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文化中国食天下(壬寅年——中秋节)玉兔嫦娥赏月中秋夜

(好吃不过饺子!许多家庭在传统节日聚会和招待亲朋好友都是吃:“饺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秋节”与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祝福全体中华儿女节日快乐!阖家欢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古代以农历七、八、九三月为秋,并以“孟秋”“仲秋”“季秋”指代。古时“仲”同“中”,因此最初的中秋,是指八月。因为八月十五处在仲秋之中,故而演化为中秋。

(张飊主席书法作品:“花好月圆”)

(朱长云书法:“壬寅年——中秋节”)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张飊主席书法作品:“九域凝魂战疫情,中秋小憇享安宁。阴霾雨雪终尽扫,长把琴心照月明。”

(朱长云书法:壬寅年——“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古代以农历七、八、九三月为秋,并以“孟秋”“仲秋”“季秋”指代。古时“仲”同“中”,因此最初的中秋,是指八月。因为八月十五处在仲秋之中,故而演化为中秋。

(朱长云书法:壬寅年——中秋节)

(朱长云书法:“壬寅年——中秋节”)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

——火的引用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状况,熟食是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分水岭!

——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饮食健康的宝库,建议设立中国食文化学!

一、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食文化学

中国烹饪是中国对人类饮食生产的巨大贡献,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在中国,“烹饪”一词出现在战国至秦汉间成书的《易传》对“鼎”卦的解释中,“以木巽火,烹饪也。” 大意是在鼎下,架起木柴,通风起火;煮熟或烧烤食物至熟用。所以,烹饪的原始意义就是煮熟(烧烤)食物。烹饪一词出现在战国秦汉时期,并不意味着烹饪这一事物也出现在战国或秦汉间。因为,在古史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教民熟食的的燧人氏距战国时期至少也有数千年的时间,但实际上中国先民用火的历史更早,开始于距今五六十万年的北京猿人时代。 《易经》之后的文献中,曾用“烹调”、“料理”概括并代用词;到了近代,大家才更加广泛使用“烹饪”一词,经社会的不断使用和认同,才确认下来;并使用至今。同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现在的烹饪和烹调二词研究分野的十分明确了,烹饪覆盖烹调,烹调是烹饪的组成部分;现代的烹调一词已经引申指制作食品的技术方法,称之为“烹饪工艺”。 广义的烹饪文化不仅包括食品生产的文化——烹调文化,也包括食品消费的文化——饮食文化。烹饪文化就是“人类社会食品生产与消费中所包括的物质与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中国烹饪来自于实践,同时,接受时间的检验。相信,中国烹饪在新的时代一定会为人类的健康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烹饪文化是在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火的引用”发展的“熟食阶段”的过程,“食文化”是人类文明饮食发展的升华,从“田头”(源头)到“嘴头(营养)”的科学发展过程;是一个为人类健康发展的整体食物链。既包括原材料的选育和种植与收割到运输过程和初级加工原料,同时,又包括食品的加工工艺过程和半成品及成品的整个形成过程;又包括食用前和食用过程中及食用后的具体体现。 所以说,设立“中国食文化学科”是必要的,也是人类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必然需求。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指出:“烹调亦艺美术之一道也”。“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辩味不精;辩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以表明进化之深也……”

(朱长云书法:“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吃中国粮最安全)

二、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民以“民以食为天”为理论依据,中国“重食”思想和“重养”传统文化理念发展至今,其“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传统文化精髓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同时,又有传统的节假日比如除夕节、春节(除夕节和农历新年正月初一);2,清明节(寒食节);3,端午节(五月初五);4,七夕节(七月初七团圆节);5中秋节(八月十五,又称祭月节);6,重阳节(九月初九);7、冬至节(冬至大如年,民俗记忆和书刊都有记载)等; 以上节假日的食品多种多样食品丰富;1、春节:食品丰富;必吃的饺子; 2清明节:祭祀春游,青团(江南食品),薄饼(团聚);鸡蛋(秦代此时禁火,提前煮鸡蛋备用);艾饭(客家清明节期间食用,一年不生病); 3、端午节:包粽子(南北方有不同的品种),包饺子; 4、七夕节;团聚的日子,饺子等; 5、中秋节:食品丰富,月饼;包饺子; 6、重阳节:登高赏月(重阳糕吃两种糕:花糕、栗子糕);菊花酒;吃饺子;7、建议增加——冬至节和除夕节:冬至大如年,吃饺子(冻不着、不冻耳朵),元宵;除夕节,丰富的食品; 南北方具有差异性,北方过节始终没有离开“饺子”食品。还有民族特点。河南信阳以及周口、南阳等地喜欢吃水饺、扁食等。

