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土耳其是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历史上经历了希腊化、罗马化、基督教化、伊斯兰教化等进程。因此最后计划分篇简单介绍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
本文文字内容大篇幅摘自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赵林教授所著《古希腊文明的光芒》,感兴趣可阅读原书。
中东地区众多文明位置示意,图源水印。
一、古希腊简介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曾说“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之根都在希腊。”
下面摘录《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中内容进行介绍。
1.1 奥林匹斯宗教
希腊文化以奥林匹斯宗教为根基。
迈锡尼时代,希腊人已开始崇拜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诸神。奥林匹斯山是希腊北部的一座高山,传说中的奥林匹斯神族就居住在这座高山上。后面计划单独章节介绍奥林匹斯诸神,因此此处暂不做详述。
当今世界许多知名品牌的logo,也以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为原型设计,如星巴克咖啡的logo是塞壬女妖,Versace的logo是美杜莎,爱马仕的logo是赫尔墨斯,NIKE的名称及LOGO来自胜利女神。
左,法国卢浮宫(MuséeduLouvre)“镇馆三宝”之一的希腊雕像胜利女神Nike。
右,运动品牌NIKE的logo,图源网络。
1.2 奥林匹亚竞技会/奥林匹克运动会
为祭祀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自希腊城邦时代的公元前776年起,每隔4年,希腊人便在奥林匹亚小镇举行一次奥林匹亚竞技会,这是现代奥运会的“前身”。而荷马《伊利亚特》中记载的古希腊第一次体育竞技比赛的时间要更早。
公元393年,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下令禁止异教徒举行对奥林匹斯诸神的祭奠活动,已持续1100多年的奥林匹亚竞技会被叫停。
1896年,法国人顾拜旦在雅典倡议创办了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对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的沿袭。
1928年的第9届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奥运圣火在现代奥运会上首次出现。
1934年,国际奥委会正式决定,从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开始,正式举行圣火点燃和传递仪式,且要在奥林匹亚赫拉神庙前的圣坛上举行取火种仪式。
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然是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性活动之一。
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图源网络。
现代奥运会的圣火采集仪式,图源网络。
1.3 希腊雕塑
古希腊造型艺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古希腊最具有代表性的造型艺术,是人体雕塑。存世的古希腊时期艺术品非常少,现在人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古希腊时期的艺术品,都是罗马时期复制的作品。
1.3.1 古风时期雕刻
古风时期的雕刻艺术古朴、稚拙,模仿埃及和小亚细亚地区的作品。
左1,科拉雕像,约公元前650年,得罗斯岛,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这件作品是此类少女雕像中最早的大理石制品。科拉kore(复数为korai),即希腊语“年轻女性”,在雕刻艺术语境中,指希腊古风时代(约前800-前479)与真人大小接近的圆雕少女雕像。早期的雕像从发型到姿态都带有明显的埃及风格烙印。
左2、3,拉美西斯二世和妮菲塔丽王后的巨型雕像,公元前13世纪,埃及阿布辛拜勒。
右1,“纽约青年”,约公元前590—前580年,阿提卡,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1.3.2 古典时期雕刻
古典时期,雕塑作品更接近于现实中完美的人体。代表作品包括米隆的《掷铁饼者》、波留克列特斯的《束发的运动员》、菲狄亚斯的《命运三女神》等,奠定了古希腊经典艺术风格的基础。
