曾文蕙、朱沅铃两名运动员,
均来自肇庆广宁!
△曾文蕙比赛中画面
△朱沅铃比赛中画面
预赛结束,中国选手崔宸曦以总计254.34分的成绩位列第3位,朱沅铃以总分234.82分的成绩位列第9位,曾文蕙以总分223.49分的成绩位列第12位。广宁姐妹花曾文蕙和朱沅铃均无缘决赛,但都在各自的“大招”环节都表现出了顶住压力赛出水平的风采。
比赛当天晚上,
在曾文蕙与朱沅铃的家乡——
肇庆广宁县,
她们的家人、教练、
亲朋好友与体校师生一起观赛,
为她们加油喝彩。
而在肇庆市体育学校,
以及广宁县体育训练中心等地,
一大群师弟师妹也在此为她们加油助威。
大家聚精会神,专注观赛,
紧张刺激的赛事氛围简直燃爆全场!
△左图 曾文蕙家中,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摄;右图 肇庆市体育学校,廖伟文 摄
电视镜头的另一端是紧张刺激的比赛现场。比赛中,曾文蕙、朱沅铃面对世界顶尖选手,沉着冷静、大胆滑行,一次次做出高难度惊险动作,以胆大与灵巧,展示行云流水般的“脚下功夫”,点燃夏日极限激情。
每次姐妹花顺利完成动作,观赛人群就不约而同爆发出一阵惊叹。而运动员每一次摔跤,人群里只有曾妈妈会发出一声揪心的哀嚎,“无论是不是自己女儿,我都心疼,不敢看。”她皱着眉,拍着胸口说。
上届东京奥运会,
曾文蕙一人闯关,
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奥运滑板决赛的运动员,
并取得第六名,创造了历史;
朱沅铃刚满10岁进入国家队,
如今才13岁就成功获得奥运会门票。
在这个“City”味很浓的项目上,
掩映于竹海茂林之中的肇庆市广宁县,
培养出两位年轻的女性运动员,
走上奥运会这个国际舞台?
为什么广宁走出了两个奥运选手
天时:
跨项选材突破基层竞体天花板
“如果不是体育总局跨项选材的选拔,从基层运动员出身的她,几乎不可能走到(奥运)这么远。”在广宁县业余体育学校的训练中心里,曾文蕙的启蒙教练高剑霞、朱沅铃的启蒙教练邱佩华几乎说出了一模一样的话。
2016年,
国际奥委会宣布,
滑板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当时,
这个项目不像其他传统项目那样,
选拔赛制完善,人才储备充分,
于是滑板国家集训队在全国范围内,
从武术、蹦床、体操等项目中,
挑选有潜质的队员到滑板国家集训队。
据悉,这一新的选材方式,
深深影响了我国体育领域的人才观,
是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
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国内技术官员、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教师李灵超
“过去在培养运动员方面,无论是山区还是地方,很多时候因为信息差而耽误他们在黄金时期出成绩。当年参加北京冬奥会的177名中国运动员中,就约有1/5来自跨界跨项选材。”
2017年和2021年,
国家体育总局先后在肇庆设点,
开展跨项选材,备战奥运。
广宁双姝就这样迎来了她们运动员生涯
的转折点。
△曾文蕙
在武术教练高剑霞口中,曾文蕙从6岁开始“一边哭一边练”。9岁被选送到市体校后,她整整花了半年才适应离家住校集训的新节奏。没想到如今,辗转世界各国参赛,每年回家的时间不超过半个月已经成为常态。
△朱沅铃
最高峰的时候,
蹦床教练邱佩华同时三个分项,
一共二十几个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
他精力有限,
有时不得不让老队员分担带训的工作,
坦言“这是基层体育的无奈”。
条件艰苦,不妨碍7岁的朱沅铃成为那个放学后风雨不改第一个到达训练场的孩子。当时在省级蹦床比赛中最高拿到第三名的她,在邱佩华的鼓励下,笃定地跟负责跨项选材的国家队教练说:“我要去。”从此开启了不断斩获全省、全国滑板比赛冠军的滑板职业运动员生涯。
地利:
“十万里挑一”背后的数十载沉淀
2017年,
滑板项目的跨界选材,
肇庆是广东省内唯一一个选材地点。
2021年,除了肇庆,
省内也只有云浮、清远、茂名、
惠州数市获得了这机会。由此可见,
肇庆这座粤港澳大湾区运动之城,
并非浪得虚名。