三、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节庆;1、人物(如老子);2、年月(二月二,龙抬头)、除夕节;3、节气(秦朝已始秋分节)等;

1、人物:如老子;老子纪念日;中国传统文化——道教的鼻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论;时至今日仍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要素和精髓。

2、时令:二月二龙抬头;龙——中华民族的象征;图腾,腾飞!目前,北方有吃饺子和吃薄饼的风俗;寓意团团圆圆;

3、秋分:曾经是“祭月节”;2018年经国务院同意设立将“秋分节日”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目前,以文艺演出和有关赛事为主;

4.春耕节,(一亩三分地、先农坛);可追溯到西周;明清帝王达到鼎盛时期。

四、设立“北京纪念日”和“北京城建城纪念日”

北京——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文明纪念日 !同时,可以根据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独特性,整理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事件以及具有影响力的节气为文明节日。 “北京纪念日”和“北京城建城纪念日”!发现“北京人”和火的发现及引用;熟食的开始等等。北京,人类文明之源!

北京故宫历史最悠久(世界五大宫:法国的凡尔赛1624年;白金汉宫1703年,1761改为英王三世的私人寝室;克里姆林宫1320年修建;美国白宫1797年修建); 北京的故宫历史悠久,是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的故宫可以追溯到公元1179年兴建的“金大宁宫”,甚至还可以追溯到公元1000年前后的辽朝萧太后在琼华岛上建造的宫殿。) 1,全部宫殿区的建设,北京故宫(紫禁城)是1420年,具有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故宫。时间早、面积大! 2,在先秦蓟城故址(广安门南)上一步一步发展起来,位于辽南京和金中都城的中心位置发现先秦遗物等等! 3, “北京城的起源”即“生日”,历史学也称为未来学; 蓟城的发现,(水经注) 是有记载的; 已经具有3200年的悠久历史!(1995年北京市隆重举办“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正式确认公元前1045年未北京建城之始”,由于多方异议,至今没有再搞。大北京即蓟城比燕都早134年) 4,北京人的发现和“火”的引用熟食的开始等等。北京,文明之源!

北京城(建城日):1987年侯仁之先生就提出 “北京城建城日”;1995年北京市举办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正式确认北京城于公元前1045年;实际根据考古比此时早134年;至今北京建城为3200年! 考古不断推陈出新!

(朱长云书法:“天人合一”)

五、礼仪文化中的中华礼食;

2、宫廷食礼(朝廷贡品,豌豆黄、御膳等);

3、民族性礼食(各民族风味名点名菜);

4、地域性礼食(区域食礼,德州扒鸡、北京烤鸭);

5、名人礼食(东坡肉);

6、食物礼食(龙井虾仁、樟茶鸭、桃花泛);

7、节气和节日礼食(非遗);

8、民间祭天食品;丰富多样!

食礼: 1)先秦“礼食”;提出:“衣食既足,礼让以兴”等理论。 2)儒家礼食(六礼);迎送之礼、交接之礼、进食之礼、卒食之礼、侍酒之礼、其他循礼。3、传统食礼:分餐与合食、礼仪与请柬、座次礼仪、进食礼仪; 4、近代食礼;丰富多彩!

1、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2、中华民族具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究其原因就是中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传承脉络;很重要一点就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就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24节气! 立春(立春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也是是春季的第一个。立春,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的谚语之说。虽然立春了,向着暖和的方向发展;但是,还是比较好冷的;还有七九、八九,九九。直到春分播种季节时,才开始有真正的暖阳之意。

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千年乃至上万年的漫长具体实践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早在古代公元前的汉代和春秋战国、乃至夏商周、尧舜禹对历法和节气都有一定范围的记述。《山海经》 《易经》《黄帝内经》……这些上古奇书……研究的新进展,历史遗址出土文物的新发现,将给我们研究二十四节气带来新天地,我们会不断挖掘出天文节气的新成果。

(朱长云书法:“平衡膳食”)