雕塑帕隆巴拉(Palombara)版《掷铁饼者》,图源网络。
雕塑作品《掷铁饼者》(原名Discobolus,英文名Discus Thrower),取材于古希腊时期的体育竞技活动,作者是古希腊的米隆(Myron,活跃于公元前480—前440年),创作于公元前450年左右,原是一尊青铜雕塑,现已失传。目前流传于世的为复制品,最著名的为1781年3月罗马艾斯奎林山(Esquiline Hill)出土,现藏于罗马国立博物馆的帕隆巴拉(Palombara)版。
雕塑《束发的运动员》,图源网络。
《束发的运动员》(Diadumenus),作者为著名雕塑家波留克列特斯(Polykleitos,活跃于公元前450—前415年),大约创作于公元前430年,表现一位获胜的运动员将象征胜利的发带系在头上的那一刻。目前可见罗马时期大理石复制品藏于雅典国立考古美术馆。
雕塑《命运三女神》,图源网络。《命运三女神》是古希腊雕塑家菲迪亚斯( Pheidias )在公元前 438 年主持制作的大理石雕像。命运三姐妹掌控着包含泰坦十二天神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在内的所有天神的命运,同时也支配着每一个凡人的命运。
1.3.3 希腊化时期雕塑
希腊化时期,雕塑作品中神的地位开始降低,出现了更多人的世俗生活题材,如象征爱与美的阿佛洛狄忒(维纳斯)。
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Aphrodite of Melos﹞,约公元前 150-100 年,大理石, 法国巴黎卢浮宫藏。卢浮宫“镇馆三宝”,其中两“宝”为古希腊的人体雕像。一座为古希腊雕塑《米诺斯的阿佛洛狄忒》,也称《断臂的维纳斯》;另一座为《胜利女神像》。
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上半身特写,图源水印。
1.4 希腊戏剧
崇拜酒神的过程中,古希腊人创造了一种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即早期的戏剧。最初多为悲剧,后来出现了诙谐幽默、富有情趣的喜剧。古希腊悲剧产生的戏剧效果并非是真的“悲”,而是对剧中人物苦难遭遇的深刻同情,或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以及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意愿与勇气。
“命运”,古希腊语为“Moira”,本义是“份额”。古希腊文化中,每个人一生的“份额”早已注定,即“命运注定”,一生的经历、遭遇都是注定的。在希腊悲剧中,命运常作为神的意志,并且借助神的活动表现出来,而敬畏神、崇拜神、顺从神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主题。甚至,神明也要接受命运的安排。因此,古希腊的悲剧也被称作“命运悲剧”。如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王未能逃脱“弑父娶母”的命运安排。
命运女神的威胁,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这种思想最初从古希腊神话里引申出来,最直接的接续者首先是希腊悲剧,其次是希腊哲学。
西方公认的四位悲剧大师,其中3人是古希腊人,即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以及欧里庇得斯,只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埃斯库罗斯被誉为“悲剧之父”,代表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奥瑞斯提亚》三部曲、《波斯人》等。
普罗米修斯的惩罚石棺,罗马时期,公元2世纪早期,大理石,约瑟夫·韦尔德赠与1959年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世界文明馆。面板左侧是普罗米修斯,宙斯则坐在宝座上。
酒神狄奥尼索斯壁画,公元二世纪,迪翁考古博物馆,图源网络。
以弗所城内环形大剧院,图源网络。之前介绍过土耳其的以弗所剧场,是小亚细亚地区最大的古代剧场,据说可同时容纳2.5万人。剧场、神庙、运动场,是古希腊三大公共建筑。在古希腊时期,几乎每个城邦都建有剧场,今存各种各样的剧场遗址。
公元前1世纪的马赛克镶嵌画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巡回演出场景,图源《古罗马:帝国的荣耀》。
1.4 古希腊哲学
哲学,英文Philosophy,源自希腊语philo(意为“爱”)+sophia(意为“智慧”)。
古希腊历史上出现过一些非常伟大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以及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怀德海曾评价“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注脚。”
