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县市,乡自治机构及自治职员—览表
市乡名称
姓名
职别
选任日期
办公地址
备注
城区市
戴宝璜黄郁文王 锦
议 长副议长总 董
民国元年1月16口同上民国元年2月3日
何宗祠
新坝乡
孙嘉宾杨忠传田廷缙孙白栋
议 长副议长乡 董乡 佐
民国元年1月31日同上民国元年3月4日同上
张宗祠
三茅乡
陆 平蒋仁本吴宝仁施仁山
议 长副议长乡 董乡 佐
民国元年1月28日同上民国元年2月12日同上
保婴局
民国3年(1914)三茅乡改称三茅市
永胜乡
施仁本金建甫刘显忠施雨人
议 长副议长乡 董乡 佐
民国元年5月24日同上民国元年6月11日同上
玉皇庙
南阳乡
姚桂森陈中美戴世清马子仪
议 长副议长乡 董乡 佐
民国2年12月5日同上民国2年12月20日同上
观音庵
永安乡
耿鼎峙徐子清王承志
议 长副议长乡 佐
民国元年7月25日同上民国元年8月10日
斗姥阁
乐善乡
任蓝田傅朋儒杜宝善姚明仁
议 长副议长乡 董乡 佐
民国元年4月20日同上民国元年5月4日同上
下东岳庙
三义乡
吴鸿逵祝见知黄载廷徐席珍
议 长副议长乡 董乡 佐
民国元年6月17日同上民国元年7月2日同上
三义阁
二、解放后的行政设置与区划
区名
区政府所在地
管辖乡镇
新坝
浮玉山庄(1951年迁至新坝镇)
太平、联合、敦厚、万太、民众、和气、四教、公信、永平、治安、养性、新坝
三茅
观音庵
毓秀、钟灵、北固、厚生、宝善、新民、博爱、德润、南屏、圌东、建设、板沙、民主、大众、三茅
兴隆
姚宗祠
三、在我、恒平、长乐、普济、定和、福德,乐源、德云、邻丰、长旺、积善、兴隆
八桥
三义阁
雷观、永胜、六墩、万福、德隆、如意、同德、鸣凤、和合、阳秦、庆隆、齐家、油坊、八桥
福星
西来桥
东进、南阳、北胜、西来、轮船
三、乡镇
一、县治变迁
清光绪三十年(1904),设置太平厅,高纪昌为太平厅同知,高原为知府,因太平洲地瘠民贫,未到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钱锡林就任太平厅同知,于三茅镇之三茅宫设立“太平厅抚民府”。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因三茅宫掌教阻挠,太平厅同知蒋育芬迁厅治于下八桥镇陈家当铺。民国2年(1913)秋,太平县县知事林立山因处理民事不当,激起民愤,县知事公署遭抗税群众焚毁。同年10月,秦汇生就任县知事,复迁县治于三茅宫。民国27年(1938)2月,国民党扬中县政府解散。三茅宫遭日本侵略军焚毁。民国28年(1939)5月,国民党扬中县政府于龙王庙成立。1940年1月,龙王庙遭日军焚毁。民国29年(1940)4月,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以下洲农村为主要活动地,领导人民坚持抗日斗争,政府机关无固定驻地。民国31年(1942)11月,汪伪扬中县县长顾仙痴,因三茅宫遭日军焚毁,即将镇海庵水师衙门拆除,于三茅宫原址重建房屋30余间,作伪政府办公用房。1945年7月,日军退出扬中,盘踞在扬中县的伪军被抗日游击队全部消灭。为防止敌人再次反扑,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将原汪伪扬中县政府办公用房全部拆除,材料运至下八桥镇建造八桥初级中学。同年冬,新四军北撤,国民党县政府进驻扬中后,将顾仙痴等汉奸住房改作县政府办公用房。解放后,扬中县人民政府于江洲西路北侧(即三茅宫原址)建成政府大院,占地12700平方米。中共扬中县委会、扬中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扬中县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扬中县委员会均设在院内。
二、主要集镇