七、膳食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四季饮食四季养生!”四季养生,首先从饮食做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人类的生长发育的自身修补则主要依靠蛋白质。 “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水果宫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还能帮助消化。故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一个益字,说明了其补养作用,而不能成为主要成分。 “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各种蔬菜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故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我国先祖们,开辟了“药食同源、药膳同功”的系统养生理论; 中国人从与自然界斗争和科学实践中以及自身的修行时实践中,认识和理解并总结到许多食物具有药性。早在3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就有《周礼&S226;天官篇》记载,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系,医事制度中已设有负责饮食营养管理的专职人员。当时医生分为四类,即“食医”;“疾医”(内科医生),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外科医生),则“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和兽医。周代医疗体系以“食医”为先,“食医”的任务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即调和食味,确定四时饮食,预防疾病。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早的“营养医学”的实践。 中国历代名医通过实践,对膳食重要性有许多科学论述:如战国扁鹊说:“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清代黄宫绣指出:“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唐代孙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疗者,不足以全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之不愈,然后命药。” 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的哲学内涵:“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审因施食、辨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同时,始终以“和”为贵;奉行:“因人而异”和“模糊科学”的理念。

(为了健康的身体,在不同时期,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根据个人身体的基本状况,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鸡牛羊肉、适当增加饮豆浆和牛奶,多吃萝卜、绿叶菜、豆腐和木耳等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也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和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年龄的大小来变化,;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可以参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平衡膳食宝塔”,按一定的比例选择不同种类的食物。如山药、红薯、芋头、土豆等属于薯类食物,比大米、白面含有更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中医认为,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适合在冬季食用。 秋天有很多的新鲜水果,如梨、葡萄、石榴等。中医认为,梨具有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葡萄益气生精,能够补益肝肾。在秋季讲究进补,但是吃太多的肉会给消化和代谢器官增加负担。适量进食肉、蛋类食物,少吃肥肉,选择一些易于消化吸收且脂肪含量较少的禽肉是明智的选择。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冬季可适量多吃点咸味食品,如海带、紫菜和海蜇等。当然,也要适当增加热量食品。

八、四季养生四季保健

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以及四季节气的不断变化,一定要适量运动,增强健康体魄;增强免疫力!因人而异的营养保健是必要的补充。只有日积月累的坚持不懈,才能达到理想的状况;努力一定成功!

九、中国“酒文化”和“茶文化”

中国人饮酒和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

饮酒和饮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季节变化以及个人爱好的不同,选择暖胃的饮品和喜好的;无论喝哪种茶,不易过浓、过热;一点要做到“四季养胃”的哲理!

我国是农业、农耕、耕种、耕织的文明古国, 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历史文化。主要以“黄河流域”为主要特征和根脉,以“气候和物种”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和冬至活动隆重而丰富。已经超过了节气、节令,而形成一个节日,因此在漫长的人文历史中演绎出许多民俗。

酒文化,目前,有“刘伶醉酒、泸州老窖、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江西南昌)”国家工业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名酒如杜康酒和衡水老白干酒都是具有发展历史过程的老酒和品牌酒,创立时间约在汉代。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叶品种繁多;为不同的民族和爱好以及人们健康饮食提供了资源供给。

营养增补要适度,同时,一定要保持好良好的心态,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

我国食物的多样性和不同的季节性的食品以及不同的烹饪方法,都为健康身体和营养的需求提供了理论依据; 膳食平衡是健康的基础,良好的心态为了健康身体奠定了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讲究“食物多样性”!形成营养的互补,有利于身体营养的补充;食物的多样性和不同的季节性的食品以及不同的烹饪方法,都为健康身体和营养的需求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讲究“五色食品”,五行五色食品是用五色既“红、绿、黄、黑、白色”食物分别补益心、肝脏、脾胃、肾脏、肺系统的方式方法。

指五行在医学应用,发展为一种中医的学术理论。它主要是以五行配五脏为中心: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基本内容:在五脏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经络以联系全身,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并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医学实践联系到五方、四时等,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运用“药食同源,药膳同功”的理论,结合“五行学说”的——金木水火土,合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理念,对应颜色“白青黑红黄”的食物——对应人体五脏“肺肝肾心脾”,是中医思想取象比类的借鉴和归纳发扬。采用五色红、绿、黄、黑、白色的“食物之象”对应五行火木土水金——五脏:“心肝脾肾肺”,达到食补强于药补的用处,达到养护身心健康。

中国饮食文化以及中国烹饪讲究“熟食”,首先是“便于消化,便于吸收;同时,既营养又卫生”!这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辉煌的突出表现和中国饮食文化中最为“璀璨夺目”的光环!

膳食平衡是健康的基础,良好的心态为了健康身体奠定了基础!

祝愿全体中华儿女健康长寿!

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主要体现在古建筑和“天人合一”的理念中;至今,还是我们倡导的理念;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长云书法:“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好吃不过饺子)

中国食文化就是从田头到嘴头(牢牢把握食品安全),田园(圆)到嘴里(口即园又方);圆圆满满! 宫廷食品用料的来源和传统食品加工技艺,如能进一步总结完善一下;即便于传承又便于弘扬!