描绘柏拉图学院的镶嵌画,来自被火山灰掩埋的古罗马城市庞贝,图源Marie-Lan Nguyen/Naples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镶嵌画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描绘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的情景。左起第3人为柏拉图。
1.6 古希腊式建筑
古希腊建筑,被称为“欧洲建筑的鼻祖”,在西方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西方后来出现的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古典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以及后现代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都深受古希腊建筑的影响。近代西方很多恢宏的建筑也都是古希腊式的建筑风格,如巴黎先贤祠和玛德莲教堂等。
古希腊人借鉴古埃及神殿中的梁柱并加以改造,用在建筑外围,打造出围廊式的神庙。在用这种带雕刻的立柱来建造神庙时,慢慢地发展出了建筑法式,即Order(柱式)。原理是整个神庙的全部设计尺寸,用立柱的直径作为一个基本模数。
希腊“围柱式”建筑示意,图源网络。
古希腊的三种经典柱式,图源网络。古希腊的圆柱基本可分为三种柱式: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后来,古罗马人吸收古希腊三种柱式的元素,又发展出了两种新的柱式,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混合柱式(Composite Order)。
由左至右,依次为塔司干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复合柱式,图源网络。图中可看到立柱尺寸带来的建筑尺寸的变化。
1.6 “主权在民”的民主政治
希腊城邦时代建立了一种“主权在民”(简称民主)的政治制度。公民拥有非常大的权利,不仅拥有选举权,有时还拥有审判权。这对后来的西方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西方的政治体制遵循的正是希腊城邦时代开创的民主政治。
在希腊语中,政治、政府、宪法、政治家这些概念都从城邦概念中衍生而来。如政治(politics),指处理城邦事务的技能。城邦、公民和政治,这些概念共同奠定了后世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
二、古希腊神话:奥林匹斯宗教
古希腊神话,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神话、艺术与文化。
爱琴文明早期的克里特文明,推崇神的生殖能力,以女神崇拜为主。
到迈锡尼文明,推崇神的征服能力,开始崇拜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诸神,一直传承到后来的希腊城邦时代和希腊化时代。
公元4世纪以后,古希腊神话的主流地位逐渐被基督教取代。
2.2 奥林匹斯神话构成
希腊神话,由两种不同的神话体系构建,一种是上流社会崇拜的奥林匹斯诸神,另一种是普通百姓崇拜、主管劳动生产的神。
奥林匹斯诸神。男神包括雷电之神宙斯、海神波塞冬、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等,女神包括智慧女神/女战神雅典娜、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狩猎之神和少女的保护者阿耳忒弥斯等。
主管劳动生产的神。包括长相丑陋的农神大潘,半人半羊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农神得墨忒耳,锻造之神赫淮斯托斯……
古希腊神谱,图源水印。
奥林匹斯十二字主神,图源水印。
奥林匹亚宙斯神庙的宙斯巨像复原图像,图源网络。据保萨尼亚斯《希腊志》5.11.1-2记载,古希腊地理学家保萨尼亚斯(Pausanias)描述宙斯的形象为“头上有一顶橄榄枝状花环。右手举着一尊黄金和象牙制成的胜利女神雕像,女神头戴丝带和花环; 神王左手持一根权杖,上面镶嵌着各种贵重金属,权杖上停着宙斯的圣鹰”。
头戴科林斯式样头盔的雅典娜(智慧女神/女战神),大理石雕塑,公元180-190年,图源网络。
雅典卫城内主要建筑分布图,图源网络。图中partnon即帕特农神庙,是全希腊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庙。
雅典卫城遗址俯瞰图,图源网络。
皮同(Python),红绘大口杯,帕斯图姆,意大利,公元前360-公元前320年,图源网络。奥瑞斯提斯(阿伽门农的儿子)跪在德尔斐,身旁为雅典娜和阿波罗。