扬中县人口稠密,集市贸易繁荣,全县有11个较大集镇,皆为所在乡镇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1. 三茅镇三茅镇因三茅宫而得名,建置后,除1909年至1913年外,皆为县府所在地。三茅镇原名三茅庵市,1911年辛亥革命后,改称三茅乡,民国3年(1914),改称三茅市,街道狭窄,从文明桥至西圈门的主街约250米长,以横竖条石铺设,有店铺171家,民国18年(1929)改称三茅镇。解放后,随着经济发展,镇区建设连年扩大。主街江洲路宽6米,柏油路面,两旁各有2米宽的人行道,道旁植有法国梧桐。1985年全镇有大小20条马路,3条小弄,6个生活区。行业情况:1985年全镇有县属工厂39家,镇属工厂21家,乡属工厂10家。工厂多集中在三茅大港两侧和环城路一带。生产项目有电子、玉雕、化工、五金、印刷、织造、服装、塑料、电器等。1984年工业总产值5449.61万元,利润632.33万元,职工6837人。县玉雕厂生产的“六和塔”、电子仪器厂生产的示波器、无线电厂生产的激光针灸仪等,均属名牌产品。镇属无线电元件厂,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建宁柳器厂的柳制品近干种,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江洲路和前进路,成“丁”字形,是比较集中的商业区,有各类公司、贸易中心、商场、供销合作社、银行、信用社等,1984年商业营业额为4265.4万元,服装生产更是遍布大街小巷。全镇有旅社10家,床位1000多张。镇西建宁路有占地2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镇东大寨河南路的苗猪市场,占地3000多平方米。苗猪年上市量4~5万头。邻近市县亦有前来贩运者。镇北友谊路的竹枝市场,占地1500平方米。年交易额20多万元。镇东的英雄南路利民市场,1985年1月落成,占地13270平方米,商店、摊铺排列整齐,不少公司、工厂亦在此设立门市部。场内一条主要通道,长243米。当街门坊上的“利民市场”四字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题写。镇内还有县图书馆、文化馆、影剧公司、影剧院、人民剧场、县锡剧团、老干部活动室、体育场、溜冰场、电视差转台和广播站等。全镇有普通中学2所,职业中学1所、体育中学1所、小学4所、幼儿班25个,在校中小学生3500多名,是解放前在校学生数的15倍。县委党校、电大分校、教师进修学校、职工业余学校等,亦设在镇内。全镇有医院3所,病床210张,另有防疫站和妇幼保健所各1个。1975年兴建的县变电所,总容量达41500伏安,能基本解决全镇工农业生产用电和居民的照明用电。环城南路的县自来水厂,日产水10000多吨,全镇居民都能饮用自来水。三茅大港贯穿镇区中心,现为八级航道,冬夏均可通航,年吞吐量为24万吨,横跨大港的三茅大桥和扬于大桥将大港东西街道连为一体。江洲东路有长途汽车站和农村公共汽车站,长途客车经过轮渡可直达上海、南京、镇江、常州、丹阳、宜兴等市县。县内有公共汽车通往各乡镇。2.新坝镇新坝镇位于原乐生洲东侧中部。相传元明时期,该地东南与宝晋洲、东北与德兴洲隔夹江相望,后因泥沙淤积,三洲近乎相连。清初乡民在今新坝自来水厂处,筑坝围田,连接三洲,镇名即由此而来。清代中叶,新坝镇商业已较繁荣,有“一里三典”之称,即街长1华里,开设3个当典。全镇以万寿庵为中心,分东、南、西三条街,合计长500米,店铺115家,以农历每旬的一、四、七、九日为集期。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和土匪先后三次劫掠,不少店铺被抢劫一空,停业关门,解放前夕,全镇仅有店铺56家,小摊贩10余户。解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商业日趋繁荣,镇容日益改观,西街已变成较为集中的商业区。1984年,自新坝中学至前进河的主街道,已铺成水泥路面,宽为6米,长近1000米。路旁的高楼大店,颇为壮观,个体工商户多至百家。市场空前繁荣。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760.78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101.1万元。