宫廷(历代朝廷)祭天食品和民间祭天食品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空间!食物形态、大小的寓意等等! 节假日可选用喜庆色如红色、桔红等;其它时令性食品和茶食要有季节性和独特性。 如何选用“宫中之美”和民间“非遗特色”,彰显中华文化厚重之内涵!如不同季节的宫中美景和琴棋书画的不朽篇章!

相信,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发展的道路上,中国饮食文化在人类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一定会蓬勃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秋节”与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

(张飊主席书法作品:“花好月圆”)

《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张飊主席书法作品:“九域凝魂战疫情,中秋小憇享安宁。阴霾雨雪终尽扫,长把琴心照月明。”)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思乡》(唐杜甫):“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朱长云书法:“壬寅年——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古代以农历七、八、九三月为秋,并以“孟秋”“仲秋”“季秋”指代。古时“仲”同“中”,因此最初的中秋,是指八月。因为八月十五处在仲秋之中,故而演化为中秋。据资料介绍,我国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北京就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分别建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在辟为了四个公园。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时代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宫廷的风俗后来逐渐传播到了民间。 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了“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季节时间,并无节日之意。到了唐代,古代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了。在我国的传统历法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将每一个季节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孟秋、仲秋、季秋等等,古代书法和国画的落款,都是用某年孟春、季秋等,而不写某日,就是这个原因。仲秋处于秋季三个月的正中间,所以,祭月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好处于秋季的中间(仲秋)和八月的中间,恰逢三秋之半,故称之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百姓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又称为团圆节。中秋时节,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从2008年起,中秋节被国家定为法定的节假日。

自夏至节气一阴生起,暑热中便开始萌生一丝寒气,直至白露节气,地面上的热气渐渐潜伏入地面以下,秋凉渐盛。秋季,天气下肃,地气收敛,空气开始变得干燥。因此,白露养生当注重保暖与润燥。今年时逢中秋佳节的时间阶段,也就是说,此季节需要各种水果的面世,在中秋节食用;当然,白天的温度是比较高的;是否,水果无法成熟啊!大量的新鲜水果即将上市。

(朱长云书法:“壬寅年——中秋节”)

《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霜月》(唐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南斋玩月》(唐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中秋节民俗:《周礼》:“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中秋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千千万炎黄都以不同的方式庆祝佳节。

“吃月饼”: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月、拜月、祭月”:《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燃灯:中秋节这一天,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在塔上燃灯的习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中秋夜灯内燃烛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玩兔儿爷: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在华北以及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早在古时便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俗,《礼记·祭义》中也有“祭月于坎”(孔颖达疏:“谓秋分也”)的记载。汉魏以后,由祭月、拜月逐渐演变出赏月之风。真正将“中秋”定为节日,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则是在宋代,这个日子被发展成为正式节日、并开始盛行。宋代太宗时期正式出现“中秋节”的概念,官家也宣布这天官员中秋休假一天。一系列关于中秋的民俗活动,终于被纳入官方认定节日系统,形成全民共识的中秋大节。

资料介绍:中秋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千千万炎黄都以不同的方式庆祝佳节。

兔尊——西周(高22.2厘米,长31.8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该器出于晋侯墓地8号墓,现藏于山西博物院。兔尊造型独特,形象生动逼真,是晋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以兔为尊,青铜器中尚属首例)

“蟾蜍玉兔”瓦当——汉(宫殿用瓦。直径22.0厘米,边轮为三角形规矩形纹。当面左侧为一只玉兔,右侧一蟾蜍,外围布满桂树树枝,树枝外一周连珠纹。出自陕西西安市汉长安城建章宫遗址,现收藏于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金乌神鸟”、“蟾蜍玉兔”和“益延寿”三枚瓦当并称为“天人合一”)

蟾蜍月食图——东汉新莽(横84厘米,纵71厘米,现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2000年陕西省旬邑县百子村汉墓出土,此图位于墓前室东侧顶部,蟾蜍四足伸展,呈向上爬行状,每爪三指,颜色为紫色上饰以黑、红斑点)

《中秋帖》——东晋(传为王献之书,纸本,手卷,纵27厘米,横11.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帖》共三行二十二个字,内容为:“中秋不復不得相還褢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没有落款。