德尔菲阿波罗神庙遗址和蛇形柱(复制品),图源©张弛。蛇柱复制品,原件于324年被君士坦丁大帝移往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塞壬与奥德修斯, 武尔奇出土的红绘酒罐, 伦敦, 大英博物馆藏。伊特鲁里亚(Etruria)武尔奇(Vulci,位于罗马以北今维泰博大区)遗迹出土。图中,奥德修斯(《奥德赛》的主角)紧紧地绑在桅杆的底部。
3.1 爱琴海文明
爱琴海地区,是古希腊文明的起源之地。“爱琴海”(Aegean Sea)一词,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一位雅典国王埃勾斯(Aegeus),他盼儿不归,最后伤心投海身亡,爱琴海由此得名。
爱琴文明主要包括四个地区,克里特岛、希腊本土、爱奥尼亚地区、基克拉迪群岛。
爱琴海地区的文化传播和民族迁徙地图,审图号:GS(2020)4745号,图源《古希腊文明的光芒》。
克里特岛。希腊文明起源于克里特岛,这里也是爱琴海文明最主要的地区,代表着爱琴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因此爱琴文明也称克里特文明。对克里特文明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著名游吟诗人荷马的史诗《奥德修纪》。
希腊本土。在爱琴文明时期,希腊本土的文明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且深受克里特文明影响。在后来的希腊城邦时代,希腊本土成为整个爱琴海乃至地中海地区的中心。
爱奥尼亚地区。既今土耳其西部海岸地区。《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讲述的特洛伊战争,就发生在今土耳其西部的特洛伊古城。
基克拉迪群岛。是由爱琴海中间众多小岛共同组成的一个群岛。
爱琴文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南方的克里特文明、北方的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600年左右兴起)、黑暗时代(持续三百多年)。然后进入到希腊文明的巅峰时代,即希腊城邦文明时代(持续四百年左右)。
3.1.1 克里特文明
公牛崇拜
克里特人,像古埃及人一样崇拜半人半兽的神祇,对公牛的图腾崇拜尤甚。公牛,是克里特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米诺斯王国的圣物。
牛背上的杂耍者,图源水印。米诺斯(Minoan)王宫出土有众多以“牛”为题材的壁画和雕塑中,其中《牛背上的杂耍者》最著名,展现了逗牛的嬉戏场景。
公牛首形来通杯,图源网络。角状杯(来通杯、Rhyton),源于希腊语“流出”一词,原为古希腊祭祀仪式中的注酒器,广泛使用于古代西亚和地中海等地区。杯身一般刻有动物形象,动物前端设一出水孔。
来通杯使用示意图,图源网络。
以公牛形象出现、具有旺盛生殖能力的克里特主神,后来与北方人崇拜的奥林匹斯主神宙斯合并。宙斯的主要化身也是公牛。
宙斯阿蒙头像方碑,古罗马时期,公元1世纪,大理石,约瑟夫·韦尔德赠与1959年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世界文明馆。图源网络。
女神崇拜
克里特人的宗教还有女神崇拜的特点。在克里特的考古资料中存在大量关于生殖崇拜的物品,如多乳的女神雕像,代表极强的哺乳和繁殖能力。
持蛇女神赤陶像,图源网络。持蛇女神赤陶像,代表米诺斯文明的雕塑在这个时期的最高水平。赤陶像头戴米诺斯特色帽,帽上蹲立一只猫。
线性文字
在埃及图画文字的基础上,克里特人还发展出由90多个音节符号组成的线形文字。
泥板上的线形文字B,图源网络。语言学家们认为,当时的线形文字已发展为一种音节文字,是象形文字向字母文字过渡的重要中介。
葬具
克里特哈格亚·特里亚达彩绘石棺画(较长一端),现藏于克里特伊拉克利翁博物馆,图源网络。图中,画面左端是敬拜太阳女神的场景,画面右端是祭奠死者的场景,右方最前面的男子,向死者献祭了一只船的模型。
哈格亚·特里亚达彩绘石棺,是青铜时代晚期克里特唯一的一具彩绘石棺,1903年6月意大利考古学者帕里贝尼(R. Paribeni)发掘所得,因发现于哈格亚·特里亚达遗址北部山顶之上的墓中而得名,推测创作于公元前1370到公元前1320年(LM IIIA2)。彩绘石棺长1.4米,宽0.9米,高0.4米,石灰岩质地,箱式形制,四个挡面上皆有彩绘图像。
青铜时代晚期克里特与希腊本土彩绘棺画符号,图源网络。
3.1.2 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人,崇拜奥林匹斯诸神,即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神族。以男神为主,推崇神的征服能力。比如,雷电之神宙斯、海神波塞冬、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等男神,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狩猎之神和少女的保护者阿耳忒弥斯等女神。奥林匹斯宗教或神话在这个时候开始兴起,一直传承到后来的希腊城邦时代和希腊化时代。