本届巴黎奥运会肇庆共有5人出征,参加人数位列全省第三,是肇庆有史以来入选奥运会运动员最多的一次。
△严海滨、曾文蕙为第二次入选奥运会,朱沅铃、莫家蝶、李志伟为首次入选奥运会。
体育赛场上硕果不断,
背后是肇庆多年的用心耕耘。
近年来,
肇庆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着力推动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
培养和输送,
盘活体育资源、丰富产品供给、
优化公共服务、促进体育发展,
全面加快体育强市建设进程。
通过运动搭桥、体育赋能,
肇庆这座粤港澳大湾区运动之城,
正迸发出无限活力与强劲动力。
△肇庆新区体育中心因拥有我省首个专业足球场,符合承办国际I级赛事标准,吸引了不少足球俱乐部的青睐。图源 肇庆新区发布
广宁这个全国“武术之乡”,
更是让人心向往之。
这里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当年,秉着让孩子强健体魄,
修身养性这个朴素的愿望,
远在佛山务工的朱沅铃母亲二话没说,
让孩子进入县业余体校参训。
曾文蕙母亲表示,每年大年初一,
曾村门楼下都会举办武术舞狮庆典,
小小的文蕙都会“露一手”。
广宁县体育训练中心主任米锦开说:
“一直以来,该校以武术班为特色,狠抓蹦床、田径等项目训练,依托业余体校积极发掘选拔体育人才,向国家、省、市各级体校输送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在全国或洲际比赛中,
广宁体育健儿捷报频传,屡创佳绩,
勇夺金牌161枚、
银牌266枚、铜牌307枚。
2023年9月,广宁县体育训练中心获评
“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此项荣誉评定,
将为当地体育健将提供更好的竞赛平台,
以及更宽阔的成长空间。
△广宁县业余体校武术班开展训练。图源 广宁发布
“在基层体校选拔到全国乃至世界的赛场,不是百里挑一,也不是万里挑一,而是十万里挑一。”邱佩华说,尽管如此,自业余体校成立以来,过去几十年就没停过选拔输送体育人才这项工作,“我们始终相信坚守初心、努力耕耘,定会质变,孕育希望有时候就很需要这种沉淀。”
人和:
两朵小花点燃一座城
“来了来了,要开始了!”
7月28日傍晚,
曾文蕙的家中逐渐热闹起来。
相熟的乡亲们早早相约而来,
顾不上吃完饭,围坐在电视机前观赛,
和远在巴黎的两位小老乡共度高光时刻。
曾文蕙的哥哥说,
自从2022年父亲因病去世后,
家里很久没有沉浸在如此热闹的氛围中。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摄
曾父有句口头禅:
“出一处,光一处”。
意思是人要敢于出走闯荡,
才能开拓更加光明的新天地。
这也是广宁的土话,
或许是因为这里是竹子之乡,竹子喜阳,
阳光充足的地方,才长势茂盛。
在曾文蕙对滑板之路摇摆不定的时候,
曾父的鼓励成为了定海神针。
△曾文蕙。
“东京奥运会前一个月,她锁骨骨折,康复期内就走上了赛场。”哥哥还嗔怪地说道,因为这个消息,是赛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从别人的朋友圈中得知的。从“爱哭鬼”到“报喜不报忧”,曾文蕙的成长,既有国家体育政策改革带来的偶然性,也有她如广宁竹一样坚韧不拔的性格带来的必然性。
曾文蕙的故事,
激励着所有竹乡儿女。
△在位于广宁县横山镇曾村的曾文蕙家门口,“中国加油!曾文蕙、朱沅铃,家乡人民为你们加油!”的红色长幅挂在墙上。南方+ 刘舜欣 摄
在短视频平台上,
朱沅铃的滑板教练从2021年开始,
引来数十万点赞。
看着这个零基础、
仅仅比滑板杆高出半个头的小女孩,
通过系统训练,
无数人受到鼓舞。
△朱沅铃(前排右二)在南京试训。受访者供图
去年,
英国人Tony慕名而来,
在广宁三多武馆拜师学武,
初试虎鹤双形拳。
三多武馆离双姝训练的业余体校旧址,
不过2公里。
听说两位奥运健儿的故事后,
Tony除了表示祝贺,更艳羡不已,
“This is the Charm of the Olym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