唐王游月宫故事镜——唐(直径18.1厘米,重576.1g。铸造精细,极其精美。钮右侧饰一宏伟华丽的殿宇,钮左上方饰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的松树与层峦叠嶂的山体,左岸边一个戴高冠帽弯腰作揖的人应该是唐明皇,桥上有持幡接引侍女,桥头站有嫦娥,旁有侍女两人持幡。)

滑石兔——唐(1956年出土,墓主人已不可考,现展出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一件少见的唐代圆雕作品,唐代玉石少,所以用滑石来替代玉料。有趣的是,因为造型饱满,线条流畅,外观质感光滑,与鼠标外形相似,曾被网友称为“兔标”。)

月宫镜(这面月宫镜形制更加奇特。在围绕着三圈铭文的中心圆内,挺拔的桂树、直立握杵捣药的玉兔、张牙舞爪的蟾蜍,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令人惊讶的是,镜钮为伏兽钮,长尾冲天,头朝下,嘴里噬咬着一匹奔马。)

在这幅惊心动魄的月宫图之外,三圈铭文共计156个字,讲述了唐开元十年(722年)一位扬州吕氏铸造铜镜的故事。

《浣月图》——五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除“赏月”外,“拜月”也是中秋时节宫廷与民间的重要习俗,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帝王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这件绘画清晰地展现了中秋之夜女子“拜月”的情景,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侍女或临案焚香,或捧奁(lián),一派富丽祥和的景象)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宋(对于此帖,曾有记载说,米芾前后共抄录诗文两次。诗文之间也还有两行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行家里手不能道)

帖中书:“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

闰中秋月帖——宋(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典型作品《闰中秋月帖》。纸本,手卷,纵35厘米,横4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闰中秋月帖》中所记为一首七言律诗:“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詠篇。”)

瑶台步月图——宋(图页写中秋仕女赏月情景。画面中天空清虚高远,祥云绕月,月下景色空朦。人物衣饰为典型的南宋风格,用笔轻润,敷色雅致。以高台色深厚重的栏杆,衬出人物纤秀婉约的形象,风格清新动人。)

镂空广寒宫影青釉瓷枕 元(大同市博物馆藏。传说中,广寒宫是嫦娥奔月后在月亮中居住的宫殿。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

金环玉兔耳坠——明(通长8厘米,兔高2.4厘米,出土于定陵孝靖皇后棺内,应该是孝靖皇后生前在中秋节佩戴的首饰。耳坠是一只浑圆的羊脂白玉兔,两前肢抱玉杵捣药。玉兔双眼以红宝石镶嵌,顶部一颗大红宝石与金环相系,玉兔下部有三个云头形金托,嵌宝石三颗。)

白地黑花月宫图罐 明(高27.5厘米,为民间生产的磁州窑系产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一面绘云气围绕、楼阁巍峨的月宫仙境,嫦娥回首赏花,侍女捧盒侍立;另一面以墨彩写意勾勒神情淡定的双兔。)

月中桂兔图——清(画作题诗中“冰轮”“兔轮”“广寒”“重轮”等语,皆为月亮与玉兔的隐喻,以诗歌的形式烘托画面主题,从而巧妙的将诗、书、画三者紧密结合,把月中玉兔、桂树的优美传说演绎的美轮美奂,实为一件精美的风俗画作品。)

(朱长云书法:“壬寅年——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佳节,自上古时代的秋夕祭月演变而来,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活动有很多的;有赏月、吃月饼、玩花灯等等,展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一轮明月寄托的相思意,这个节日带来的仪式感,亘古不变,世代相传。全家人围坐,食蟹赏菊,品茗观月,聊聊家常,叙叙情感。无论何时,不要忘记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继承,孝亲敬老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有爱有家就是一生的温暖。一年一度的中秋,不仅凝结着我们思乡念人的情感,更蕴含着每一个炎黄子孙对阖家团圆、国泰民安的美好祈盼,是一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盛宴。

中秋节养生:

喝好三样

1、菊花茶,白露时节,人们很容易口干、咽干、咳嗽等秋燥症状。而菊花可以祛燥润喉,生津明目,而且对于感冒头痛也有很好的疗效。白露前后的茶叶没有夏茶的苦涩,而是有一种特甘醇清香味,是清心除烦的必备饮品。

2、莲子百合汤(莲子百合各30g,泡水三十分钟,瘦肉200g,焯水备用)把莲子、百合加瘦肉同煮,再加入适量盐即可,莲子能清心安神,百合润肺健脾,瘦肉可以滋补。最适合秋季饮用。可加枸杞配用!