迈锡尼文明取代克里特文明之后,引发了爱琴海周边区域的战争,如特洛伊战争等。
特洛伊战争,以争夺美女海伦(Helen)为起因,是以阿伽门农,墨涅拉俄斯为首的希腊联军进攻以普里阿摩斯为国王的特洛伊城的十年攻城战。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Achilles),是帕琉斯和忒提斯的儿子。特洛伊战争时期,迈锡尼国王叫阿伽门农,他的弟弟是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两人都是阿卡亚人的大英雄。
阿伽门农的黄金面具,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金,高25厘米,宽26厘米,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5号墓,原件收藏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锤制而成的金面具描绘了一个带有胡须的男子,靠近耳部的区域有两个孔,用于固定在逝者头部。墓圈A中一共发现了5个面具,只有这个面具生动地反映出逝者的面庞。施里曼认为面具的主人为阿伽门农,因此称“阿伽门农金面具”,实际上面具属于另一位迈锡尼的国王。
《瓦菲俄金杯/华菲奥金杯》,黄金,约公元前1500-前1450年,图源网络。金杯由两层黄金组成,外层浮雕为捕捉野牛的场景,内层光滑,两只金杯风格不同,由不同艺术家制成。
左,迈锡尼遗址出土的野猪牙头盔,图源水印。
右,戴野猪牙盔的迈锡尼步兵及战车手,图源水印。
多梅尼科《拖曳木马入城》,图源网络。
乔凡尼·多梅尼科·提埃波罗(Giovanni Domenico Tiepolo 1727–1804) 。《拖曳木马入城》(The Procession of the Trojan Horse in Troy),描绘了特洛伊人给木马脚下安装轮轴,并制造大绳索来套住木马的脖子,牵引木马进入特洛伊城的情景。有人说,特洛伊战争实际是以战神玛尔斯和雅典娜为代表的奥林匹斯山众神之间的战争。
弗兰兹·冯·马特斯《阿喀琉斯的胜利》,图源网络。
弗兰兹·冯·马特斯(Franz von Matsch 1861-1942)是澳大利亚画家。《阿喀琉斯的胜利》(Triumph of Achilles)是一幅壁画中的一部分,画中阿喀琉斯穿着闪亮的盔甲站在双人马车上,右手高举赫克托尔的头盔,被剥去盔甲的赫克托尔则被绑在马车后面拖行。
埃阿斯和阿喀琉斯掷骰子( Ajax and Achilles Playing Dice ),约公元前 540—前 530 年,梵蒂冈博物馆藏。陶瓶高约 61 cm,描绘了特洛伊战争中两位著名人物阿喀琉斯与埃阿斯在战斗间隙掷骰子的景象。阿喀琉斯是国王珀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
《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出土于意大利武尔奇的一个伊特鲁里亚人的墓葬当中。瓶身的签名显示该画出自黑绘陶瓶大师雅典人埃克塞基亚斯之手。画面描绘希腊神话英雄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的场景,左边是全副武装的阿喀琉斯(头盔左上方写着名字Achilles),他双唇微张说“tesara”(四),右边埃阿斯(头部上方写着Aondos)已经摘下头盔,大喊“trial”(三)。两人都紧握着长矛,盾牌摆在身后,显示出战斗前的片刻轻松。
阿喀琉斯杀死亚马孙女王彭忒西勒亚,古希腊黑绘陶瓶,公元前530-前525年,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2.3 黑暗时代/英雄时代
公元前12世纪,多利亚人摧毁了迈锡尼文明,线形文字失传。在希腊神话传说里,多利亚人是赫拉克勒斯的后代。
多利亚人的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希腊进入所谓的“黑暗时代”,也称“英雄时代”。荷马、赫西俄德等游吟诗人就生活在“黑暗时代”的末期,以神话传说的方式讲述迈锡尼时代的英雄传说,留下《荷马史诗》等作品。
“黑暗时代”的多利亚人入侵和民族大迁徙,审图号:GS(2020)4745号,图源《古希腊文明的光芒》。由此,爱琴文明的文化影响传播到爱琴海以外的广大地区。
那不勒斯美术馆 -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雕像,图源网络。狮子皮和大棒,是赫拉克勒斯标志性的形象。
3.2 古希腊城邦文明时代
古希腊城邦文明,又可分两个阶段,古风时期、古典时期。
3.2.1 古风时期/古风时代/赫西俄德时期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为古风时代或古风时期,是希腊城邦最初形成的时期。因记载其社会的情况多见于诗人希西阿德(或译赫西俄德)的诗集中,故又称赫西俄德时期。
希西阿德(约生活于公元前750~700年间),出生于希腊中部的彼奥提亚,有《神谱》和《田功农时》等诗篇传世,前者记述了希腊的神话传说,后者抒写了农业劳作和农村生活。
