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的第33届夏季奥运会
将在法国巴黎拉开帷幕
7月26日至8月11日
全球健儿将汇聚于此
曾于1900年和1924年
分别举办过两次夏季奥运会的巴黎
时隔100年
再次迎来夏季奥运会
对于中国而言
100年前的1924年
还没有运动员正式参与到奥运会中
正是这一年
在张伯苓、王正廷等人的努力下
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体育组织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100年后的今天
截至目前
已有405名中国运动员
获得了2024巴黎奥运会的参赛资格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派出超2000人的
制作转播和技术服务等团队
“中国红”设备车已亮相巴黎街头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
也将派出报道团队前往巴黎
此刻
在巴黎市中心的杜乐丽花园
正举办1924年巴黎奥运展
奥运史上的许多“第一次”
都在这100多张照片中得以精彩展现
这其中 有一张
与天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那就是获得400米冠军的
苏格兰人埃里克·利迪尔
他出生于天津
中文名字叫李爱锐
展览上的苏格兰人埃里克·利迪尔的照片
百年前的今天
李爱锐在巴黎夏季奥运会上
打破了400米跑的世界纪录
赢得了冠军
这位1902年出生在天津的
“苏格兰飞人”
也成为了首个在中国出生的奥运冠军
一百年后的2024年
在天津、北京、香港、爱丁堡、苏格兰
整整100年了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
这位“体育白求恩”?
他与中国、与天津
又有怎样的不解之缘?
百年后,多地纪念他的“飞”凡人生
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由苏格兰政府驻华办公室、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天津市体育局共同主办的“李爱锐:百年苏格兰体育传奇”展览在天津市体育博物馆举办。在“李爱锐100周年纪念活动”展区,详细介绍了李爱锐的传奇经历。
苏格兰政府驻华代表柯春娜(Catriona Radcliffe)表示,李爱锐的故事是连接苏格兰和中国人民的纽带——他是苏格兰的代表,但他出生、生活在天津,去世于潍坊。他所取得的体育成就激励了几代人,甚至成就了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庆祝他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夺冠100周年,也是庆祝通过体育和友谊建立双边关系,铭记他的历史贡献。
天津市体育局副局长李珊不无感慨地表示,在李爱锐生活的年代,举办奥运会还是中国人的一个梦想。而如今,这个梦想早已变成现实。“中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举办前夕,我们在这里举办展览,就是希望借此缅怀这位奥运冠军的风采,感念他对天津人民的深情厚谊,传承奥林匹克精神。”
其实早在2011年,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与中国驻英大使馆就曾在伦敦联合举办“李爱锐与天津”图片展。
天津市政府在英国伦敦普特罗斯中心(Pewterers Hall)举办图片展
他的杰出一生和体育成就,他的激情、同理心和正直,连接了英国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为“一个传奇,一种传承,一生的启迪“被铭记。
在天津出生的奥运冠军
出生在天津的运动健将李爱锐,英文名字是Eric Henry Liddell,绰号“苏格兰飞人”(the Flying Scotsman)。从出生到五岁,直到后来1925年回到天津当老师,他在天津生活了很多年。在天津,他与妻子弗劳伦丝·麦肯齐相识并结婚,他们的三个女儿中有两个在这里出生。
▲李爱锐与父亲
1908年,李爱锐随父母回国,就读于伦敦埃尔瑟姆学院(Eltham College)。李爱锐自幼富有体育天赋,在寄宿学校每年一次的赛跑中,他和哥哥连续几年都是第一和第二。1920年,李爱锐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他的体育天赋得以充分发挥。1923年,李爱锐在英格兰业余田径协会锦标赛中夺冠,并以 9.7秒的成绩创造了英国100码短跑记录,被誉为“苏格兰飞人”。此外,他还是爱丁堡大学最出色的橄榄球员,六次代表苏格兰参加比赛,七次入选国家队。
1925年夏天,23岁的李爱锐在运动生涯的巅峰时期,告别了英国以及各种荣誉,回到了出生地天津,在伦敦会创办的新学书院(天津第17中学,2009年并入21中学)做了一名中学教师。李爱锐不只教授体育,还教授化学、数学等科目。
他培养出如“三铁”运动员刘福英、跳高选手吴必显、足球守门员丁煦春、足球前锋赵洪林等,相继组建足球队、篮球队、垒球队、棒球队、乒乓球队、网球队、排球队,参加国内外体育赛事,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其中,吴必显后来代表中国参加了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李爱锐将奥运精神和理念一同带给他的学生,传播着奥运火种。
吴必显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
除了在新学书院任教以外,李爱锐在天津也时常进行体育推广活动。1926年3月,张伯苓特请李爱锐到南开学校表演赛跑基本技巧,教授中长跑知识,并发表演讲阐述体育精神。1936年,张伯苓还与奥运冠军李爱锐携手,曾邀请田径训练班到天津与当地的外国侨民和天津选手进行高水平的对抗赛。
李爱锐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参与了民园体育场的改造。当时李爱锐参照英国斯坦福桥运动场(切尔西足球俱乐部主场)的设计图纸,对民园体育场的跑道结构、灯光设备、看台层次等改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先进水平的建议,民园体育场得以成为当时亚洲首屈一指的体育场。
1929年,李爱锐在民园体育场举办的万国田径运动会上,李爱锐击败了500米的世界记录保持者奥托•费尔萨,获得了人生最后一块金牌。1991年6月,他的三个女儿把这块金牌赠送给父亲曾经任教过的新学书院(天津17中学),作为永久的纪念。
1934年,在天津联合教堂举行了一场庄严的婚礼,32岁的李爱锐与弗劳伦丝结为夫妻。
这位被称为“体育白求恩”的国际友人还曾与中国人一起加入到抗战的滚滚洪流中。1940年,李爱锐和家人在假期结束时回到中国。1941年5月,李爱锐把妻子和女儿送回加拿大。夫妻两人在邮轮上流泪告别,但承诺等战事过去后全家团聚。李爱锐此后再也没有见到家人。几个月后,李爱锐的第三个女儿在加拿大出生。
1943年初,日军将集中在天津英租界的敌对国侨民分批遣送到山东,作为人质囚禁在潍县(今潍坊)集中营里,李爱锐也在其中。
李爱锐在集中营的恶劣条件下,帮助那些陷于苦难和恐惧的孩子们。除了教学,仍然积极组织活动和体育赛事,点燃他们对未来的希望,保持乐观和坚强。他和集中营里的孩子们成为朋友,他还凭记忆编写了一本趣味化学教材。孩子们视他为最亲密的朋友,称呼他为“埃里克叔叔”,李爱锐陪伴他们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
李爱锐今年88岁的大女儿Patricia,举着父亲照片合影
百年来,在天津、在中国、在世界,李爱锐作为一时和一世的英雄,一直持续被人自发关注。他在奥运赛场和生命历程里的故事,不断被写成传记、拍成《烈火战车》(英国,1981)《终极胜利》(中国,2016)等电影和纪录片。他身上所体现的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和面对艰难困苦而乐观向上的生命追求,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鼓励大家朝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目标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