3、沙参枸杞粥(沙参、枸杞20g,少量冰糖,大米100g)沙参煎熬去渣,把药汁和枸杞、大米入锅,煮熟后加入冰糖。沙参枸杞粥需要早晚热饮,可以滋阴润燥、养血明目(对于阴亏血虚导致的干咳少痰,食欲不振有良好的效果)

做好两件事

1、及时添加衣物,中医讲:“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是说白露时节,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白天温度依然近三十度,但是早晚温差会高于十度。早上起床,要及时增加衣服。晚上睡觉的时候,添加被子,不能贪凉,谨防着凉感冒。

2、动静结合,注意锻炼;白露时节,气候适宜,最适合锻炼身体。对于夏季而言,秋天的运动量可以适当加大,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年轻人可以跑步、打球、登山,老年人可以散步、太极、慢跑。以适度出汗而不疲倦为主,这样有助于机体内气血调畅。锻炼身体之后,可以深呼吸,闭目养神,调节心肺气血,保持身心健康。

适当用:宜吃梨,梨具有润燥消风、镇咳止喘、清心降火的作用,可以缓解“秋燥”,醒酒解毒。生梨性凉,脾胃较弱的人,可以熬制成冰糖炖梨水。

宜吃枣:大枣具有宁心安神、益智健脑、增强食欲、抗过敏、提高免疫力的功效,亦可防治高血压、骨质疏松和贫血,是秋季的补养佳品。

宜吃龙眼: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民间的意思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龙眼既可益气补脾,也可养血安神,白露时节服用,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 中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秋补不如粥补”:白露后吃粥,减苦增辛(白露时节后,很多人容易脾胃虚弱,抵抗力下降。食用一些温热的粥食,可以防秋燥,降秋凉,对人体的健康非常有帮助。首当推荐红枣粥、银耳粥、莲子粥,减苦增辛,养心养胃。进食不宜过饱,以免给肠胃增添负担)。同时,多吃秋果,养脾润燥(俗话说:“白露打枣,秋分卸梨。”红枣有益于养血安神,补中益气,民间有着一日吃三枣,红颜不显老的说法 ,可见吃红枣的益处。红枣熬粥也是非常好的选择,口感清甜,有利于保护肝脏,但是要记住不宜过多食用。秋果的最佳代表正是秋梨,秋梨味道甘甜可口,有着生津止渴,清热化痰的功效,是秋季去燥的最佳选择。秋梨可以生吃,也可以蒸着吃,熟吃更有利于滋阴润肺,润喉去痰)。更为重要的是——动静结合,早卧早起(白露后,自然界的阳气收敛,阴气转盛,人体也要顺应大自然的这种变化,作息起居都进行相应的调整。《黄帝内经》中记载:“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早起,最佳的起居方式,早睡有助于调节阳气,早起有利于肺气的舒展和宣发,利于身体健康)。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太阳到达黄经一百六十五度时为白露节气。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示天气已经转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朱长云书法:“壬寅年——中秋节”)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习俗:

据资料介绍,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室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坊间市民皆“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特制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因朱元璋是南方人,明代宫廷在中秋之夜大摆宴席吃螃蟹,演出中秋题材的神话戏曲,还摆上一张八仙桌,中间放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今天有些人家也是将月饼切了分给一家人吃。到了清代,月饼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经颇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京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

关于月饼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动手起义杀“鞑子”(元兵),事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的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但近年的月饼已不见小纸片的踪影了。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了元朝的京城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月饼”一词直到明代,才在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会》中正式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时至今日,人们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还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与时俱进。当然,“规格、图案、馅”都在变化之中!作为餐饮业专业的职业——即“面点师”,成为无上光荣的职业;为社会服务。