约公元前8世纪时,古希腊人通过海路汲取东方文明古国的优秀成果,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增加了元音,创造了古希腊字母和文字,在古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后来又形成拉丁字母。古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是西方国家字母的基础。而亚洲腓尼基字母,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基于古苏美尔/巴比伦楔形字基础上形成。
注:东方,这里指地中海东岸,是小亚细亚、西亚及埃及,并不包括中国和印度。
字母文字的演变,图源《古希腊文明的光芒》。现代西方的许多文字可追溯到拉丁文,拉丁文又脱胎于古希腊文字,而希腊字母文字最初来源于西亚的腓尼基。腓尼基的字母文字可能受克里特音节文字和闪米特拼音文字的影响逐渐形成。
公元前7世纪科林斯式头盔往后出现的衍生型种头盔,图源水印。
3.2.2 古典时期
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到公元前4世纪的近两百年间,称古典时期。现在人们了解的关于希腊的重要人物、事件等,大多出现在这一时期。如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著名建筑雅典帕特农神庙、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波塞冬神庙等,艺术品如著名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以及波留克列特斯的《束发的运动员》等,历史事件如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等。
历史事件·希波战争
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开创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波斯第一帝国。公元前546年,波斯帝国消灭了吕底亚,并趁机进攻位于小亚细亚爱奥尼亚地区的希腊城邦。公元前494年,波斯帝国征服爱奥尼亚地区。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命令女婿玛尔多纽斯率海陆大军第一次远征希腊。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在大流士一世侄子达提斯的率领下第二次远征希腊。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与希腊诸城邦签订停战和约《卡里阿斯和约》,波斯帝国不得不承认小亚细亚沿岸希腊诸城邦的独立地位。
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著有《历史》,记载了波希战争(公元前499年至449年),他本人也亲自参加了这场战争。
希波战争形势图,审图号:GS(2020)4745号,图源《古希腊文明的光芒》。红色的虚线是第一次希波战争中波斯大军的进军路线,雅典人以两万人战胜了波斯的十余万大军,取得了马拉松大捷,同时还开创了马拉松长跑。马拉松跑步的距离就是从马拉松到雅典的距离,约42.195公里。蓝色的线条为薛西斯一世第二次入侵希腊时的路线。
波斯帝国全盛版图,审图号:GS(2020)4745号,图源《古希腊文明的光芒》。
陶瓷绘画,对战的希腊重装步兵。原画绘制于“基吉花瓶”(以发现地地主马里奥·基吉王子命名)之上,制作于公元前650至前640年间,现藏罗马国立伊特拉斯坎博物馆。图中,两队全副武装的重装步兵在长笛手的伴奏下,列成方阵作战。不过根据文献记载,实战中这些长笛手应该并不存在。
浮雕上的精锐波斯军队,图源网络。
斯巴达和希腊盟军在温泉关挑战波斯军队,图源网络。希腊波斯战争中,温泉关战役是最知名的一战。在温泉关战役中,希腊虽然失败,但300名斯巴达战士的故事传颂至今。
历史事件·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431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爆发了一次大战,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年-前404年),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
提洛同盟与伯罗奔尼撒同盟对峙示意图,图源网络。其中,雅典是提洛同盟最强大的城邦,伯罗奔尼撒同盟则由斯巴达主导。
伯罗奔尼撒地区城邦基本由多利安人建立,政治体制不同于爱奥尼亚人的寡头制,斯巴达是多利安人城邦中最有实力的一个。
伯罗奔尼撒战争形势图,审图号:GS(2020)4745号。图源《古希腊文明的光芒》。