个体工商户销售额未计算在内。乡办工厂20个,大多建在新坝大港和旧“三栏”(三茅镇至栏杆桥)公路两侧。产品有电器、服装、印刷、胶鞋等。3.公信桥镇公信桥镇位于县境西北部。清代中叶,由乡民集资于穿镇而过的郭家支港上架设南北向石桥1座,名公信桥,镇即因桥得名。抗日战争前,镇长不足250米,店铺47家,以农历每旬的二、五、八、十日为集期。民国29年(1940),日伪军在镇上构筑据点,骚扰人民,镇上各业随之萧条。解放前夕,全镇仅有几家小杂货店、烧饼店。1960年,联合公社机关迁至公信桥镇,镇容逐步改观,成为全公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5年全镇有乡办厂18个,其中以联合供销社与上海科协咨询服务中心联营的扬子电子实验厂为最著名;有商店20多家,个体工商户10余家。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506.07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42.95万元。镇区东起汽车站,西至联合医院,主街长600多米。1984年7月,联合乡政府集资12万元,拓宽街道,并兴建一个农贸市场。4.丰裕桥镇丰裕桥镇位于县境北部。清道光年间,乡人何正刚捐资于镇旁之何家大港上建造木桥1座,名丰裕桥,取丰收富裕之意。镇即因桥得名。抗日战争前,此处仅有几家小店。1940年1月,日伪军盘踞三茅镇、公信桥镇,乡民上镇贸易,常受侵扰。因丰裕桥镇地处偏僻,日伪骚扰较少,来此设摊开店者日移增多,集市贸易,得以发展。以农历每旬的一、四、七日为集期。解放前夕,丰裕桥的东西两端已形成街面,有店铺20余家。解放初期,新坝镇供销社在此设立供销站,贸易更趋繁荣。1956年8月,和气、北固两乡合并为丰裕乡,从此,丰裕桥镇成为丰裕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75年,拓浚联丰港时,乡政府重新规划,征用红光村二组和十二组土地河塘近百亩,建设长1000米左右、宽6米的新街道。1985年,丰裕桥镇有乡办工厂15家,合作商店20多家,个体工商户10余家。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512.3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59.17万元。丰裕桥镇与三茅镇之间有农村公共汽车往返。镇西的联丰大港沟通南面夹江与北面长江的水路交通。5.三镇三镇位于三港与支港的西北分叉处,沿港建镇,相传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丁”字形街道共长500多米,街面铺设青石,西街支港上有石桥名乐善桥,南街支港上有石桥名万缘桥。小桥流水,颇有水乡集镇风貌。三港东连长江,南通东新港,西通下东岳庙支港,港深水阔,常年可行驶载重二、三十吨的船只。抗日战争前,全镇有大小店铺140家。长江水产、豆饼、食盐,是该镇经营的主要商品。孙泰来、黄公泰、利生三大鱼行,在县内颇有声名,各有冰房贮存鲜鱼。年收购江鱼数万担,远销苏北、上海等地。该镇以农历每旬中的二、五、八、十日为集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三镇遭土匪抢劫10余次,加之日伪军骚拢,商业日趋萧条,多数店铺关闭。解放前夕,全镇仅剩10余家小杂货铺。解放初期,镇上设立商业供销站。1957年,撤区并乡,三乡政府设在镇上。集镇建设得以恢复。1976年,新开三大港和永战河。1977年,乡政府决定在港河十字交叉处的西部,约距老镇1公里处,重建新镇。新镇街道长约500余米,宽约1.0米,石子路面。街道两侧建起商业楼房。1984年,三乡党政机构迁至新镇,老街仍保留部分商店和1个农贸市场。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587.77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48.86万元。