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作为一个历史性的年份,注定会在很多中国人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一年,中国成功举办了首场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然而,这并非中国第一次尝试申办奥运会。事实上,早在北京奥运会之前,中国便已经为举办奥运会付出了不小的努力,只不过那一次以失败告终。许多年后,大家才逐渐明白当时的失败背后到底隐藏了哪些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各项建设逐步迈向了全方位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腾飞,标志着“全面”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1990年夏天,邓小平视察了亚运会设施,看到新建成的场馆后,他心情愉悦,对身边的人说:“你们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他认为,如果不通过奥运会展现中国的新面貌,那这些昂贵的场馆便成了巨大的浪费。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体育工作者都曾为奥运会梦想而努力。从刘长春单枪匹马赴洛杉矶比赛开始,尽管中国在1984年通过许海峰赢得了奥运金牌,但想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体育实力,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是在邓小平的亲自关注下,曾经遥不可及的“办奥运”梦想才逐渐被纳入国家规划。
1990年9月,杨尚昆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明确提出中国有意申办2000年奥运会。萨马兰奇闻言,立即表示了积极支持。这一时刻,便成为了很多中国人对奥运会憧憬的起点。亚运会闭幕式上,曾悬挂过一条横幅写着“亚运成功,众盼奥运”,而在北京街头,“我们能够办好亚运会,我们也能够办好奥运会”的条幅也悄然现身,传达出民众的心声——办奥运的梦想,已经成为人心所向。
1990年,闫仲秋也加入了这一历史性的事业。当时,他从市政府研究室调任亚运会组委会办公室,原本负责亚运会相关工作,但在亚运会结束后,他被留下并得知了新的任务目标——申办奥运会。自1990年至1993年,这段时间主要是筹备期,许多人都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伍绍祖,作为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的执行主席,曾说过:“过去我们仅仅有一个模糊的梦想,直到邓小平的讲话,才真正下定决心申办奥运会。”1991年4月,北京市政府首次公开宣布申办2000年奥运会,奥申委的工作地点设在东直门一幢不起眼的小楼里。尽管压力巨大,大家还是充满信心,毕竟刚刚举办过成功的亚运会,积累了宝贵经验。
“申办奥运”成为了当时媒体的热词,民众也纷纷关注此事。许多海外华侨得知后,纷纷为祖国的进步和强盛感到振奋。推动此事的相关人员深知,若成功申办奥运会,必将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人民信心、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相关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申办的会徽设计巧妙地融合了“北京”字样并形成了天坛祈年殿的图案。
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打动每一位拥有投票权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为此,北京申奥委将这一任务列为重中之重,制定了“广交朋友、多做工作”的方针,并积极开展外交工作。1993年,中国派出62个团组访问了54个国家和地区,与许多国际奥委会成员进行接触。同时,也邀请了63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委员来到中国,进行高规格的接待。
在竞争激烈的申奥过程中,悉尼和北京是最强的对手,而其他申奥城市显然未能像北京那样全力以赴。对于举办这样一场庞大的体育盛会,巨额的资金投入是不可避免的,这也要求全国乃至全北京的百姓都能支持这一事业。民意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的支持率高达92.6%,而北京地区的支持率更是达到98.7%。相比之下,竞争对手悉尼的支持率显然无法与北京相提并论。
1993年9月,北京申奥代表团抵达蒙特卡洛,迎接他们的是紧张的气氛。虽然代表团做足了准备,但大家都清楚,这场投票不仅仅关乎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更是国际政治博弈的缩影。9月23日,五个主要申办城市在国际奥委会前最后亮相,最终北京排名第四。投票环节异常焦灼,北京在前三轮始终领先,但在第四轮,悉尼逐渐反超,最终以微弱的2票之差击败了北京。
闫仲秋回忆道:“当时,萨马兰奇从信封中取出投票结果宣布悉尼胜出时,我们的脑袋仿佛被重锤击中。现场,澳大利亚人欢呼庆祝,而我却忍不住泪如雨下。”
此时,代表团成员们在蒙特卡洛的最后几天是极为煎熬的,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回去向国人交代。然而,当他们返回北京时,依然受到了中央领导的热烈欢迎,《人民日报》还发表了评论文章,指出“申办奥运会没有失败者”。此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尽管失败,但这次经历的收获远远大于失落。
反思这次申奥失败的原因,不难发现,外部压力是一个重要因素。美国作为世界霸主,采取了诸多手段来打压中国的奥运申办,包括在全球范围内散播不利于中国的言论,甚至在美国国会通过了反对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决议。美国的这种行为,无疑给其他国家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尽管如此,这次失败并非完全无意义,它让中国更加明确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挑战,也让国人更加认识到“走出去”时所需的勇气与智慧。
“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往往很难成功。”伍绍祖表示,这一过程虽然艰难,但积累的经验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形象的逐步提升,伍绍祖清楚地意识到,机会终将会到来。
到了1997年,亚洲许多国家遭遇了金融危机,而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却保持稳定,社会治理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伍绍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的最佳时机。
2001年,北京成功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消息传来,整个中国为之沸腾。这一切,并非偶然。中国的崛起,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也让中国的体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此时,伍绍祖表示:“健康比奖牌更重要。一个强国并非依靠金牌立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对体育事业的深刻理解,也代表了中国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理念。
回顾这些年,伍绍祖深知,申奥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赢得举办权,更是为了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他说:“不管结果如何,这段历史都会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一课。”