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参加者,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描述了这场战争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即“修昔底德陷阱”,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的大国,而现存的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此时战争不可避免。
绘制于红色陶器上的希腊重装步兵,公元前5世纪左右制作,现藏卢浮宫。图中,希腊重装步兵携带复合盾牌,手持长度在两米左右的长矛作为主要武器,同时普遍装备长度60厘米以下的长剑。
建筑·雅典帕特农神庙
雅典帕特农神庙(Parthenon Temple),图源网络。
帕特农神庙(Parthenon Temple)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重建工程始于公元前447年,在公元前432年正式启用。整座神庙用白色大理石砌成。主体部分为歌颂帮助雅典人战胜波斯侵略者的女神雅典娜而建,是全希腊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庙,曾被称为古希腊七大建筑奇迹之一。
帕特农神庙西山墙复原模型,图源网络。
帕特农神庙中的雅典娜神像,图源PETER CONNELLY/AKG/ALBUM。
巨像由黄金和象牙制成,公元前5世纪中期矗立在帕特农神庙中,致敬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娜·帕特诺斯(Athena Parthenos)。雅典娜头带金盔,右手托着胜利女神。据希腊地理学家帕萨尼亚斯的描述,雅典娜左手持矛。在其他版本中,雅典娜女神的左手举着盾牌。
其他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以亵渎神灵罪被希腊人处以死刑。
公元前336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他年仅20岁的儿子亚历山大继承马其顿王国的王位。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亲率3万多大军和160艘战舰,开始了对东方波斯帝国的远征。
昙花一现的亚历山大帝国,审图号:GS(2020)4745号,图源《古希腊文明的光芒》。
东征的11年间,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个大陆的庞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这个帝国西起希腊、马其顿,东至印度河,南接埃及,北至伊斯特河(现多瑙河),其疆域之辽阔,即使全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也望尘莫及。
阿格瑞安轻盾兵现代复原图。马其顿军队麾下的作战部队之一,主要使用投枪和剑作战,对希腊步兵方阵造成很大威胁。
涅瑞伊得斯纪念碑上的希腊重装步兵形象,约雕刻于公元前390至前380年的吕底亚克桑托斯(今土耳其),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这些士兵形象反映了当时典型的希腊士兵和军队情况。
3.3 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323年,年仅33岁的亚历山大在古巴比伦因患疟疾英年早逝。从亚历山大死后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到最后一个由希腊人统治的王国——托勒密王国灭亡的这三百年,为“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身后的三个希腊王国,审图号:GS(2020)4745号,图源《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三个希腊化王朝,即安提柯王朝(马其顿和希腊本土)、塞琉古王朝(西亚)和托勒密王朝(埃及)。
公元前31年,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元首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安东尼兵败后自杀,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克利奥佩特拉(即埃及艳后)殉情而死,标志着亚历山大留下的最后一个希腊王国——古埃及托勒密王国灭亡。古希腊文明最终落下帷幕,后面进入罗马文明时期。
罗马帝国全盛地图,审图号:GS(2020)4745号,图源《古希腊文明的光芒》。
公元前32年铸造的硬币,正面为克莉奥佩特拉,反面为马克·安东尼©Wikipedia。
希腊化时代的希腊战士,雕刻于公元前1世纪的罗德岛,大理石,图源网络。浮雕雕刻于墓葬石碑之上,图案中的战士身着胸甲,头戴头盔,矛头处的蛇为疾病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