三茅镇有农村公共汽车直通三老镇,乡卫生院、中学、中心校及几家乡、村工厂介于新镇与老镇之间,几将新、老镇连成一体。6.兴隆镇兴隆镇位于县境中部,形成于清代中叶,初名青龙镇。因青龙桥而得名。民国元年(1912)改名兴隆镇。民国18年(1929)以后,兴隆镇即成区乡政治中心,区、乡政府均设在此镇。兴隆镇曾两度迁移和扩建。老镇在新镇西北约500米处,东西长170米,南北长185米,面积为0.315平方公里。街道铺设条石,店铺40余家。以农历每旬二、五、八、十日为集期。1958年,“三八”(三茅镇至八桥镇)公路建成,因老镇偏居公路西侧较远,且邻近坍江,自1960年起,乡政府机关及各商店开始向公路两侧迁移,至1969年新镇初步形成。由于规划欠当,以公路为街道且宽度不够,市场秩序、交通安全及环境卫生均受影响。1977年,拓浚兴隆大港时,乡政府决定严整港南部分田地,重建与公路成“丁”字形的新街道,经过八年努力,街道初步形成。1985年全镇有30多家商店,60多个个体工商户,21个乡办工厂。自镇南端的镇江市塑料九厂,至镇北端的兴隆地区医院,长1160米,东起红专桥,西至兴无桥,长1040米,总面积为1.17平方公里。兴隆港南的东西向主街道,长760米,宽15米,街道两侧有商店、公司、工厂、文化站、镇政府等单位的三层大楼8幢,四层大楼5幢。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495.92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57.25万元。“三八”公路穿南北向街道而过,街长1160米,大部分乡办工厂建在两侧,素有名声的中药店松柏堂及县重点创汇企业镇江市塑料九厂即在此街两侧。镇南部的公路东侧,已逐步建成工业区。兴隆港北侧的镇办工厂亦比较集中。1985年东向主街已铺成柏油路面。兴隆镇有兴隆大港横贯东西,“三八”公路纵穿南北,水陆交通比较方便。7.长旺桥镇长旺桥镇是在原九圩水洞塘的久和油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国7年(1918),乡民在油坊东首约100米处的南北向头墩子港上,架设一座小石桥名长旺桥,取长远兴旺之意。镇即因桥得名,沿用至今。抗日战争前,长旺桥镇有店铺10余家,分布比较散乱,尚未形成街道。后有左景韶等商绅倡议兴集,定农历每旬的二、五、八、十日为集期,设立露天市场,以繁荣集市贸易。抗日战争期间,老郎、兴隆、油坊均有敌伪据点,长旺桥镇因地处偏僻,日伪骚扰较少,集市贸易较为活跃。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周围集镇恢复正常商业活动,长旺桥镇营业又趋于萧条。解放后,久和油坊迁至兴隆镇,长旺桥镇仅有几家供销商店和合作商店。1963年,长旺公社机关迁至长旺桥镇,着手集镇建设,填平原久和油坊前约100米长的废港道,平整北港边的埂地,南移长旺桥,形成东西走向15米宽的新街道,商店、工厂建于街道两侧。1977年又填平镇北通往头墩子港口的废港,开辟一条新街。1981年拆除旧桥,重建了—座长24米,宽8米,承压15吨的水泥大桥,使新街道与通往老郎街的公路相连接。至1981年底,一个崭新的长旺桥镇基本形成。新长旺桥镇东起长旺中学,西至会龙桥,南起乡政府,北至双桥,面积为1.05平方公里。主街道宽20米,长650米,砂石路面。主街两旁,整齐排列着工厂和商店的6幢楼房。桥东至长旺中学地段,长约200米,开设饭店和收购站等。桥西沿港往南约100米处,为长旺桥镇旧址,是乡政府、大会堂、文化中心、制鞋厂、合作商店办公室所在地。桥东沿港往北至双桥的马路,1983年底已铺成柏油路面。路东侧有工厂、医院等19个单位。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412.03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62.86万元。长旺桥镇距县城三茅镇12公里,有公共汽车相通。