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月

据资料介绍,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直烤得庄稼枯死,海水干涸,晒得民不聊生。有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教传武艺和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经过这里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一半,能长生不老,服下此药全部,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后院内宅,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体立刻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也有一说说她飞到月宫里变成了三只脚的蟾蜍月精。)傍晚,后羿回到家里,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情。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着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来观望着丈夫。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在毛主席诗词中,也有“寂寞嫦娥舒广袖”的美丽诗句。千古传说不衰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也还有其他几种版本或说法。一种说法是仙药有两粒:人服一粒长生,服二粒成仙。后羿拿回家给嫦娥保管,准备夫妻分食,然而却被意外打破了这个计划。这意外是什么呢?一说是嫦娥因不知详情而全服下;一说是嫦娥是好奇而偷食;一说是嫦娥是故意盗之;一说是后羿冷落嫦娥,嫦娥伤心而去。服下了仙药的嫦娥身子渐渐飘离地面,而广褒清冷的天空中,该去哪里呢?抬头望见皎洁的月光,嫦娥终于决定向那轮圆月冉冉飞去。传说中月亮里除了有玉免,还有蟾蜍,所以也称“蟾宫”。李白的《朗月行》说:“蟾蜍蚀圆镜,大明夜已残”。边元鼎在《八月十四日对酒》中说:“须臾蟾蜍弄清影,恍然不是人间景”。唐朝以后实行科举考试,都在秋天考,称为“秋闱”。明清以后的秀才参加乡试,正在中秋节前后,所以中了举人的人,就称为“蟾宫折桂”,在我国的很多砖雕木雕石雕里,都雕刻着这个典故。《红楼梦》第九回里,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可爱的玉兔,这是民间公认的。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的她想抓住什么压住身体使之不飞起来,便抱起了一直喂养的小白兔。白兔儿当然无法留住嫦娥,随她一起升上了月亮,与她永远相伴,成为神话中一抹可爱温馨的色彩。刘向的《五经通义》云:“月中有

兔与蟾蜍”。 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西游记》中也有这只小玉兔任性溜下凡间,还挥舞起捣药杵与孙悟空对战的情节。我们在月夜中抬起头来,也许能从月亮上找到那只可爱的小兔子。 我们在古代小说和戏剧里经常读到“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意思是太阳从西边落下,月亮从东边升起,表示明月来临了。因为传说月亮里面有玉兔,就把玉兔用来代表月亮。古代神话里说太阳里面有一只金乌鸦,所以金乌就成了太阳的代名词。“吴刚伐桂”

当我们仰望明月的时候,经常看见里面有些黑影,这便是传说中的吴刚在伐桂树。毛主席诗词中说“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吴刚砍桂的神话据说是在唐代演绎而成,在民间流传中也有不同的版本。 传说吴刚是天庭中的一位粗鲁的天将,被嫦娥的美丽深深吸引。他也不顾对方的拒绝,一次又一次地跑到月宫纠缠。嫦娥不堪其扰,于是指向月中的桂树说,它枝条太长了,今夜你若能将它砍断,便答应你的追求。痴心的吴刚心花怒放,心想这算什么难题呢,抡起斧头就砍。可他每次拔出斧头,桂树的树身便恢复如初。于是他一斧又一斧地砍,桂树总是不断,一直砍到了今天。李白在《赠参寥子》诗里面说:“相思在何处,桂树青云端”,就是说的这位痴情将军。 也有一种传说中吴刚是位凡人,说他是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里伐那株五百丈高的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得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的创伤就马上愈合了,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完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永无休止地砍下去了。

“朱元璋起义与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元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足智多谋的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刘伯温是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现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百姓。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苏式月饼中间的那张小纸片,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取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象征团圆的月饼无疑是最重要载体,因而又被称为团圆饼。赏月题咏,吃月饼已经成为中秋节的专属仪轨。

《周礼》一书中,已有了“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季节时间,并无节日之意。到了唐代,古代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了。宋时宫廷在中秋流行吃“宫饼”,民间吃的是“小饼”或“月团”(“月饼”的前身),并非“月饼”。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写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酥即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便可想而知了。

据资料介绍“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西苑蹗藕。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酌中志》“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燕京岁时记》“自来白”与“自来红”中秋月饼为旧京饽饽铺的应时糕点,每年从八月初一起售,以前门正明斋、东四牌楼芙蓉斋、东四北瑞芳斋、西单北毓美斋、地安门外桂英斋最负盛名。仅前门致美斋独家经营现烙现吃“团圆饼”,名“热月饼”。中秋月饼特指“自来红”、“自来白”和“团圆饼”,后常见还有提浆月饼、翻毛月饼、广东月饼等。“自来红”烤色较深,香油和面,内实白糖、桂花、冰糖、果仁为馅,外皮上画一黑红色的圆圈,圈内用针扎上几个小孔。“自来白”外皮纯白,猪油和面,内实枣泥、澄沙、豌豆、山楂、白糖等馅。有红色小戳记号,标志着馅的类别。“团圆饼”是特制祭月供品之一,直径约一市尺左右,大都是论斤的,上刻桂殿蟾宫、玉兔捣药等图案。也可自家蒸制团圆饼,面饼六七层,每层撒馅料,有玫瑰、木樨、瓜子、桃仁、桂圆肉、葡萄干、青红丝等十多样。祭月撤供后,月饼全家分食,或放于干燥风凉处,留待除夕分享。

“春耕,夏养,秋收,冬藏!”最让人们得到自然的回馈,莫过于秋季的“收获”。有了“收获”,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壮大!呼应春祭的祈福,秋天则对应着感恩。感恩养育你的父母,感恩你的衣食父母;感恩赋予正能量的一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佳节快乐!,祝福朋友,秋日吉祥,中秋安康!秋季,收获的季节;让我们一起荡起双桨,为了美好的明天,扬帆起航!

