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到辞旧迎新之际,人们就会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时代不同,人们拜年的方式也有所变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上门拜年,后来改为电话、BP机送祝福,再后来流行网上发电子贺卡,现如今换成了短信和微信问候……随着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人们拜年拜出了新时尚,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也在不断增添新的年味儿。
(1)“小字辈”上门拜年情谊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小字辈”的大中小学生,每逢春节都有丰富多彩的拜年活动。
那些年,拜年对于大中小学生来说犹如一门社会实践课,让孩子们学到了很多在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也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2)车厢里送出吉祥话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京城,各行各业的人们都铆足了劲儿为这座城市做贡献。尤其是交通行业的职工,过春节也不休息,仍然坚守岗位,把年拜到了老百姓的心坎儿上。
坚守岗位的身影,贴心的拜年话语,温暖了寒冬中的北京城。至今,交通行业的职工还保留着春节期间为旅客、乘客拜年的传统,成为节日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
(3)空中祝福免奔波之苦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寻呼机和电话的普及,电话拜年、BP机拜年兴起,成为时尚。
截至1993年,北京平均每40人就有1人携带BP机,每5人就拥有一部电话,通讯的发展令“空中拜年”成为可能,一个电话就能把新年的问候和祝愿全送到,免去了登门造访的繁琐。
进入新世纪,寻呼台慢慢退出历史舞台,BP机拜年也消失在人们视野中。不过,电话拜年的方式如今已成常态,特别是对于那些远隔千山万水的亲朋好友,一个电话便能诉衷情。
(4)网络祝福让天涯咫尺
上世纪90年代末,计算机互联网迅速发展,北京开始进入网络时代,网上拜年成为京城过年一景。
1998年除夕之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安立新博士打开电脑,当子夜新春钟声敲响,安博士轻点鼠标,通过网络为朋友们送去新春问候。当时,北京的网络用户约有2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1997年上网的新手,网上拜年成为很多网络新手上网后学的第一招。为了给网友提供方便,春节期间,京城数十家网络和计算机企业办起了网上“庙会”,举办网上活动,同时提供各式各样的电子贺年卡样品,让网友免费下载寄给朋友。
在最初“触网”的时候,很多人都尝试过网上拜年这种方式,直到手机普及后,网上拜年才不再时髦。
(5)中国式拜年进入“微时代”
进入新世纪,手机逐渐成了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通信工具,短信、微信等拜年方式应运而生。
2023年春节即将到来,微信拜年又要迎来高光时刻。当然,随着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不久的将来或许还会有新的拜年方式出现,届时,春节这个传统节日还会增添新的年味儿。
流程编辑:u030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