水路自长旺大桥可直通头墩子港口出南夹江。8.油坊桥镇油坊桥镇距三茅镇约13.5公里。相传清道光年间,有新坝田氏、夏氏两家来此开设榨油坊两爿,该地即因油坊而闻名。随后在油坊南北两侧开店设摊者渐多,遂形成集镇,以农历每旬的二,五、八、十日为集期。后来地方人士集资在油坊门前的六圩港上兴建石桥一座,取名油坊桥,镇亦取名油坊桥镇,沿用至今。抗日战争前夕,油坊桥镇已为县内较大集镇之一。两条街道分建于六圩港两侧,中有油坊桥横架港上,两条街道共长1000米左右,共有店铺179家。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军在镇上构筑据点,商业一度萧条,油坊桥镇西北隅的四墩子小镇遂应运而生。解放后,油坊桥镇商业活动日益兴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更趋繁荣。港东新辟一条大街,建有供销社大楼、邮电局、银行、税务所办公楼等。港东新建了农民街,个体工商户大部分集中此街。镇政府设在镇东侧。1985年全镇有乡办工厂21个,商店100余家,供销社年销售额为854.23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126.24万元。六圩港南通夹江,穿镇而过,北连兴隆港。“三八”公路位于镇东北1公里处,有公共汽车通往三茅镇。9.八桥镇八桥镇距三茅镇17.5公里。思议港与火叉港在镇中心交会,成“丁”字形。清光绪六年(1880),乡人集资在两港上各架一座石桥,成“途径”字形,因位处下洲,又名下八字桥,以与上八字桥(在今新坝镇)、中八字桥(在今三茅乡)区别。镇即因桥而名“八桥镇”。清末,八桥镇商业比较繁荣,清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2年(1913),太平厅抚民府和太平县知事公署,曾迁设此镇。解放前,全镇有东、南、西三条街,共长约1000米,店铺198家。镇西有广替堂和理教堂,镇甫有耶稣教堂,美国人孔仁孝(汉名)曾在此传教9年。解放后,八桥区、乡政府设在此镇,1984年全镇有乡办工厂18个,企业人员达2000人,同上海手风琴厂联营的儿童手风琴厂名声较大,所产儿童手风琴远销国外。1984年创产值230.43万元,利润43.73万元,产品获江苏省工艺品评比二等奖,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康克清、陈葛华的赞扬。全镇除供销社、合作商店多家外,尚有个体工商户近百家。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570.06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122.59万元。八桥镇是“三八”公路的终点站,每日有班车通往县城和沪宁等地。穿镇而过的思议港南连夹江,水运亦较方便。10. 永胜镇永胜镇(原名玉皇庙镇)距三茅镇14公里。相传清代中叶已成集市,该镇因有玉皇庙而得名。清末实行市乡制,玉皇庙镇成为永胜乡的政治中心,1966年改名永胜镇。旧镇长约250米,有店铺36家,以农历每旬的一、四、七、九日为集期。解放后,“三八”公路永胜支线通车后,乡政府将商业中心移至旧镇北的公路两侧。新镇以公路为街面,长约10OO米。至1985年除邮电所、税务所、工商所等单位外,有乡办工厂14个,村办工厂3个,供销社门市部14个,合作商店7个,企事业单位经办的商业门市部4个,个体工商户13家。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345.76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46.51万元。该镇每日有班车开往县城,直通长江的团结河在该镇南端。11.西来桥镇西来桥镇位于中心沙中部偏北部位,是县境最南端的江中岛镇,西来桥镇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代中叶,绝港周围已形成集市,后因交通不便,改至穿心港中心地区开辟市场。