“收获的季节,一定有收获”!健康才是硬道理!

有一个相传远古的传说!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了。这件事惊动了一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王母娘娘赐给他两颗仙丹,吃一颗可以长生不老,吃两颗可以上天为仙。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抱着月兔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即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的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的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丈夫。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此次,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俗语和谚语及诗词:

“秋后养背,人活百岁”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

“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周礼》:“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

《礼记·祭义》中也有“祭月于坎”(孔颖达疏:“谓秋分也”)

《梦粱录》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

苏东坡曾写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思乡》(唐杜甫):“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唐白居易):“月好共传唯此夜,境闲皆道是东都。嵩山表里千重雪,洛水高低两颗珠。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诚知亦有来年会,保得晴明强健无。”《中秋月》(唐白居易):“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和皇甫郎中秋晓同登天宫阁言怀六韵》(唐 白居易):“碧天忽已高,白日犹未短。玲珑晓楼阁,清脆秋丝管。张翰一杯酣,嵇康终日懒。尘中足忧累,云外多疏散。病木斧斤遗,冥鸿羁绁断。逍遥二三子,永愿为闲伴。”《中秋对月》(唐曹松):“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中秋》(唐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霜月》(唐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月》(唐李商隐):“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嫦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月》(唐李商隐):“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秋宵月下有怀》(唐孟浩然):“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南斋玩月》(唐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中秋月》(唐齐已):“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中秋待月》(唐陆龟蒙):”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中秋禁直》(唐韩偓):”星斗疏明禁漏残,紫泥封后独凭阑。露和玉屑金盘冷,月射珠光贝阙寒。天衬楼台笼苑外,风吹歌管下云端。长卿只为长门赋,未识君臣际会难。”

《周礼》:“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2008年中秋节是几号2008年中秋节是几号 2008年中秋节是9月14号,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放假安排如下:9月13日—15日放假,共3天。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iqwlskwpjg8722:693=6378743>50jvsm
1.关于2023年中秋几月几号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2023年中秋几月几号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2023年中秋几月几号,欢迎查阅! 2023年中秋几月几号 公历2023年9月29日,农历八月十五号 中秋节的相关介绍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jvzquC41yy}/z~jzkng/exr1|k~vp8wgfkgo1l6822=377mvon
2.2080年10月1日是中秋节吗?1、2080年9月28日是中秋节,2020年10月1号是中秋节。 2、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 jvzq<84o0jgpuqzquj{p:7hqo1tfy|d43e
3.中国宁波网2008年09月08日新闻汇总[4][新闻中心] 劳动部门:中秋节加班应支付300%加班工资 2008-09-08 22:24 [5][新闻中心] 中国科考队在北冰洋成功回收浅水潜标系统 2008-09-08 20:34 [6][新闻中心] 阿富汗一汽车触雷爆炸造成6人死亡(图) 2008-09-08 20:34 [7][新闻中心] 小池百合子宣布竞选自民党总裁 2008-09-08 20:34 [8][jvzq<84yyy4dpwg0eqs/ew4u{uzfo8722:51;85:12e329=2;2>/uqyon
4.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随着时代的发展,月饼的馅料越来越丰富.中秋节又要到了,乐乐和妈妈一起去买月饼,妈妈买了一盒月饼(共计8枚).回家后,妈妈要求乐乐用称重不超过100克的电子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盒月饼的总质量是否合格.乐乐jvzquC41|wpvcw3zmy4dqv44s4?5:@5:20nuou
5.2008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CCTV节目官网特别节目2008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 分类:综艺 所属频道:CCTV-4中文国际(亚) 内容类型:晚会 相关节目/事件:节日/中秋节 简介:中央电视台2008中秋文艺晚会于中秋夜(9月14日)20点向全球直播。巨大的贝壳状舞台将跨海连天,直接建在荣成海湾之上,舞台绵延200米。周华健、张信哲、张韶涵、范玮琪、姜育恒、许慧欣、陈展开全部jvzquC41vx4de}{0eqs0x8{u41\JFJ~FfKh62S7evnLsG\XwKk712:7;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