港上原有木桥1座,因年久失修,行走不便,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地方士绅施明齐等集资重建石桥,命名西来桥,镇名由此而来。街道成“十”形,建在穿心港南,以西来桥为中心,分东、南、西三条街,全长约250米,主要店铺近30家。以农历每旬的二、五、八日为集期。解放前后,西来桥镇一直是全乡政治中心,区、乡政府均设于此。1970年以来,着重发展穿心港北的市场,供销社、粮管所、邮电所、乡政府均设在港北。1985年全镇有乡办工厂11个,供销社设有10个门市部。合作商店6个,个体工商户近50家,1985年供销社销售额为430.78万元,合作总店销售额为65.47万元。穿心港穿过镇中,东与长江、西与夹江相通。1985年轮船港建成汽渡码头后,由县城至西来桥镇的公路交通较前方便。
三、小集镇
1.老郎街老郎街,古名三邑镇(因在丹徒、丹阳、泰兴三县交界处),距三茅镇约10公里。清末民初,是全县较有名的大镇。清光绪十一年(1885)前,名老郎市,辛亥革命后,易名城区市。民国18年(1929)改称老郎街,一条主街长约500米,店铺150家。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在此构筑据点,商业随之萧条。解放后,乡政府设在长旺桥镇,老郎街遂成为该乡的商业小集镇。2.五镇五镇位于三乡东南部,因附近有黄家、徐家、汤家、东、北、故名五镇。解放前,全镇一条街长约250米,店铺20余家。解放后,镇上有一个供销站和数家合营商店。1976年,东新港码头迁至港北,该镇商店全部迁至东新港口,原五镇遂不复存在。3.道士庙镇道士庙镇位于永胜乡北部,因有道士庙而得名。解放前,全镇一条街长约250米,店铺21家,农历每旬的二、五、八、十日为集期。解放后,镇上有数家商店,乡供销社亦在此设立供销站,后因公路经钥匙头通往玉皇庙镇,道士庙在地理位置上已不适中。1956年原有商店并至玉皇庙,道士庙集镇遂不复存在。4.天后宫镇天后宫位于联合乡东南部,因有天后宫而得名,与东岳庙、公信桥镇成鼎足形。解放前,全镇一条街长约500米,店铺32家。解放后,联合乡政府曾设在该镇。镇上有乡供销社和合作商店。1959年乡供销社迁至公信桥镇,天后宫镇设供销站和门市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镇上新增个体服务业多家,仅中西服装店就有7家。1984年,联合乡供销社又在此增设百货商场,市容为之一新,天后宫镇现为联合乡第二大镇。5.码头镇码头镇位于兴隆镇西北部,因泊船码头而形成集镇,故名码头镇。民国初年,码头镇为当时永安乡乡公所驻地,全镇一条街长约250米,店铺51家。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在兴隆镇构筑据点,集市贸易遂以码头镇为主。解放后,因该镇相距兴隆新镇甚近,集市贸易中心逐渐转向兴隆镇。1956年,码头镇原有各家商店陆续迁至兴隆镇,至1958年,码头镇原有商店已全部迁出,集镇遂不复存在。6.斧头街斧头街原位于兴隆镇西北部,约兴于清代中叶,全盛时有店铺10余家,一条石铺街道,长约40米,后因坍江严重,危及街镇,商店停业,居民搬迁。至1954年,原街全部坍入江中。7.东岳庙镇东岳庙位于二茅镇西北约1公里,在宝善乡(今三茅乡新扬村)境内,因有东岳庙而得名。为别于三镇西的东岳庙而称上东岳庙。相传东岳庙建于清代,有前进、中进、后进及边厢计31间。每年三月廿八日为庙会,届时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拜佛,商贩云集,热闹非常。清末民初始有店铺,逐渐形成街面。1951~1953年为东岳庙镇集市最盛时期,有杂货店、豆腐店、烧饼店、中药店、铁匠铺、木行、鱼行、理发店、茶馆、汕坊等,30余爿店铺分布于港(何家大港)东、港西,但以港西庙场前面两边为中心,街长约50米,以农历每旬的二、五、八、十日为集期。1954年因洪水灾害店铺倒闭,集市亦随之消失。“文化大革命”后期东岳庙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